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文化名家 > 甲骨学家董作宾生平简介 董作宾师承什么人

甲骨学家董作宾生平简介 董作宾师承什么人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董作宾,原名作仁,字彦堂(一作雁堂),别号平庐,河南南阳人。生于1895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其父董士魁,经商为业。董作宾六岁入塾读书,从《三字经》、《百家姓》读起,以至四书五经。他勤劳刻苦,聪颖异常。稍长,即在课余助父营生,印衣袖,刻印章,鬻春联。十六岁入本县元宗小学高小肄业,一度承父命弃学经商,又以余暇设馆授徒,但仍坚持自学进修。1915年进入县立师范讲习所学习,翌年以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18年前往省城开封求学,考入河南育才馆。当时,有早期甲骨收藏家时经训授以所著《商简》,于是开始对甲骨文发生兴趣。

甲骨学家董作宾生平简介 董作宾师承什么人

1922年,董作宾前往北京,晋见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同乡前辈学者徐炳昶(字旭生),受到徐炳昶的赏识,留他做家庭教师。董作宾1923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做研究生,正式着手研读甲骨文;且兴之所至,兼及方言、考古、民俗、歌谣、档案等学会工作;曾任《歌谣》周刊编校,进行民间歌谣的搜集和整理。1925年—1926年,先后任福建协和大学国文系教师,河南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1927年,返回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干事,负责管理该所方言室,进行方言调查工作。不久,南下广州,在傅斯年为院长的中山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

1928年4月,中研院在广州聘请傅斯年等筹备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董作宾被该所聘任为通讯员,奉派前往河南安阳殷墟,调查甲骨文出土的实际情况,为开展考古发掘进行准备。同年秋该所正式成立后,董被聘为编辑员。1932年改聘为专任研究员。董作宾在此期间,先后八次主持或参加安阳小屯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又曾参加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滕县安上村等遗址的发掘以及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江苏苏州木渎遗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等项调查。随后,董作宾集中主要精力,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1947年—1948年,应聘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考古学客座教授,讲授甲骨文和金文。1948年被选为中研院院士。

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将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董作宾随该所前往台湾后,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讲授古文字学、殷商史和古史年代学;又创办《大陆杂志》,为该刊发行人。1950年冬,傅斯年逝世后,董继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55年去韩国讲学,汉城大学研究院曾授予董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董作宾辞去史语所所长职务,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及香港大学荣誉史学教授,并曾兼任崇基、新亚、珠海等书院教授。1956年被聘任为台湾中研院评议会人文组评议员,1958年返回台湾,任史语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1960年任台湾大学甲骨学研究讲座教授。1963年11月23日在台北逝世。

董作宾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致力于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文字的整理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甲骨文断代学说。他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1948年)、《殷墟文字乙编》(1948年—1953年)一书,收录抗日战争前殷墟历次发掘出土的甲骨文13,047片,是甲骨文研究中最重要的科学资料。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最早认定甲骨卜辞中的“贞人”,首倡根据“贞人”推断甲骨文所属时代,提出甲骨文断代的八项标准。1933年,发表名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更加全面地阐述甲骨文断代学说,将断代标准进一步发展为: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称谓、贞人三项);并且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①武丁(及其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②祖庚、祖甲;③廪辛、康丁;④武乙、文丁;⑤帝乙、帝辛。其说得到国内外甲骨学者的普遍赞同,对甲骨学发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影响深远,沿袭至今。

甲骨学家董作宾生平简介 董作宾师承什么人 第2张

董作宾从40年代起致力于古史年代学研究。1940年发表《殷代月食考》,试图利用甲骨文中的月食资料推考殷商年代。1945年,出版名著《殷历谱》一书,将其殷商甲骨文和年代学研究更加系统化。他在该书序言中自谓:“此书虽名《殷历谱》,实则应用‘断代研究’更进一步之方法,试作甲骨文字分期、分类、分派研究之书也。余之目的一为藉卜辞中有关天文历法之纪录,以解决殷周年代之问题;一为揭示用新法研究甲骨文字之结果,以供治斯学者之参考;前者在历,后者在谱。”董作宾对甲骨学研究的一系列突出贡献,例如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代礼制的新旧两派,殷代地理的考证,殷代天文气象的探究,晚殷征人方日程的缀连,殷代周祭系统的揭示以及一系列殷代历谱的编排,都在该书中得到体现。董作宾建立的甲骨文研究体系,为甲骨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董作宾的殷历研究留有某些遗憾,但他的开创精神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董作宾的甲骨文研究,不限于一字一义的考定,而更注重卜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最终求得在分期分派的基础上重建殷商历史。因此,在《殷历谱》中,谱的价值比历重要得多。

董作宾学养深厚,涉猎广泛,治学严谨,除甲骨学和殷代历法外,又曾进行西周历法的研究,据西周纪年铭铜器撰著《西周年历谱》(1952年),后扩充为《中国年历总谱》(1960年),为中国天文年代学研究早期的一部自成系统的著作。董作宾毕生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内容涉及甲骨学、古文字学、先秦史、科技史、民族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诸多方面。他在学术研究之余,书法篆刻有深湛的造诣。

董作宾的学术论著,曾由台北的世界书局和艺文印书馆出版为《董作宾学术论著》(1962年)和《平庐文存》(1963年)。1978年,艺文印书局又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甲、乙编共12册。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