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黄河历史上屡屡改道,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

黄河历史上屡屡改道,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7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有两条贯穿我们五千年历史的长河——长江和黄河。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中原文明和黄河相连,将巴蜀楚地同长江相接。

只是与五千年积淀出的文明不同,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河流在大多数时候都不那么受人类的控制,是相对"自由"的。而这样的"自由",就包括黄河的数次改道。

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以前,黄河就曾多次南泛淮河,给江苏一带造成一定影响。早在汉文帝十二年 (前168) 十二月,人们就留下了"河决酸枣 (今河南延津县北) , 东溃金堤 (指东郡到平原郡一带两岸的石堤, 东郡治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 以致于"河溢通泗(即淮河支流泗水)"这样的记载。不过这些泛滥的持续时间都不算很长,所以除了在江苏境内留下不少泥沙,倒还没有在此形成新的黄河河道。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北宋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淮,但始终没能改变流域的大体格局。这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每次泛淮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北宋定都开封,黄河南堤每每决堤,北宋政府便迅速组织力量堵合、修缮,所以黄河南泛的影响较小。

但到了南宋,黄河南下就变得"自由"得多。南宋建炎二年(1128),留守开封的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想出了一招"以水代兵":在滑县李固渡 (在今滑县南沙店集三里许) 以西挖开河堤, 让黄河顺势东流,经豫鲁之间, 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入泗水, 再由泗入淮,形成一道"自然"屏障。而这,成了黄河正式改道江苏的开端。

黄河历史上屡屡改道,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

杜充此举,让黄河是改了道,可却没把金军拦住。随着金军不断南下,黄河就在沦陷区肆无忌惮地泛滥,迁徙不定。

当时南宋政府提出愿意与金朝以黄河为界,分而治之。结果金朝为了获得更多的领土便采取了不少有利于黄河继续南下的措施,让黄河不断侵占原本的淮河河道,进一步促进了江苏境内黄河新河道的形成。

这其中,以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年) 黄河在阳武决堤,随后大致经阳武, 封丘、长垣、砀山、丰县至徐州,通过泗水进入淮河为典型。

黄河历史上屡屡改道,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 第2张

且金朝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处于黄河以北,所以他们采取了与当初北宋治黄完全相反的策略,重视黄河北堤而轻南堤,让南宋对黄河南下束手无策。

在金朝之后,元、明、清三朝也同样将国家的政治中心布局在北方。所以接下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北岸愈发坚固,黄河要东流看起来就只有偏南这一条路可以走。

在经历了元至正三年 (1343)至正十一年 (1351)长达八年的黄河决堤后,人们在白茅至砀山北岸加强了堤岸,使得黄河经商丘、夏虞、萧县、东山徐州小浮桥进入淮河。这一段黄河新河道,被称作"贾鲁河"。

而随着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了人们在"治水"方面比黄河更看重的存在。明朝弘治八年 (1495),都御史刘大夏为了保护漕运和皇陵,一面堵塞了安徽北部原有的各处供黄河南下的水道,一面在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一带的黄河以北修筑三百多里的"太行堤",阻断黄河先向东经曹州再南下的道路。

这一番修修堵堵之后,黄河就只能顺着古汴水河道进入淮河。而淮河,也因此成为了黄河唯一的入海河道。

明朝嘉靖二十五年 (1546)之后,因为黄河在开封至曹县段经常决堤,颍水、涡水、濉水等支流相继淤塞,所以人们不断加固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涟水一带的堤岸,使得黄河河道正式固定,即"明清故道"。

因而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清中后期的七百多年间,黄河下游的河道都不是我们今日所见的山东一线,而是在如今的河道以南,主要在江苏境内。直到清咸丰五年 (1855) ,因为黄河河道在江苏境内的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水患越来越频繁,人们才在铜瓦厢(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北)将黄河决口改道,让这条"任性"的母亲河重新在山东一带入海。

黄河历史上屡屡改道,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 第3张

咸丰五年 (1855)后,黄河在江苏一带雕琢了七百年的河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废黄河"由此成为人们对这些河道的称呼。曾经,通过这些河道,黄河让江苏,尤其是淮北的海岸线不断东进。淮北和淮南的盐业也因为黄河的到来迎来了高速发展。

今天,"废黄河"一带也成为了江苏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片福地。

事有两面,依赖长江和黄河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深谙此理。几千年来,黄河留下了太多决堤的痕迹,也创造了太多水道。灾祸和宝藏交织,这大概就是"母亲河"对我们的磨砺和青睐。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