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上的今天 > 厉兵秣马是什么典故?是什么出处?

厉兵秣马是什么典故?是什么出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3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厉兵秣马”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意指磨砺兵器,喂饱战马,以备战斗。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术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严谨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本文将详细介绍“厉兵秣马”的典故出处及其深远影响。

一、典故出处

“厉兵秣马”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原文如下:“晋侯使士匄为司马,士匄辞曰:‘臣之不才,不足以当此任。’晋侯曰:‘子盍厉兵秣马,以备戎事?’士匄对曰:‘臣闻之,夫兵者,凶器也,非君子之器。’”这段话的意思是:晋侯任命士匄为司马,士匄谦虚地推辞说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胜任这个职务。晋侯告诉他要厉兵秣马,以备战争。士匄回答说:“我听说,兵器是凶器,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

二、典故内涵

厉兵秣马是什么典故?是什么出处?

“厉兵秣马”这个典故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强调了严谨的态度。在战争中,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战败,因此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阵以待。其次,它强调了充分的准备。在战争爆发之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磨砺兵器、喂饱战马等,以确保在战争中能够迅速投入战斗。最后,它还传达了一种尚武精神。虽然兵器是凶器,但在某些时候,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拿起武器去战斗。

三、深远影响

“厉兵秣马”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成为了一种军事指导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将领遵循这一原则,做好战争准备。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朝的戚继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其次,它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许多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等都以此为题材,展现了古人严谨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最后,它还成为了一种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用“厉兵秣马”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总结: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的“厉兵秣马”典故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严谨性和充分性。这个典故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还对后世的文化创作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继续传承这种精神,勇往直前,迎接未来的挑战。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