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上的今天 > 朱棣为何愁眉苦脸?

朱棣为何愁眉苦脸?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7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朱棣为何愁眉苦脸?

朱棣为何愁眉苦脸?

永乐大帝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统治时期为永乐盛世。朱棣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树,是位明君,也是明朝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这样一位皇帝也有犯愁的时候,朱棣发愁的原因是因国子监事务繁多,管理不善,监生无一人可派出去做事。

朱棣为何会为这种事务性的事发愁?这国子监又是何机构?国子监是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机构,它的设置源起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设立的国子学,到了北齐改名国子监。在这之前,汉代只有太学,没有国子监。因此可以说,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进入了国子监与太学并存的体制。

国子监不仅培养本国的各类生员,而且还培养外国留学生。由于国子监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与朝廷的礼部、刑部、工部、兵部、吏部并列,称为六部最高学府。由于国子监在官衔上从属于礼部,在工作上又相对独立,所以其地位又大大超越了六部之上。

到了明朝,国子监的招生已经面向全国,而且学生的类别也细分为在京师就读的“监生”和分赴全国各地方的“监生”。在此基础上,明朝国子监的办学规模独领风骚,招生人数竟然超过了一万多人,在当时这可是全国最大的大学。

招生多了,办学规模大了,国家给拨的经费也就多。按照规定,明朝的国子监经费是“以十分为率,三分属于朝廷,七分属于祭酒”,在给朝廷输送人才的同时,国子监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这么好的美差能不使人垂涎三尺吗?时间一长,那些管教育的官们便也放开手脚,中饱私囊,“侵渔贪贿”了。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朱棣是不管则罢,只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于是他下令将国子监官员“侵渔贪贿”之事上奏自己的御史刘观,命其查明详情。刘观也不负重托,详细核查了国子监的具体“经济问题”。他通过一件一件事的清查,一笔一笔的核对账目,最后把在国子监任职的官员们的罪行查得清清楚楚,并报于朱棣。朱棣见状大怒,于是下令将一大批犯罪官员逮捕入狱。

看着国子监剩下的人越来越少,朱棣愁容满面。因为国子监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得让它转起来。人犯了罪可以抓捕入狱,但国子监瘫痪了还得有人来管理啊!于是朱棣下令从太常少卿里选出一个叫李至刚的人来填补国子监空缺。

李至刚到了国子监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将陷于瘫痪的国子监重新整顿。他首先对每个国子监学生进行重新审查验收,最后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合格的;第二类是应该在学校继续深造的;第三类是品行不好或者犯有罪行的。针对这三类学生他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表现良好的已合格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应该继续深造的那部分人则要求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对那些犯有罪行的则开除学籍。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国子监很快便运转起来。

看到国子监已经走上正轨,朱棣这才稍露喜色。随即他便命李至刚等人巡按地方学校。李至刚受命之后不敢怠慢,立即带领国子监祭酒等一大批官员巡按地方学校。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向当地政府及有关人员了解国子监经费的使用情况。他们把那些被中饱私囊的国子监经费用在国子监建设上的事例调查得清清楚楚。对那些挪用公款的事例也进行了调查。最后把调查的结果报于朱棣。

朱棣得此消息之后非常生气。他觉得这些人太不象话了,竟然把黑手伸向了这些莘莘学子。于是他下定决心把那些挪用的公款全部收缴上来。为了达到目的,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此事。但天下之大,岂能无处不可钻空子?负责此事的官员在追缴赃款的过程中禁不住金钱诱惑,竟然和那些该交钱的人勾结起来欺上瞒下。他们不仅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