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么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么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魏晋以来,朝廷选拔人才一直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也是从各地的权贵子弟中选拔,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权贵子弟都进入朝堂,不但在职期间毫无作为,更有甚者,还会荼毒百姓,为害一方。而到了唐朝,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招生对象不限于门阀贵族,而是面向全天下的读书人,很多寒门子弟都可以通过科举实现登朝入仕的理想。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么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科举制度虽然拓宽了天下学子的入朝门槛,改善了之前朝廷的用人制度,也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但是中举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范进中举”的历史典故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在54岁的时候才考中举人,最后还神志不清地疯掉了,即使大家都把这件事当作一个笑话老看,但是却可以从侧面看出,中举是多么的不容易,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高考。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么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第2张

古代科举的中举等级分为:一等进士、二等贡士、三等举人、四等秀才、末等童生。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试中取得第一名才可以称之为状元。现在的人们往往喜欢把古时候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的学历相对应:秀才对应小学文凭,举人对应大学文凭,进士对应名牌大学文凭。相信很多人都会明白,在那个教育体系并不发达的古代,能考中进士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学习非常用功,但却屡试不第,直到他43 岁,连续考了17 次之后才最终考上秀才。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晚清,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很多寒门学子通过乡试和会试之后,就要面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口了,那就是殿试。殿试是由皇上亲自监考的,在皇宫大殿上作答,不但极其考验心理素质,还考验一个人的临场发挥情况。所以,能在殿试上取得第一,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可是为什么许多学子中探花,往往比中状元还要开心呢?其实关于这件事,大家都心照不宣,里面的猫腻大家都懂。探花虽然是殿试第三名,但他却是皇上对于一个人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也许状元的文笔排行第一,但他不一定长得帅。而探花就不一样了,探花郎的文笔虽然略次于状元,但他的颜值高,就代表着在以后的仕途上,以及在人情往来上,比状元更具备优势,而且还有不少探花当场就被皇上纳为驸马的情况发生。

因此,当殿试结果出来后,文武百官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状元郎,而是才貌双全的探花。探花的名声虽然没有状元响亮,但是他能获取的实际利益却是不可预计的。清朝的著名大贪官和珅就是探花郎,而他也因此被皇帝重用,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和珅也是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除了亲王之外,和珅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