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古代将士当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后为何要杀他们

古代将士当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后为何要杀他们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7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皇帝打下江山之后,皇帝为什么要杀当初的一起打天下的人?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

打江山要靠将才,治天下要靠文才。

上位者想要让别人卖命卖力气,自然要掌握奖惩的权柄,赏功罚过。可是,关于奖赏,却实在是一个艺术活,奖的方式、多寡都很讲究,如果操作不当,好好的奖赏不仅没有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甚至还会形成反效果,乃至于反噬上位者的例子也不鲜见。

一些平民出身的上位者,本身家底就不厚,没有什么浮财可以用作奖赏,只能采用“打白条”的方式,许以重利,借此形成利益共同体,打下来江山,然后再排定座次,按照功劳大小来分享胜利果实。上位者拥有的这些“白条”有哪些呢?无外乎官、爵二字。在封建时代,商品经济不发达,贵族阶级享受的美好生活,多数都是由强权来获取。所以,在封建时代,有权远远要比要钱要好。所以,给那些功臣们最好的酬功方式,就是拜将封侯。

在先秦时,曾官爵并立,爵位体现地位级别、食禄等待遇,官位则可理政统军。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发现,用官位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平生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古人为西汉飞将军李广鸣不平的诗句,这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即认为有功便应加官晋爵,因此,经常出现功臣权重,呈尾大不掉之势。

古代将士当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后为何要杀他们

可是,即使上位者成了皇帝,他们对此权臣终将尾大不掉心知肚明,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围绕在他身边的,就是这样一帮老兄弟们,不用他们还能用谁呢?尤其是新朝开国,本来就人才难得,而且因为根基不稳,很多人才尚存观望态度,甚至不乏有敌对势力渗透进来。这个时候,上位者实在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招来那么多的官员充实朝廷各部,只能从老兄弟们中选贤任能,先把行政系统转起来。

前面也说了,当官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因为“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很快已经成为了皇帝的上位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功臣们有了官位、爵位,他们就拥有了超经济特权,很多人鱼肉乡里,甚至还把持各部,结党营私,甚至有些胆子大的,还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心思。

古代将士当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后为何要杀他们 第2张

皇帝此时只好下诏求贤,在唐宋之后则是开恩科,大量地延揽“天子门生”,用来增强皇帝的政治实力,免得被这些结党的功臣集团们架空。在唐宋之前,由于没有科举制度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皇帝们找“帮手”的渠道就少的可怜,而且很多时候还找不到“帮手”,或者找到的“帮手”也都是这些功臣的关系网。在这种权利分配的过程中,皇帝与功臣们的关系就越来越糟,彼此猜忌,不信任的种子也就种下了,最后的“杀功臣”只是集中爆发。

后来,皇帝们也学得聪明了,他们把官、爵分开封授,官以任能,爵以赏功,轻易不再授予功臣们以官职。这样功臣们就只拥有爵位,有着俸禄和品级,虽然身份尊贵,但是没有相应的官位,没有具体的事责,也就没有实权。这样,皇帝就等于稀释了一些股份出去,可是对于三省六部的管控能力却是加强了。

自从官以任能、爵以赏功的原则被贯彻之后,皇帝们与功臣们的关系就缓和了很多。像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通过这样的操作来换得中央集权的。明代洪武年间的杀功臣现象,实际上也是贯彻这个原则不彻底的结果。比如“胡蓝”案中的胡惟庸、蓝玉,他们不仅是功臣,而是还是朝廷的宰相和大将军,不仅有些爵位在身,贵极人臣,还掌握着实权部门,一旦造起反来,皇帝如何能安枕?对于那些功臣,只要守着爵位,不贪恋权势,做个富家翁,就如汤和一样,不也是美事一桩吗?人心苦不知足啊!

朱元璋早早就地开了恩科,已经锤炼了一支可靠的职业官僚团队,已经不再受这些功臣们的挤兑了。中国古代先贤早就说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思是唯独礼器与名爵,不能够借给别人(必须自己来掌握)。朱元璋忠诚地履行了皇帝的职责,可是他的“老兄弟”们却没有意识到科举制已经让贵族世道终结了。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