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文化名家 >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赏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赏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2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何如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的手札尺牍。行书,3行,27字。结体瘦峻,点画铦利。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何如帖》又名《不审尊体帖》、《中冷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及清《石渠宝笈》有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赏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大意

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书法赏析

点画清劲

《何如帖》笔画清劲,雅静宜人。整篇作品气息静谧婉丽,无一丝渣尘。用笔练达爽峻,如铁削泥,显示出一种肯定与从容的意态。线条虽细,但筋、骨、血、肉无一不全。用笔多有侧锋,然并无扁薄之病。结体秀长飘逸,已完全脱去隶书的痕迹。简远、高贵、不激不厉的魏晋风度于《何如帖》表露无遗。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赏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2张

结体欹侧

《何如帖》行中带楷,规矩严然而不拘板,法度谨然而不滞泥,有飘逸流畅之妙,用笔圆劲流利,中锋为主,风格妍丽动人,且秀骨清相,笔纤墨浓,非功力极深者,不能得此妙处。

“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如《何如帖》的“不”、“审”两字,是上欹下侧,……这种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点画分析

《何如帖》结体瘦峻,点画铦利。唐代欧阳询的《张翰帖》、《梦奠帖》深得王羲之《何如帖》个中三昧。但与《何如帖》相比,《梦奠帖》书法风格能实而不能虚,能近而不能远,能果决而不能出人意表,能精到而不能微妙。由此反观《何如帖》的微妙,则是于有意无意间所得。通过对笔墨细节的分析考察来体会作品的微妙:铦利是由用笔实现的。如“羲之白不审”中的“白”、“不”两字,锋芒毕露,用笔斩截。“白”字的右肩挺括,干脆利落;下横右伸,起笔微曲,中横圆收,有娓婉和圆润之感;中横位置略偏下,使字内的留白不均衡。如此写作,“白”字在铦利之余,内涵耐人回味。

奇巧往往由拗救而来。一件作品的内涵丰富性,除了点画的笔致之美外,主要就表现在结体的拗救上。启功说:“用笔何如结字难。”如“比复”的“复”字,左旁略曲,中间远距离留白;右旁整体上呈左倾之势。同时,“复”字右旁上部高挑,有振翅欲飞之意,中横左伸,阻止右旁的动势,末笔的反捺起笔甚低,正全字之势,作了煞尾。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赏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3张

书法作品中用笔用墨的轻重变化会使作品有韵致,重笔能给观者以醒目之感,轻笔则灵和,引人入胜。《何如帖》文中“羲之中冷无赖”的“中冷无”三字,为轻笔。轻快之笔往往产生于书家书写畅达之时,书家偶然兴会,笔忘手,手忘心,倏忽而成数字,一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太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描述的境地。“中”字似繁实简,右肩直带而下,调锋作横,收笔自如。“冷”字一任松散,了无局促,骨清神寒,如不胜衣。“无”字简淡奇峭,出于法度之外。“审”字和“奉”字,张弛有度,妙不可言。简言之,字势结体欹正有致,不作正局,倘若端端正正写出来,是唐楷之法,已非晋人之韵。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