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战中的乌克兰:很多人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反攻沙俄

一战中的乌克兰:很多人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反攻沙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9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国家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冲突日益尖锐,争夺日趋激烈,相互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各主要国家竞相扩军备战,同时又竭力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总是把自己的扩军备战行动标榜为防御性的,而把对方或他方说成是侵略性的,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牵制。为此目的,先后两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不仅丝毫没有遏制这种不祥的趋势,军备竞赛反而愈演愈烈,欧洲乃至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经过数次战争危机,尤其是经过1912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这些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冲突,已将欧洲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1907年以后,在欧洲出现了两个互相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一个是所谓“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与意大利组成,另一个是所谓“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与英国组成。最尖锐与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在法与德、英与德、俄与德和俄与奥匈之间形成。这些国家各自心怀鬼胎,各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战略计划。最先完成战争准备的是德国。它野心勃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削弱英国,结束其海上霸主地位,夺取其大部分殖民地,夺取法国与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乃至这两国的部分领土,夺取俄国的部分领土,即吞并乌克兰与波罗的海沿岸、波兰与高加索,以组成它梦寐以求的大德意志世界帝国。

奥匈帝国的计划与沙俄针锋相对,它不仅企图永久维持其在加利奇亚、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地区的统治,而且觊觎沃伦、波多利以及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国家。法国、英国、俄国企图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摧毁德国咄咄逼人的军事与经济潜力,伺机夺取德国、奥匈与土耳其及其殖民地与属地,以便扩展自己的版图和实力。沙俄的主要目标,一是以重新统一自己的罗斯兄弟为借口,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取加利奇亚,二是从土耳其手中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1913年德国通过与土耳其签订的协定实际上把持了黑海海峡。沙俄把这一势态看作是对自己利益的严重威胁。俄德关系随之急剧恶化。

一战中的乌克兰:很多人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反攻沙俄

1914年欧洲的天空上乌云翻滚,一场大规模的血腥战争一触即发。

是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茨·费迪南德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详见萨那、孙成木、余定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2-76页。。这个突发事件便成了酝酿已久的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和表面上的借口。局势急转直下。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对其正式宣战。7月30日沙俄政府宣布全国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对法宣战,8月4日对英宣战,同日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全面爆发了。此后一个又一个国家被卷入战争漩涡,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与大洋洲共33个国家参战,总人口达15亿,即为当时全球人口的75%,整个战争过程中参战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7350万以上。

这场强国之间互相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战争,给被侵略国家、给各国人民(包括侵略国的人民)造成一场空前的劫难。共有一千万士兵死于战场,伤者两千余万,死于饥饿和传染病的人达一千万以上。

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及其奴仆们,正如同其他发动这场肮脏战争的国家一样,竭力欺骗本国民众,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掩盖自己的侵略与掠夺战略意图,把这场战争描绘成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的自卫战争。可悲而可鄙的是,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也都支持战争,纷纷号召自己的追随者团结在本国政府周围,为“保卫祖国”而战。公正地讲,当时只有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看清了战争的性质,站出来反对侵略战争,独树一帜,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种立场的正确性。

就乌克兰人而言,其最大的民族悲剧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此时的乌克兰土地分别处于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版图之内。没有自己的国家,就没有本民族利益的保护者。作为别国的一部分,就只能任凭该国统治者摆布。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乌克兰便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空前残酷与血腥的战争。不仅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乌克兰陷入了又一个民族悲剧。由于俄国与奥匈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交战双方,乌克兰人在各自所在的国家内被迫充当炮灰。在俄国军队中作战的乌克兰人多达350万,在奥匈军队中也有25万乌克兰人。他们被迫为各自的统治者的利益而死活相拼,骨肉相残,弃尸战场。

各地乌克兰人中的形形色色的政治力量、组织与人物,也都纷纷登上表演舞台。早在1914年7月29日,从加利奇亚流亡到俄罗斯的一撮亲俄派乌克兰人在基辅拼凑了一个喀尔巴阡俄罗斯解放委员会,发表《告加利奇亚乌克兰人书》,把自己的同胞称作“加利奇亚的俄罗斯民众”。该委员会号召他们敲响教堂的钟声,用面包和盐亲善隆重地迎接自己的解放者--沙俄军队。他们还编写了小册子,介绍加利奇亚的民间风俗与政治文化状况以及民族与社会情绪,分发给俄国军队的军官。该组织还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互致致敬电。

