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4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明朝于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言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大臣于谦十二岁所写的诗,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示他做到了。于谦在朝廷崭露头角那一年,明朝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于谦作为救国的中流砥柱,为国家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结局却被诬陷谋反,身首异处。众所周知,英宗复辟后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于谦,可当时的于谦权倾朝野、拥兵自重,在完全可以自救的情况下,于谦为何会被轻易地打倒呢?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土木堡之变,于谦力挽狂澜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大明王朝风云突变,朝廷局势动荡不安,连老百姓也都人心惶惶。当时整个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国家失去了皇帝,朝廷没了主心骨,瓦剌军直逼京师,都城内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士兵,毫无抵抗之力,众位官员一筹莫展,于谦就在此时挺身而出,挽救大明于危难之间。于谦力排众议,请求郕王支援京师,又派地方运梁车驰援首都,为抵抗敌军做了充足的准备。

瓦剌拿英宗威胁明朝当局,意图谋求巨大的物质和政治利益,为了保护明朝利益不受损失,于谦扶持郕王成为新一代的皇帝,即明景宗。在于谦的带领下,士兵们积极备战,军队没有后顾之忧,最终打赢了这场北京守卫战。

于谦为国做出的种种努力,全国上下都看在眼里,并为之钦佩。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第2张

那时的朝中元首王直,德高望重,受时人敬仰,但是他自认才能比不上于谦,因此甘居人后,只是大度地率领其他大臣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在重大问题的分歧上,众臣都以于谦的意见为准则,可见于谦的威望之高。

王直曾对于谦说,"现在国家正依赖你呢,就算有一百个我,又能做些什么呢?"由于王直的推举以及于谦的卓越政绩,朝廷越来越看重于谦,而于谦也以社稷为己任。

明景宗继位后,更是将军政大事全权交予于谦处理,于谦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用心辅助皇帝,使明王朝转危为安。于谦为人节俭朴素,虽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从不居功自傲,也不恃宠而骄,反而忧国忘身,一心只想为国出力,用"光风霁月"形容于谦,实在不足为过。

正因如此,于谦也赢得了皇帝的信赖,百姓的爱戴。史书记载,面对多地叛乱时,于谦临危不惧,调集军队、制定战略,全都是于谦一人筹谋。战场上的事情变幻莫测,于谦却能够立马上奏叙述当时的情景,且毫无差别,于谦的下属接到命令后,都为此感到惊诧佩服。于谦对待事情细致认真,如果有将士稍微不遵守军令,于谦就请旨斥责。所以当于谦的写的纸条传达万里之外时,所有人都害怕警惕。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后来瓦刺知道了景宗已经登基,手中的人质明英宗已经失去了作用,于是把英宗送了回来。然而此时景宗已经是皇帝了,英宗回来,也不可能登基,更是顾及被有心人利用,所以英宗被尊为太上皇,被囚禁起来了。

景泰八年,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假借保护京师安全之名,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之事,筹谋得隐秘又迅速,第二天文武百官上朝时,才惊闻皇帝宝座已经换人了,众人面面相觑之时,石亨、徐有贞快速做出反应,大喊万岁。

大臣们才发现此事已成定局,再无反转的可能,于是纷纷下跪,叩拜重新登上帝位的明英宗。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最终还是成功了。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第3张

与此同时,曾经为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于谦却被捕下狱,随后又被判斩决,含冤而死。

夺门之变后仅两日的时间,石亨便上奏称于谦有谋乱之心,预谋立襄王儿子为帝,督促英宗赶快审查此事。于谦一案由石亨的党羽萧维桢负责,在被关进牢里的这段时间,于谦受尽酷刑。于谦明白,徐有贞等人想置自己于死地,皇帝也不会站在正义的一边,因此,尽管于谦遭受身心的巨大折磨,他也仍然保持沉默,绝不认罪。审问官员知道屈打成招这一办法对于谦无用,就随意给于谦编造了一个危害社稷的罪名,次日,就将于谦处以死刑,送至刑场,斩立决。

于谦案牵连了朝中许多大臣,一些正直之士也被抄家或者贬谪。

于谦为什么在掌握局面的情况下,却没有及时平定这场变乱呢?

前文说到,于谦为人光明磊落,为臣赤胆忠心,为官克己奉公,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好官。英宗复辟之时,于谦重权在握,他深受明景宗信赖,是朝廷众臣的楷模,连老百姓提到他都会赞叹一句好。而拥立英宗上位之人,比其于谦而言,他们的势力只不过像蝼蚁一样渺小,这些人本质是投机派,把自己的性命与前程都压在英宗身上,讽刺的是,投机派赢了,于谦被打倒了。

那么于谦为什么在能够掌握局面的情况下,却没有及时平定这场变乱呢?

