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论语》和《道德经》到底谁的水平更高?谁更有价值?

《论语》和《道德经》到底谁的水平更高?谁更有价值?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6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论语》和《道德经》到底谁的水平更高?谁更有价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讲了什么,《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其言论的记言,孔子主张礼治,其实礼治这个概念他不是孔子创造的,而是礼治这套制度原来就存在贵族阶级中。只不过,按照孔子所生存的年代来说,整个贵族统治制度开始瓦解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崩乐坏,但是新的秩序还没有出现,因此,孔子推崇礼治,他希望我们回到当初周朝时的那个阶段,而不是像他生活的环境一样,诸侯之间你争我夺,百姓民不聊生。

所以,他一直在提倡礼治,也一直在教导学生要这么做,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仁”,他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具备的标准,那就是“仁”,这个“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具体的表现就是“忠”,“恕”两字。“忠”表示人要忠于自我,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恕”则宽宥待人,人要有同理心,怜悯心,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

《论语》和《道德经》到底谁的水平更高?谁更有价值?

另外,孔子还有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有教无类,他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诗》、《书》、《礼》、《易》、《春秋》都教会他的学生们,让他们对社会、历史、文化都有基本的了解,帮助他们走上仕途。同时,他在教育学生上的策略也是不同的,也就是“因材施教”。比如子路性情急躁,他就要压制他,子张胆子小,做事谨慎,他就经常鼓励他,把他推出去,不断启发他。

从这一点来说,对于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最后,我个人认为孔子身上最闪光的一点是他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从未动摇过,尽管这个理想很伟大,甚至不可能实现,但是理想一直在孔子心中,即便孔子围困在陈蔡之间,生死危难之际,孔子也没有忘记过,这种精神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

总的来说,《论语》所阐述得更多的是社会、人性方面的内容,而《道德经》是从认知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去讲述道理的。

“道”其实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人生活在世界上,虽然人在不断创造,在不断改变,可是人始终是世界的一份子而已,世界的运转是不以人的意志变化而改变的。这叫“道可道,非常道”。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水为什么从高到低流,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规则存在。

古人其实他也发现了这种变化,同时,他也感受到这种变化其实也可以对应到人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所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万事万物都有相对的两面,任何事物都不能以绝对的好或者坏来判断。就如果说,我们人类发明了互联网,确实从某些方面来说,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链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其实也会对他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论语》和《道德经》到底谁的水平更高?谁更有价值? 第2张

因此,《道德经》中提到了,天下人都觉得是美的事物,其实未必就一定是美的,天下人都觉得是不好的东西,其实未必就是不好的。凡事要考虑两面,切勿武断。

另外,《道德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反者道之动”,事物是一直在运动发展变化的,它从一个极端运动到另一个极端,然后会形成反向的运动。就好像太阳春夏秋冬,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揣摩出它是怎么变化的,但是我们大致是可以感受到的,就好像春夏秋冬,日夜交替一样。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判断事物发展的形势。

我们常说“盛极而衰”,当某一个事物发展到顶峰,极点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它衰败的时候,因此,人要时刻有一颗警惕之心,这就是道家常常劝导我们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因。保持一种中庸的状态,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自然也能够存在更长久。

当然,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论语》更容易读懂,而《道德经》看起来比较空,比较绕,让人不知所云,但实际上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一个人生存的道理。

因此,这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你要学会的是灵活运用,什么条件下合适,你就什么条件下拿来用,只要对你有所帮助,那就足够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