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古文名著 > 红楼梦金钏的死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背后推手是谁?

红楼梦金钏的死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背后推手是谁?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5.9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金钏投井而死.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红楼梦》中“金钏跳井”是其中一个经典情节,正是在此事件的推动下,才造成了全书高潮“贾政笞挞宝玉”的发生,而对于金钏之死一直众说纷纭,大部分人都认为金钏之死是王夫人造成的,并以此归结出王夫人伪善、残暴的封建本性,站在特定角度,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完全站在阶级立场的角度进行评判难免有失偏颇,只有站在书中的背景时代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答案。

红楼梦金钏的死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背后推手是谁?

而笔者通过详细分析金钏之死的具体情节,认为在“金钏之死”的悲剧中,王夫人的行为自有其合理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虚伪之人,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具体情节的分析,来帮助大家了解金钏之死的内在原因。

王夫人已人到中老年,宝玉是其唯一念想

要从源头分析金钏之死,不得不提的人物便是贾宝玉,因为贾宝玉和金钏聊天的内容被王夫人听见,是金钏被撵出去的直接原因,只有明白了贾宝玉对王夫人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王夫人此后的勃然大怒。

王夫人的成长历程,虽然并不是《红楼梦》书中的主线,但曹雪芹还是秉承草蛇灰线,伏案千里的写作原则,在书中各处埋伏下王夫人年轻时的描写,在书中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借刘姥姥之口得知王夫人年轻时的性格特征乃是“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由此可见王夫人当年也是个如“珍珠”一般的人物,有着普通贵族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但是随着王夫人嫁到贾家,她的性格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王夫人嫁到贾家之后,先是生了长子贾珠,才德兼备,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又娶了金陵名宦国子监祭酒之女李纨,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结果突然一病死了;长女元春,知书达理,却又被送进宫去,常年见不着一面;直到三十多岁才又生下了贾宝玉,自然视如珍宝,打不敢打,骂不敢骂,自此,贾宝玉便成了王夫人唯一的念想和依靠。

因此才有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王夫人对贾政的哭诉:我如今将近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先勒死我!

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做母亲的唯一指望便是儿子,王夫人一方面希望宝玉能够好好读书,考取功名,成为贾府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只有宝玉这么一个儿子不敢管得太严,带有溺爱的成分。这前后两种想法是很矛盾的,溺爱必然导致宝玉由着自己的性子,远离功名,钻在女儿堆中,但王夫人对宝玉又抱着“考取功名”的期望,因此王夫人心中必然产生无尽的苦恼,这一点在和袭人的谈话中得以看出。

王夫人道:“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时,我是怎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到不知道管儿子了......气得骂一阵,哭一阵,彼时还好,过后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第三十四回

因此王夫人对宝玉的溺爱是不得已的,甚至可以看出王夫人因此经常自己埋怨自己没有管教好儿子,这种心理矛盾对她而言也是一种折磨。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有外人在她的“伤口”上撒盐,将宝玉思想带偏的话,王夫人是断断饶不过的,而金钏身为王夫人的头号大丫鬟,却知法犯法,当着王夫人的面触碰宝玉这根红线,由此看来,王夫人的勃然大怒并不是无端发泄。

金钏对宝玉的不良引导,彻底激怒了王夫人

红楼梦金钏的死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背后推手是谁? 第2张

而在对王夫人有以上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看来王夫人撵金钏这一情节,便能对王夫人的行为有所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宝玉来至王夫人房中,看见王夫人正在凉榻上睡着,金钏坐在旁边给王夫人捶腿,于是宝玉先将金钏的耳坠子摘下,随后又喂金钏吃香雪润津丹,期间金钏都没有反抗,因此宝玉便得寸进尺告诉:“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的回答更是有意迎合宝玉。

金钏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难道也不明白?我到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第三十回

至此,王夫人翻身起来,抬手就给了金钏一个嘴巴子,并且骂她:“你这个下流的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这里有趣之处在于,王夫人一直在装睡,宝玉跟金钏说的话,她也全都听见了,但她始终没有打断,究其原因,一方面王夫人想多探听点消息,另一方面,这些话都是宝玉挑起来的,王夫人顾忌宝玉的名声,所以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连自己最得意的丫鬟金钏也口出浪言,不但不劝宝玉,还有意迎合宝玉,她终于忍无可忍了。

