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清末立宪派为何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其结果如何?

清末立宪派为何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其结果如何?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2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清末立宪派为何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其结果如何?

清末立宪派为何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其结果如何?

1901年,清朝统治者为挽救危亡局势,实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内容包括改革中央官制、地方自治、改良司法、整顿财政、教育改革等,力度空前。而随着这些措施的施行,问题逐渐集中到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上,立宪的呼声渐高。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立宪派将其视为“立宪国对专制国的胜利”,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急切施行立宪。之后,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并于1906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立宪派要求清廷切实立宪,从而实现自己的参政要求;而清廷则集中于官制改革,对立宪派的主张并不回应。立宪派以“开国会”为立宪的第一要务,为敦促清政府推动立宪,立宪派遂采取了旷日持久的“国会请愿运动”,意图从上到下推动清政府进行立宪。随后各地成立一些宪政公会,各省出现一些国会请愿运动,但这只是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先声,并没有掀起较大的反响。作为应对,1908年清廷颁布《宪法大纲》《议院选举法要领》等文件,规定“以九年为期”设立议院,以地方设咨议局,中央设资政院对立宪派暂时搪塞。

1909年各地成立咨议局后,反而给各地立宪势力以合法的联络环境,于是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随即展开,并于1910年内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请愿运动。清廷先是以好言相劝,但拒不接受请愿代表“即开国会”的要求。至第三次请愿运动后,立宪派并联合各地督抚向清廷施压,清廷承诺将预备期限缩短三年,在宣统五年(1913)召开国会,并为筹备预备事宜,先设立责任内阁。面对着这种“模棱两可“的请愿结果,立宪派内部意见分化,有认为目的达到了的,有人则要求继续请愿。随后以东三省为中心又发动了第四次请愿运动,但这一次清廷拒不接受要求,并以武力驱赶请愿人员,运动遂偃旗息鼓,不复振起。

历史的发展难以预料,就在有些立宪派坐等清廷缓开国会时,1911年5月8日,清朝廷组成以奕劻为首的“皇族内阁”,内阁成员共13人,9人为满蒙贵族,其中7人是皇族。清廷的这些表现毫无诚意,令立宪派大失所望,奠定了他们同情革命的感情基础,清朝的统治也开始进入倒计时

清末立宪派为何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其结果如何? 第2张

清末新政是历史给中国人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是中国近/现代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一段无奈的插曲。

新政失败并没有必然性。

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的精英阶级开始反思,于是有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随之终结,精英们开始另一轮反思和对传统社会的改造,如是有了清末新政,并最终将焦点集中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君主立宪制。

这期间,革命派与立宪派相比较,精英阶级更多的倾向于改良主义的温和的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有现成的模本可以参照~英国,日本……清政府也派出了五大臣出洋“参观学习”,但最终为什么慈禧们弄出个“皇族内阁”的版本来,实在无从知晓。仅仅说贪恋权利,说不通。因为惹恼了整个精英阶层,连政权都丢了,权利哪来?

问慈禧吧。

清末精英们是很努力的想实现社会的温和转型,因而才有了先后四次请愿。但最后的失望对清庭来说是“残酷”的~保皇派们变成了革命派,或作壁上观,任由一个帝国在革命的炮火声中死去。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奇观”,除了庙堂上少数几个皇族大员仍在自嗨之外,大部分人,尤其是社会中坚都知道帝国大厦将倾,然而却没人伸出援手扶一把,哪怕是道义上的声援都只在少数人口中喊出声来。

革命起,各省纷纷独立。一个多月之内15省独立,只剩下甘肃,直隶,河南三省仍效忠朝廷。

回到题主的问题~国会请愿是白请了,但却开启了革命的大门。精英阶级从希望到失望,催生了辛亥革命的炮声,几千年的帝国制也从此划上了句号。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