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论衡》创作于什么时候?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论衡》创作于什么时候?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8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论衡》的作者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一个博通古今、才识不群的著名学者。

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自幼刻苦好学,聪颖过人。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曾一度受学于名儒班彪,打下了牢固的学问根底。从洛阳游学回乡后,教过书,曾在县、郡、州里做过几任小官,因与上级不合,屡次被迫离职。他终生潦倒,但“居贫苦而志不倦”,刻苦写作著书,与谶纬神学进行了斗争。

《论衡》创作于什么时候?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在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是一个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已经过去,新的农民起义尚未到来的相对和平时期,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自然科学有了较大进步,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形式是思想斗争。在汉武帝把儒学定为一尊以后,儒家的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经学的基本特征是宣扬混杂着大量鬼神迷信和神秘化的阴阳五行说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董仲舒就是鼓吹这种唯心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把万事万物说成是“天”有意志地创造和安排。人如果顺从天意,“天”就降福;否则就降祸、“谴告”。到了东汉,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强化思想统治,在思想领域大力宣扬谶纬神学,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使谶纬神学及各种迷信的乌烟瘴气笼罩了整个思想界,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宗神学。一些无神论者对此进行了斗争,斗争的中心是天人关系问题,焦点是“天”究竟有没有目的和意志的问题。在此形势下,王充沿着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的唯物主义路线,举起了“疾虚妄”(《佚文》)的旗帜,对汉代唯心主义神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写出了《论衡》这样战斗性很强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其理论贡献最突出的是他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精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学说。

《论衡》创作于什么时候?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第2张

《论衡》共84篇。这里选的《自然》篇是《论衡》中在哲学方面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篇,掌握了这一篇的思想,就掌握了王充哲学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