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8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是拥趸还是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就是在变法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也毅然决然说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展波澜壮阔的事业。

因此,王安石在当时,就被人称之为“拗相公”。这尊大神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谈,单单就说说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执拗倔强,也很值得钦佩的。相信大家都曾学过这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说是熙宁元年,王安石奉召担任翰林学士时,从江宁出发途径瓜州所作,那推算起来,就是王安石47岁时的作品。有的说是熙宁七年,他在第一次罢相回到金陵时所写。有的说是熙宁八年,他第二次拜相时,前往京城时的感慨之作。

小珏认为,第二种说法虽然与第三种说法的时间相近,但从这首诗轻松明快的风格来看,可能性并不大。而且,从这首诗中急切的语气中,我们看到了王安石大展宏图的志向,这不是一个翰林学士能抒发出的抱负,所以我个人偏向第三种说法。说得更明白点,那一个“又”字,即是抒发了与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相似的淋漓畅快之感。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第2张

这首诗非常出名,而且让人遐想连篇,充分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既说明了诗人的地点,又交代了眼前之景。京口是镇江,瓜州是现在的扬州,两地隔江相望,相距却不远,但王安石以“一水间”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说明了自己急于前行的心情。

渡过长江,到了瓜州,这有短短瞬间的时间,离京城更近,离家乡就更远了。此时诗人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就是南京市紫金山,在这里代指金陵。虽然王安石是江西抚州人,但在景祐四年起,年仅16岁的他就随父亲王益定居金陵,因此说金陵是他的故乡,并不为过。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第3张

故乡虽然不舍,但有着更多的理想要实现,国家许多大事等着他去处理,诗人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理,回首张望。只可惜,重重山峰已经将金陵遮挡。万般不舍,千般眷恋,此时也只能放在心头。不过,心情甚好的王安石,当然不会做出婉转的小儿女状,他的目光依然是坚定地投向前方。

第三句就是全诗的精华,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根据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的记载,王安石一共改了十几次。他先后使用了“到”、 “过”、 “入”、“满”等等,直到最后选择了“绿”字才定稿。当时吴中人还有王安石当年的手稿,清清楚楚著名了删改的原因,这也让“绿”字的使用和贾岛的“推敲”一样,成为了修辞炼字的范例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第4张

在我们看来,王安石的这个字确实用得很精妙,它抒发了一种勃勃生气。它将本来看不见的春风,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视觉享受。不知道大家去过金陵一带没有,小珏曾经客居镇江三年多,每到春天,江南大地草长莺飞,千里新绿的景象,确实让人感受到和煦春风的无穷生命力。

另外,也有人将其解读为王安石自信将为官场带来新风气,将为大宋河山换来勃勃生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再深入探讨。

倔强认死理的王安石!一个字改了十几遍终于成为千古佳作! 第5张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这个改动,比如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就在《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中表示,“绿”字太过显露,扼杀了读者的想象力,还不如而用“到”或“过”更为含蓄。这就是各花入各眼,各有所爱罢了。

在最后一句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再次将落脚点投入在乡土情结。而且小珏认为,在这首诗之中,诗人绝对不是想家那么简单,也不是考虑到他年之后致仕的生活,而是抱着改革必将成功,自己一定能够功成身退的坚定信念。这才符合王安石一往无前的性格,也才符合他的行事风格。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