首先,于谦是为了保全自己清白,也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定,选择牺牲自己。

于谦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把社稷为重君为轻看作是自己从政的原则。所以当瓦剌军用被俘的英宗作为威胁明王朝的条件时,于谦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只能重新立一个皇帝,将英宗废掉,称太上皇,置于瓦剌营帐多年不管不问,这种行为对于英宗而言未免残酷冷血了点,但这是于谦经过衡量国家利益与君主取舍后做出的艰难抉择,实在是无奈之举。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第4张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士大夫,忠孝礼义四个大字已经与于谦的人格融为一体。英宗是明景宗的哥哥,是太上皇,重登皇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谦要是制止这件事,便是不仁不义。为了保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明景宗的性命,于谦可以牺牲自己,这也体现了于谦的道德追求——在道义上,他必须做到绝对的完美和清白。

夺门之变发生在半夜,当时的于谦手握重兵,石亨、徐有贞的计谋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小儿科,于谦完全可以派兵镇压,但于谦还是没有这么做。景宗病危无法理政,国家大事总该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接班人来处理,英宗复辟是最好的选择。于谦知道英宗背后站着的都是反对自己的人,也知道英宗重掌大权的那天就是自己的死期。

史学家谈迁曾经说过,于谦如果当时对夺门之变做出行动,肯定得以保全性命,可这样一来,明景宗和明英宗之间就会爆发一场斗争,危害国家的政治。于谦其实早就收到石亨、徐有贞的行动消息,但他却按兵不动。对于英宗复辟之事,他也是持听从的态度。于谦固然可以不死,但他最终却还是为了保全国家而死。

于谦抱着平静的心态接受了英宗成为新皇的事情,纵使可能性命不保,他依然没有采取任何举动。与于谦的阔达胸襟相比,英宗及其簇拥者则害怕于谦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刚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向于谦开刀,还牵连了许多大臣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导致朝中政局一片混乱。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第5张

其次,于谦深知,景宗作为皇帝,胆略不足,体弱多病,贪恋权势,还位于英宗对社稷更有利。

"土木之变"发生后,瓦剌人屡次将英宗当作人质,向明王朝讨要好处,只要英宗在瓦剌手里一天,明王朝就多一天被压制,这是于谦不能容忍的。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辅佐英宗的弟弟景宗为帝,朝中大臣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众臣包括于谦都从来没想过将将皇位继承权从英宗一脉夺走。

原本景宗对成为皇帝之事也是惶惶不安,再三推辞,在于谦的劝说下他终于同意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品尝到权力滋味的景宗再也不想将皇帝的位置还给自己的哥哥。

景宗登基后,瓦剌也明白英宗失去了人质的作用,于是就想把英宗送回去,没想到景宗害怕自己的皇位会被从瓦剌回来的英宗所动摇,因此多次回绝,并且说"英宗已经是太上皇了,位份在我之上,如果把英宗送回来,让英宗重新做了皇帝,这就是屈尊降卑,是违背天意的,我又怎敢做这种违背天意的事情呢?"景宗这段话,看出他内心对英宗回朝之事是抗拒的,他害怕权力被哥哥所夺走。

纵观景宗的一生,能得出一个结论,景宗是一个好皇帝,他为挽救明王朝的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他胆略不足,体弱多病,后来又贪恋权势,想废了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而代之。一开始,前朝与后宫都不同意景宗的做法,后来景宗通过贿赂的手段成功易储。好景不长,太子朱见济早夭,东宫位置空缺,景宗又不肯复立朱见深,皇储未定,政局动荡不安。

于谦扶持景帝上位只是缓兵之计,没想到后面却闹出这么多事情,朝中为皇储之事不停争吵,严重危害到了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于谦不想看到的。

于谦权倾朝野完全可以自救 于谦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第6张

最后,于谦权高位重,备受猜忌,多次请辞未果的他已经对官场争斗有所厌倦。

土木堡之变后,当时还未成为景宗的郕王受命监国,不久后就发生了群臣殴打王振党派事件,郕王刚掌权就碰上这样的事情,惊慌不已,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理。于谦出面解决了这件事,从中调停,安抚了想临阵脱逃的郕王。后来景宗登基,于谦从中出力不少,景宗知道自己能有今日全靠于谦,于是对于谦百依百顺,绝对信赖。

景宗初年,国势倾颓,于谦帮助景宗建立了威信,解决了明朝的面临的困境,景宗对此感激不已,对于谦也很是敬重。景宗体恤于谦简朴,特赐一座宅子;又在于谦生病之时,亲自上山为于谦寻找药引,可见景宗与于谦君臣之情的深厚。但于谦手握重权,功高盖主,景宗渐渐对他有所提防。那时候朝中有一个叫做罗通的人,此人好大喜功,性格狂傲,一向与于谦不合。

景宗就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提拔罗通来牵制于谦。有一次罗通捏造罪名诬陷于谦冒名领功,洞察真相的景宗却没有批评他,反而称赞罗通为国家大事着想。景泰二年十一月,景宗甚至将罗通召回京,成为于谦的手下,分了于谦的兵权。当国家出现危机时,于谦力挽狂澜,帮助明朝度过了劫难。可到了国家稳定时期,曾经的功臣就成了众矢之的,屡屡遭人弹劾。

从前对待于谦信任有加的君主也逐渐对其防备起来,于谦一颗忠心为国的遭受践踏,他对朝廷中的争斗逐渐厌倦,因此多次请求辞职。

结语

综上所述,于谦之所以在权势鼎盛之时还身首异处,其一是他拥有的高尚人格致使他愿意为了大明王朝的利益牺牲自己;其二是他不想看到皇储之争影响到了明朝的稳定;其三是景宗的猜忌让他厌恶官场的斗争。诚然,于谦的一生几经风雨,他在明朝内忧外患之时,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救国的最前线,最终却死在了朝廷的斗争中,虽然充满悲剧,却也无愧于当年他书写过的诗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