一个名叫沃洛基米尔·杜迪凯维奇沃洛基米尔·杜迪凯维奇是科洛梅亚的一个律师,加利奇亚的亲莫斯科派乌克兰人头面人物之一,曾出任驻加利奇协会代表,后被苏俄肃反委员会投入监狱。的亲莫斯科派头面人物,甚至受到沙皇在彼得堡的单独接见。对这个驯服工具沙皇自然乐于利用,并作点姿态以资鼓励。但在暗中沙皇政权则警觉有加,惟恐“马泽帕运动”死灰复燃。

在战争的严酷条件下,沙俄帝国内的乌克兰民族运动出现了分裂,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在莫斯科发行、由社会民主党人西蒙·彼得留拉主编的杂志《乌克兰生活》发表题为《战争与乌克兰人》的宣言,表示乌克兰人一定会尽“俄罗斯公民义务”,完全支持沙皇政府将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的主张。相反,社会民主党的另一位领导人沃洛基米尔·温尼琴科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下出版的传单中提出“反对战争”、“乌克兰自治万岁”的口号。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1914年9月作出的决议则要求乌克兰人在战争中恪守中立。

一批从沙俄流亡到加利奇亚的乌克兰活动人士,主要有乌克兰社会民主工人党的安德烈·茹克、沃洛基米尔·多罗申科、德米特罗·顿佐夫、乌克兰社会民主联盟的马里扬·梅列涅夫斯基和奥·斯科罗皮斯-约尔图霍夫斯基等人,战争爆发后马上组织了一个“乌克兰解放同盟”。该组织称,它是个无党派或超党派组织,旨在维护在俄国的乌克兰人的利益,主张依靠德国军队打败俄罗斯帝国,建立一个独立的、以盖特曼为首的君主立宪制乌克兰国。

有的史学家认为,这是第一个宣称要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的乌克兰政治组织。。它在同盟国营垒中一些国家的首都(如柏林、索菲亚、伊斯坦布尔、罗马、斯德哥尔摩等)派驻了全权代表。与俄国的一些政治流亡者,尤其是与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的两大主要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也有接触,但未获结果。实际上乌克兰解放同盟的纲领与活动并未获得俄国境内乌克兰人组织的同情与认同。诸如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这样的组织,对这个流亡者组织则相当反感。就连乌克兰社会民主工人党内主张在民主的俄罗斯版图内建立乌克兰自治的一小部分“左派”人士(奥克森·洛拉、彼得罗·佳特洛夫、列沃克·尤尔克维奇)也尖锐批判解放同盟的“乌克兰分离主义”立场。

为获得德国与奥匈等国的支持,乌克兰解放同盟在其纲领中强调,其独立建国的目标无论对乌克兰人民或对中欧与西欧国家都有利,因为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可以成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向西方扩张的强大屏障。尽管奥匈政府出钱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但并未把这个建国计划当回事儿,而更热衷于利用该组织为自己的具体需要服务,直至对俄国开展谍报工作。德国与奥匈当局接受了该组织的建议,设置了单独的乌克兰战俘营,以便于他们在战俘营中办学校、开设图书馆和教堂,开展宣传活动,灌输对压迫与奴役乌克兰人民的俄罗斯帝国的仇恨,唤醒乌克兰民族意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乌克兰便成了主战场之一,遭到了极大破坏。整个战争期间东部战线上的数次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都发生在加利奇亚境内。经过反复攻防与占领,西乌克兰的大部地区遭受了战争所能带来的全部意义上的劫难。这里的民众不仅承受了战事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而且饱尝了俄国与奥匈大兵的种种无耻蹂躏。


奥地利的乌克兰人迅速对刚燃起的战事作出了反应。由在加利奇亚的民族民主党、激进党与社会民主党等三个主要政党发起,于8月3日在利沃夫组成以科斯奇·列维茨基科斯奇·列维茨基是政治活动家,此前曾被推选为驻奥地利议会与波兰议会使节。

