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寇准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竟成了千古名作

寇准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竟成了千古名作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0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所诞生的诗人和作品均数不胜数。并且绝大部分诗人,都是“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如黄庭坚七岁时,似乎就了解到了成人的名利纠葛,写出了“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再如白居易十六岁时,就写出了包含哲理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咏华山》,便是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相传在寇准七岁那年,寇准父亲带他攀登华山,当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寇准见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便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尽管《咏华山》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它却是咏物诗中的一首典范,历来为人所称道,如今更是成为了人人会背的千古名篇。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优秀的咏物诗要做到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兼备。寇准的这首《咏华山》,便符合这一特征。即以浅显的语言,寥寥数语就将华山的雄伟峭拔、气象万千,表达得淋漓尽致、曲尽其妙。另外,咏物诗多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这首诗或许也蕴藏着少年寇准敢于华山比高的内心追求。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首先,诗的前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即登上华山之巅,便只有蓝天在上,四周再也没有山峰可与它平齐。从它的意思来看,与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为了描绘山峰的雄伟磅礴,流露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所不同的,不过是杜甫描绘泰山,寇准描绘华山罢了。

寇准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竟成了千古名作

然后,诗的后两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即站在华山之巅,抬头看到的是近在咫尺的红色太阳,回头看到的则是低浮的白云。虽然这里寇准没有以一个“高”字去体现华山的高耸入云,但是通过红日和白云,我们显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华山的高耸入云,以及从华山接连天地的形象中,感受其顶天立地的不凡气势。

从修辞手法来看,寇准这首诗主要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即不去直面描绘华山的雄伟峭拔、气象万千,而是借助于蓝天、红日和白云,从侧面烘托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气象万千。另外,从视觉效果来看,寇准这首诗自然流畅,色彩明丽。先写抬头仰望,再写回首俯瞰,以及“红”日和“白”云等色彩用语,营造出了一幅瑰丽的壮阔画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山并不是一件多么稀奇的事,绝大多数人也都有登山的经验。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曾经在山巅看日出或日落时的情形,是不是就如同寇准这首诗所描绘的那样呢?当然,如今少了创作诗歌的环境氛围,我们更多的是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不是考虑写那么一首诗。但是寇准能在七岁时写出《咏华山》,还是令人钦佩的。

纵观寇准的这首诗,很显然妙在气势非凡,以及蕴含的内涵上。当诗人站在华山之巅,群山白云都在脚下,抬头红日近在咫尺的时候,势必会产生一种对人生前途的积极追求的心理。总的来说,寇准七岁时写下一诗,短短二十字,却成人人会背的千古名篇。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