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文化名家 > 他是绝代狂生,古怪又令人敬佩!只能说那个时代配不上他

他是绝代狂生,古怪又令人敬佩!只能说那个时代配不上他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0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人都不了解金圣叹是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他是绝代狂生,古怪又令人敬佩!只能说那个时代配不上他

他是16世纪的精神先锋。

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兴趣爱好就是调戏社会。

乱世中,他最达观,浊世里,他最清醒。

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爱狗肉的佛教徒,精通析学的神棍,恶毒的文艺批评家,视规则视如狗屎的学者,反礼教的孝子慈父。

他属于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义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

他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矛盾、可爱、古怪又令人敬佩、深思与叹息的不可复制式人物!

他说:我亦弃世。其实,是那个时代配不上他。

一、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以《金批水浒》、《金批西厢》傲立于世,开创一代文学评论的先河。“金圣叹”三字就是一个活招牌,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界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评论风潮,由此引发“金圣叹”现象,“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家置一编”。

金圣叹的一生经历了两个阶段,前半生属晚明末世,后半生则赶上清初的制度整合与重建。所以,在他的身上,既沾染着晚明士人自由放任的思想气质,同时,也不乏“天崩地解”之后身为遗民的尴尬与困惑。

这是先锋金圣叹、性情金圣叹,也是怪才金圣叹、狂生金圣叹。

二、

金圣叹自小有奇气,少年时代即得大名,其名声主要得之于他的恃才傲物和为人处世的放荡不羁。金圣叹十一岁读《水浒传》,就曾经这样批道:“吾每见今世之父兄,类不许其子弟读一切书,亦未尝引之见于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错。夫儿子十岁,神智生矣,不纵其读一切书,且有他好,又不使之列于大人先生之间,是驱之与婢仆为伍也。”另外,他还说过“从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语,俱是乡中担粪奴仰信苦学人必有如此鬼怪”之类的怪话。足见少年金圣叹别出心机、心有旁骛的人生趣味,其异端思想亦初露端倪。

三、

成年以后,他一方面放言自负、白眼向人,不屑与官吏和正统知识分子为伍,另一方面又广泛结交许多不入世流的奇人异士,徐增说他“与人相遇,辄如其人。如遇道人,则曼卿轰饮;遇诗人,则摩诘沉吟;遇剑客,则猿公舞跃;遇棋客,则鸠摩布算;遇道士,则鹤气冲天;遇释子,则莲花绕座;遇辩子,则珠玉生风;遇静人,则木讷终日;遇老人,则为之婆娑;遇孩赤,则啼笑宛然”。

他的家境已趋于清贫了,然而却视钱财如粪土。寥燕在《金圣叹先生传》中记载这么一件事:圣叹的朋友王斫山借给他三千两银子,让他放债赚钱,并叮嘱他把本钱归还,而利息“为君助灯火”。过了一个月,金圣叹就把这三千两银子挥霍殆尽,然后大大咧咧地对王斫山说“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四、

金圣叹的后半生是以文学批评作为自己的名山事业的,其至情至性、快意挥洒的个性,在对《西厢记》的点评中展露得淋漓尽致。

批书,原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明清以降,文网森严,不甘噤口的文人们只好另外寻找说话的方式,于是,他们想到了批书。批书其实是与各类题跋、眉批一脉相传的,开始的时候也不过是在书边上圈圈点点,写几句阅读感想之类的文字,久而久之,这些文字竟从文本之中脱颖而出,逐渐具备了独立的价值。

金圣叹批注《西厢记》的意思非常明确的,你不是不让人说话吗?那好,我就借《西厢记》来自说自话。为了传达出自己的观点,金圣叹批注《西厢记》每每引申开来,另辟蹊径,这些评点既与《西厢记》有关,又常常游离于《西厢记》之外。当点评无法尽兴时,金圣叹甚至不惜屡屡操刀对《西厢记》进行删改,可见他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三十三个不亦快哉”了,这样的文字体现了金圣叹对于生命的独特把握与会心,透露出的是一种高超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

然而这样的金圣叹虽然惊才绝艳,却注定一生跌宕。金圣叹的一生,是特立独行、大起大落、悲喜无常的一生,他言行不羁、思想新潮、才华横溢。生于乱世、安于盛世的金圣叹,并不甘于就此埋没一生,他用纵横绝艳的文才、庄周梦蝶的想象与惊世骇俗的言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今人看古人的门——“我看古人太疯癫,古人笑我看不穿。”

不过一生狂放的金圣叹也失儒生身份,他期待有用于世,敬佩杜甫的忠君爱国,特别认同孔子弟子曾点。曾点以无意仕宦与向往自由而著名,为孔子所赞叹,金圣叹特此取字为“圣叹”。闻知治皇帝赞许他的文章,他也北面而拜。然而他心中向往的朝廷最后却把他送上了法场,刀光过后,只留叹息。

金圣叹被处决时,正值山河淡装素裹,雪化冰消之际。他翘首苍天,触景生情,立就一首自悼诗,并高声吟诵道:“天生悼我地丁优,万里江山尽白头。一时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珠流。”吟罢,金圣叹人头落地。那头颅滚出数丈,从耳内抛出两个纸团,监斩官将纸团打开一看,一纸团上写的是“好”字,另一纸团上写的是“疼”字。这两个字是他对人民深重灾难的呼号,也是为自己不幸的哀叹。

六、

金圣叹永远不按常理出牌,不让世人揣摩其心。他用“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 作为他的遗嘱。他的生如他的死,“好疼”二字结束诙谐、悲凉的一生。然而,历史记住了这位大名鼎鼎的金圣叹,虽死犹生,他依然是那叛逆又妥协,达观又悲观,清高又世俗的金圣叹。

“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凡世如斯,不凡如斯。

金圣叹说,世既弃我,我亦弃世。其实,是这个时代配不上他。

七、

读中国历史典籍,常常感慨于古代人物的古板与无趣。像金圣叹这般人物,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的确是寥寥可数的。事实上,宗法社会最容不得金圣叹这种人物的存在,因为人一旦有趣就会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就容易滋生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与专制主义却是形同水火、断难相容的。如此看来,金圣叹的结局悲惨,正与他这个人太有趣有着某种直接的关系。临刑前的金圣叹曾在狱中留下这样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这是金圣叹留在世间的最后的幽默,只是我们读到这则幽默时,实在无法说出自己的内心是轻松,还是沉重。

魯迅说金圣叹的死,是因为他早被官绅人认为是坏货的缘故。在古代,知识分子可以享受同性恋,狎妓,吸毒等各种自由,但不可以对政治秩序说三道四;祢衡击鼓骂曹,嵇康要“非汤武而薄周礼”,李贽则说什么男女平等,理学吃人,金圣叹拿人生当实验,挑战当权者的底线。但其实这些游戏不太好玩。

清朝政府将金圣叹的死当成一项热身,之后直接实施文字狱,连犯上作乱的标签都懒得贴、社会表彰活着的顺从者和死去的叛逆者,而文人不过是时代的点缀而已、金圣叹将死之时,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他借着死亡做出了最后一场表演的最后。据说,金圣叹的头被砍下来,脸土还挂着笑。

只能说,金圣叹的才情和见地大大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和想像。

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后面气喘吁吁。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