为首的乌克兰总拉达。该组织号召所有乌克兰人为自己“最大的朋友”奥地利反对自己“最凶恶的敌人”沙俄而战,宣称:“奥匈君主国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俄罗斯败得越惨,乌克兰人获得解放的日子就越近。”该组织明显的亲奥匈色彩直接反映在它的纲领目标上:争取在第聂伯河地域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但在奥匈版图内只谋求乌克兰人的自治。

不久,乌克兰总拉达又倡议创建一支乌克兰部队--乌克兰军团。青年人积极响应,报名者近3万人。但是奥匈当局,尤其其中有影响的波兰人,对规模可观而且单独建制的乌克兰人武装存有疑虑,最后只批准2500人的建制。这就是后来改称“乌克兰塞契射击兵”的部队。而绝大多数乌克兰人则被编入奥匈的正规部队。

与25万这个总数相比,2500人只是1%而已,但是,一些史学家认为,其意义在于这是乌克兰现代史上的第一支由乌克兰人单独组建的部队。即便规模如此之小,奥匈当局依然不放心这支乌克兰人部队的存在。于是便有预谋、有计划地在与俄军的交战中去消耗其有生力量以达到消灭这支部队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亲奥匈派,尤其那些甘心替哈布斯堡王朝卖命以表自己爱国之心的乌克兰人的悲剧。

9月25日这支部队被投入保卫喀尔巴阡山一个隘口的战斗。奥地利指挥部故意将整个部队化整为零,分成20人一组的小队,令其渗透到敌后去作战。这种送命的战法断送掉数百名士兵。更可悲的是,这次交战的对手恰恰是沙俄军队中的库班哥萨克旅。于是便上演了一幕乌克兰人打乌克兰人的悲剧。有史料记载,1914年10至11月、1915年4至5月、1916年8至9月间这支乌克兰人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以至于奥匈总指挥部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奥匈全军中一支最好的部队”。1916年秋这支部队被优势敌军彻底打垮而不复存在。

一战中的乌克兰:很多人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反攻沙俄 第2张

应该清醒地看到,奥地利当局的上述说法不过是在夸奖替它卖命的工具而已,这丝毫不改变它对乌克兰人的不信任态度和压制政策。奥匈当局把“自己的”乌克兰人视作敌人和内奸,因为这些人期望与生活在俄罗斯帝国治下的众多乌克兰人统合起来。当局宣布,凡被怀疑为俄军奸细者,立即处决或送上绞架。就在1914年俄军占领加利奇亚和布科维纳前夕,奥军在撤退中就逮捕和处决了数百名乌克兰人,首当其冲者自然是那些亲俄分子,其罪名是这些乌克兰人的“出卖”导致了奥匈军队的失利。

据称,总共有3万乌克兰人未经调查与审讯便被关进了设在奥地利境内的集中营。这些集中营直到1917年才被迫撤消,但已有成百上千的乌克兰人死于集中营的恶劣条件与疾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就在加利奇亚打了一场大战役,史称“加利奇亚战役”。战役从1914年8月18日打响,在450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持续了整整33天。俄国投入兵力70万,奥匈一方则有83万之众。经过几个阶段的反复较量,进攻一方俄军于9月2日攻克加利奇城,次日克利沃夫城,数日后完成对奥匈军最大要塞佩列梅什利的包围(数月后,于1915年3月22日攻陷)。至此,俄军以损兵23万的巨大代价占领了以东加利奇亚为主的加利奇亚大部地方,以及布科维纳全境。奥匈军损兵折将约30至40万人(其中被俘者达10万余众)。。

乌克兰总拉达等组织纷纷随奥匈军撤离。1915年5月5日在维也纳成立了全乌克兰拉达,由加利奇亚和布科维纳各党派以及乌克兰解放同盟的34名代表组成,主席团主席依然是科·列维茨基。该组织实际上是乌克兰总拉达的易地更名重建,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自行解散了。

