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弗里茨·哈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法合成氨的发明者

弗里茨·哈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法合成氨的发明者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6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气,是谁研发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次使用了毒气战。那么,德国毒气战是谁研发的?很多人想不到,这个人竟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弗里茨·哈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法合成氨的发明者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战役结束后,德军计划攻占英军据守的伊普尔突出部,为占领沿海港口开辟通路,这就是一战中著名的伊普尔战役。

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打响。傍晚5时,当德国人的重炮停止轰鸣时,四周静寂无声唯有阵阵微风吹拂过阵地,英法联军纷纷从战壕里爬起来伸展身体,当他们看到北方随风而来的团团黄绿色烟云,他们还啧啧称奇起来以为自己看到了奥妙的欧洲景观,殊不知一个前所未见的死神正在向他们挥舞镰刀

这些黄绿色烟云是德国第4集团军向伊普尔突出部的英第5军、法第20军阵地施放的6000罐18万公斤氯气。这场战役是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无人防守。德第26军冲向缺口,迅速占领朗厄马克和皮尔克姆,并向伊普尔—科米讷运河推进。

无论德军如何残忍,最后还是在一战中失败了,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不过多的关注战役。那么,德国的毒气生化武器是谁研发的呢?

弗里茨·哈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法合成氨的发明者 第2张

就是上面图片这个人,名字叫做弗里茨·哈伯。

很早,人类就认识了有毒物质,很早知道利用有毒物质作为武器。16世纪以后,就有人开始研制化学武器。1654年,米兰人发明了一种能散发毒烟的火药,法国工程师将它装入手榴弹,出现了毒气手榴弹。后来,出现一种爆炸后能释放毒烟的炮弹。

早期毒气弹只能在小范围使用,杀伤作用不大。1914年初,德国准备挑起战争,研发毒气战被提上了日程。谁负责呢?弗里茨·哈伯成为首要人选。

1868年,弗里茨·哈伯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对化学工业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上大学。上学期间,他还在几个工厂中实习,得到了许多实践的经验。他喜爱德国农业化学之父李比希的伟大职业——化学工业。

读大学期间,哈伯在柏林大学霍夫曼教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的论文,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1904年,哈伯在两位企业家答应给予大力支持开始研究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并于1909年获得成功,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哈伯也从此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为表彰哈伯的这一贡献,瑞典科学院把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哈伯。

如果他不研发毒气弹,可能会成为人生赢家,然而最终被卷上了一战的战车!

弗里茨·哈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法合成氨的发明者 第3张

德皇让哈伯担任德国化学兵工厂厂长,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后来,德军将这些毒气用于战争,造成大量伤亡。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但哈伯这一行径,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国科学家们的谴责,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杀的方式以示抗议。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哈伯曾设计了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方案,希望能借此来支付协约国要求的战争赔款。遗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远比当时人们想象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

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开始推行以消灭“犹太科学”为己任的所谓“雅利安科学”的闹剧,哈伯被迫离开了德国。1934年1月29日,哈伯在瑞士逝世。

对于这位诺贝尔获奖者,历史上褒贬不一。一些英、法科学家认为哈伯没有资格获取诺贝尔奖,认为假若没有合成氨工业的建立,德国就没有足够的军火储备,军方就不敢贸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另外,作为科学家,明知德国会将毒气应用到战场上,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生产毒气。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