王夫人期间的所作所为均符合一个正常家长的思维,而王夫人勃然大怒除了因为金钏对宝玉的言语挑逗,还有对金钏的失望。

金钏是王夫人最得力的丫鬟,这一点从金钏大丫鬟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来贾府送戒指的时候,都计算着: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袭人是宝玉的头号丫鬟,鸳鸯更是贾母身边的大红人,平儿是王熙凤的左膀右臂,而金钏能跟她们并列,可见金钏也是王夫人身边的头号大丫鬟,深受王夫人的宠爱。

但也正是因此,在王夫人心中,金钏应该是最懂自己的丫鬟,可却当着自己的面跟宝玉调情,甚至有故意挑逗的意味,王夫人感觉自己被金钏欺骗、背叛,而且如此下去,宝玉若沉迷女色,则前途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自己这么多年的苦心栽培岂不付诸流水;此外,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会对宝玉的名声产生负面影响,“淫辱母婢”的罪名会将宝玉刻在封建道德的耻辱柱上,王夫人无法容忍金钏将宝玉带上这么一条不归路。

因此,金钏被撵走是跟自己的“不自重”是有很大关系的,任何父母站在王夫人的角度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所以没必要站在“圣母”的高度来批判王夫人,这是极不客观的。

金钏跳井的心理,自身的羞愧多于对王夫人的愤怒

金钏跳井自杀,普遍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严重迫害导致的,金钏跳井自杀是为了向封建社会反抗,这些话都是后世立足现代观念强行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金钏跳井满含着对王夫人的愤恨,笔者认为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红楼梦金钏的死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背后推手是谁? 第3张

金钏并没有恨王夫人的理由,金钏被撵的直接原因是“勾引主子”,她自己心里也明白,如果无故被撵,或者因为冤枉被撵,金钏对王夫人心存愤恨是正常的,可实际上她自己确实做错了事,并没有任何冤枉的成分,所以她跳井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羞愧,而非愤恨。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金钏的跳井自杀除了羞愧,恐怕还有后悔。根据当时的情形,王夫人就在眼跟前,金钏心里应该也明白不能和宝玉太过亲密,所以宝玉刚来的时候,金钏“摆手令他出去”,可禁不住宝玉三言两语的诱惑,加上自己心存侥幸,最终被王夫人发现,而实际上彼时金钏如果能谨遵自己的本分,坚持让宝玉出去,便不会发生后面这些事情了,所以金钏事后反观自己的作为,便产生无尽的悔意,而这种悔意又加重了她内心的羞愧感。

更为关键是金钏儿和宝玉所说的内容太过隐晦,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如果这些内容被传出去,对女孩的名节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金钏恐怕以后连嫁人都成了问题,自己也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讨论的“淫浪之女”,这种恐惧也促进了金钏儿跳井的发生。

因此,王夫人并不是金钏之死的罪魁祸首,在封建正统思想占据社会主流的时代,金钏自己过不了心理这一关,这种情况莫说在古代,即便是在今天也常有发生,并不难理解,反观王夫人,只是做了一个母亲该做的,她又何罪之有?

王夫人非残暴之人,并未想置金钏于死地

得知金钏跳井自杀之后,王夫人的反应更是受到众多读者的恶意揣测,王夫人的眼泪被认为是“鳄鱼的眼泪”,王夫人对宝钗隐瞒金钏被撵的真正原因更被认为是“伪善”的铁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结合书中具体情节来看。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雅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傍坐了。——第三十二回

红楼梦金钏的死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背后推手是谁? 第4张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王夫人一个人坐在里间垂泪,并无旁人,若王夫人真的是伪善,那应该是故意让众人看见,以示自己的善良,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儒家提倡“慎其独”,王夫人深受儒家礼教影响,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此处的垂泪应是真性情流露,而非“伪善”。

再有就是王夫人对薛宝钗述说金钏被撵的情景时,并没有说出事实真相:

王夫人点头哭道:“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下去。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第三十二回

此处王夫人确实撒谎了,但这个谎言无疑是善意的谎言,如果王夫人将金钏被撵的实情和盘托出,那么就等于官方承认金钏勾引主子,大逆不道,金钏的名声就会随之败坏,金钏的家人从此也会背负骂名,以后如何在贾府立足?所以王夫人的谎言,其实是在保全金钏,而非有意撒谎。

当然,王夫人撒谎不仅仅是为了金钏的名声,更是为了宝玉的前途,事实上王夫人完全可以将所有的责任推到死去的金钏头上,以此来保全宝玉,可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最得体的“谎言”同时挽救宝玉和金钏两个人的名声,此外,还赏给金钏她娘五十两银子,问宝钗要两件新做的衣服给金钏妆裹,这些善后之举都可见王夫人对金钏也心怀愧疚,想要尽力弥补,虽然她并没做错什么。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