西乌克兰居民的处境相当悲惨。他们受到的大规模镇压与迫害是来自奥匈和俄国两方面的。沙俄在本国的乌克兰地方推行一整套沙文主义的俄罗斯化政策,不承认乌克兰民族的存在。沙皇政府的外交大臣毫不掩饰地说:“永远根除乌克兰运动的最好时机现在来到了。”俄国占领军把这一套照搬到新占领的加利奇亚和布科维纳,摧残当地乌克兰人的一切有组织生活,乌克兰团体和机构均遭关闭,乌克兰人的图书馆、博物馆、报馆等均遭捣毁,禁止使用乌克兰语。数以千计的乌克兰人被强制遣送到东边内地去。强行取缔当地的希腊天主教会,代之以东正教。当地希腊天主教会的都主教和数百名神职人员也被放逐到俄罗斯。奥匈当局迫害亲俄派乌克兰人和被怀疑为亲俄的人,而俄国占领军当局则迫害所谓的“马泽帕分子”,即乌克兰运动人士。而这两种乌克兰人也利用局势的变化,相互揭发检举,更使他们自己和其他乌克兰人的处境雪上加霜。不过俄国占领当局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全部实现,1915年5月奥匈军队便开始了全线反攻。

1915年6月3日德、奥军队重新夺回佩列梅什利要塞,22日攻占利沃夫。是年秋季俄军被迫放弃了布科维纳和加利奇亚大部,后撤至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捷尔诺波尔-克列梅涅茨-杜布诺一线。

1916年春,俄军在其西南战线全线发起大规模攻势,史称“布鲁西洛夫突破”(以俄军新任战线司令之姓命名),大获全胜,重新推进至喀尔巴阡山口,完全占领了布科维纳和加利奇亚南部。奥匈军队损失惨重,死伤达百万以上,40万人被俘。俄军也有约50万人员损失。至此乌克兰境内的大战事就暂停了。

需要特别交待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对乌克兰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分别统治着乌克兰半壁河山的两个帝国--沙俄和奥匈帝国,以及战时占领着乌克兰大部领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帝国几乎同时土崩瓦解。关于沙皇专制制度的垮台,将在下一节中专门叙述。这里简要说明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可悲下场。

1918年的德国,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崩溃,而且军事失败也已成定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既没有改变德国的经济困境,也没有减轻它在西线的军事负担。对乌克兰的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并未能缓解德国严重的粮食短缺,在德国竟有约100万老人、妇女和儿童死于饥饿。战争的沉重负担压得德国人民喘不过气来,政治权利也被剥夺殆尽。此时的德国已如同一垛浇上了汽油的干柴,一点火星便可点燃革命的烈火。

到11月初,除柏林外,所有大城市几乎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11月9日清晨革命群众发动起义,占领了警察总局、政府部门、电报局、国会和其他重要机关及兵营。威廉二世企图从前线调兵来镇压,但因遭军队拒绝而告失败。他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宣布退位,逃往荷兰。德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遂告终结,被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取代。这一重大事件无疑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是继沙俄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取灭亡的又一个曾几何时还不可一世的帝国。

1918年秋对奥匈帝国也同样是个黑色的季节。随着同盟国军事形势的迅速恶化,尤其是奥匈帝国军队10月在意大利战线的惨败,维持统治长达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成立于1867年的奥匈帝国,开始瓦解。战争使奥匈帝国境内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革命如火如荼。10月11日波兰国民议会宣布波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宣告独立,12月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宣告成立。稍后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合并。在革命浪潮冲击中的匈牙利,10月末的大罢工演变为武装起义,11月2日匈牙利宣布为独立国家,11月16日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至此奥匈帝国彻底瓦解。革命的烈火燃烧到奥地利本土。10月28日维也纳工人总罢工,士兵也加入示威者的行列。11月3日奥匈帝国宣布投降。11月12日奥地利共和国宣告成立,哈布斯堡王朝在沙俄垮台后约二十个月便彻底覆灭了。

进行了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最后的不到两年时间里,上述三个帝国先后在自己点燃的世界大战烈火中化为灰烬。被压迫民族,其中包括乌克兰民族,迎来了争取民族与社会解放的曙光。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