首页 > 国学经典 > 成语典故 > 成语“带经而锄”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带经而锄”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7.9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带经而锄成语出处】

《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和《汉书•卷六十四•朱买臣传》

释义:指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

【带经而锄成语故事】

带经而锄

成语“带经而锄”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古人读书是很刻苦的。汉朝的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成语“带经而锄”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第2张

倪宽(前169~前103),西汉千乘郡(今山东广饶)人,系长山石门倪氏先祖。他不仅是一位古代着名政治家,还是着名经学家、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历官至当代御史大夫,为西汉时期三公之一,后人皆称其为汉相名吏。

倪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做佣工维持生计。倪宽年少立志,企盼求学成才,无奈因家穷交不起学费而一直未能进塾馆专职读书。倪宽十多岁时,又逢天荒灾年,只得随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期间因其好学,得到安徽太和的一位高士叫柳林的赏识,然柳林先生亦非富家之人,于是倪宽一边跟其读书学习,一边又跟着学习捕鱼、种地,直到几年后,等年境稍好一些,才又重归故乡千乘老家。

倪宽回至家乡后,一边帮助母亲操持家业,一边仍不忘勤奋读书,终于在成年后,被地方官衙选拔推荐至京师太学府当了一名博士弟子,授学于名师孔安国,但因其出身贫家,不能象其他学友那样不愁读书生活学习、生活费用,为此,倪宽不得不靠“勤工俭学”以完成学业,经常要干些农活杂活,以贴补抵用。倪宽外出干活时,从不偷懒,更不忘辛勤读书,每每到田间劳作时,总是不忘把经书带在身边,而且经常会把所带经书绑在锄把上而带书锄地,休息时,又把经书从锄把上解下来,到田边地头,找个清静的地方抓紧读书,他的这种“带经而锄”、勤奋好学的事迹在当时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佳话。据《汉书·倪宽传》记载:“(倪宽)授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烧菜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带经而锄的故事因此流传至今。

两千多年来,天下莘莘学子皆以“悬梁刺股”“带经而锄”等为至理名言鞭策自己,奋发努力,倪宽不愧为古今之楷模,特别是华夏倪氏之后人,不论是山东、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浙江,还是福建、广东,但凡倪氏后裔之居地,纷纷建有“锄经堂”、“经锄堂”、“带经堂”、“宝经堂”、“耕读堂”、“传经堂”等,以承家风,弘扬学风,长山石门倪氏当属如此,除了“十殿四经堂”外,还有久有盛名的“季原堂”。

“季原堂”又叫“季原学馆”“季原书堂”,为石门倪氏季原先生所创建的当地着名学馆。

季原先生,真名倪允才,石门人,倪氏三世祖,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与当朝侍御史王十朋同科登第,初授福建龙岩丞(从五品),后迁京师为国学助教、太学博士(相当于现教育部副职),晚年辞官归乡,讲学于石门果子山原,取名“季原书堂”,乡人与学者皆称倪博士为“季原先生”,学馆有弟子多人,多为族裔家亲,未几便有弟子学有所成,其中有族孙倪瑀、倪公度、倪普、倪澄,还有后为道家名人,世称“北山先生”的何基,均先后高登皇榜,得中进士,“季原堂”一门五进士,世属罕见,名动一时。为此“季原堂”当属名馆,“季原先生”也不愧博士高师,特别是倪普年少立志,一举考取一甲第三名,擢取探花郎,后又升为礼部、吏部尚书,又进枢密院,为一代宋相,光宗耀祖。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