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4.6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千叟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644年四月,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开城投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带领八旗兵浩浩荡荡进入中原,最终一统河山,建立清朝。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清朝终于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各路反清复明势力陆续被清除,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日趋繁荣,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到康熙后期和乾隆初中期,清朝国力进入鼎盛阶段,四海承平,万民乐业。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为了彰显大清朝的昌盛繁荣,宣扬清朝皇帝们的敬老爱民之意,让“官民耆老咸得普被恩施”,让天下万民都能分享所谓“皇恩浩荡”,一项旷古少见的盛事——千叟宴,隆重登场了。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2张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寿诞。一向好大喜功的康熙,已经厌倦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寿诞庆典,想搞出点新花样来。也不知怎么他想起了孟子的名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请全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进京,在宫中举行一次特大宴会,与民同乐,岂不美哉?

这个想法让康熙激动不已,他立即下旨让内阁六部大臣商议此事。大臣们经过合议,都认为全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数目过于庞大,无论通知到人、组织进京、接待能力都应付不来,故此把年龄提高十岁,改为七十岁以上,又另外增加了一些附加条件,比如参会者应是“年高德昭、表率乡里”的贤良人士等等。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3张

最终千叟宴在当年三月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岁以上老人2417人,参加了康熙举行的千叟宴,一时传为千古佳话。

康熙开了这个头之后,一贯好大喜功的乾隆,处处以爷爷康熙为榜样,更是来了个“发扬光大”,接二连三举行了好几次千叟宴。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参加人数一次比一次多。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参加人数达到三千九百多人。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4张

到了嘉庆元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又搞了一次千叟宴,参加人数突破八千人。由于参加人数过多,远远超过了清朝皇宫接待能力,与会者分为两部分接待,三千人直接参加宴会,另外五千人得到御赐食物和礼品的赏赐。

以当时的清朝的饮食业发展水平和工作效率,既没有煤气灶也没有高压锅,没有机械电子产品助力,厨师们是怎么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要是老老实实上炒菜,当时的劳动效率,厨师们就是累死也很难完成这个繁重任务。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5张

内务府的厨师们想出了妙招:不吃炒菜,吃火锅。这样一来,省却了最为艰巨繁重的炒菜环节,局面登时逆转。每张桌子都摆放火锅,另外再上9盘菜,齐活。九盘菜分别是“猪肉片2盘,煺羊片2品,煺羊肉1盘,鹿尾烧鹿肉1盘,螺蛳盒小菜2盘,肉丝烫饭1盘”。

如此一来,厨师们只需把食材洗净切好装盘备用,到时候直接往上端就行了,每桌只有鹿尾烧鹿肉和肉丝烫饭两盘炒菜,工作量大为减轻,千叟宴难题就这样被厨师们破解。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6张

虽说一桌只有九盘菜,但结果还是把参加宴会的老人们累了个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因为在当时,老人们身为平民,拜见皇帝,必须要遵守繁琐无比的各种礼节。

举行宴会当天,从全国各地千里万里风尘仆仆赶来的老人们,满身疲惫,仍然必须早早起来,到达畅春园或者皇宫宁寿宫,恭敬肃立一个多时辰,等候皇上大驾光临。皇帝进场后,老人们必须跟随礼部官员的指挥,行三跪九叩之大礼,然后才能落座。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将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7张

宴会开始后,每上一道菜,或者皇帝赐酒、赐茶、赐果,按照礼仪老人们必须起身离席,恭恭敬敬向乾隆行叩拜大礼谢恩。一桌子菜还没上齐,老人们已经连续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起身下跪叩头,很多年迈体弱的老人气喘吁吁,筋疲力尽。有些八十多甚至九十多的老人,累的连站都站不稳了,要靠儿孙搀扶才能勉强坚持。

这还不算完。宴会举行过程中,乾隆酒兴大发,下旨“八十以上老人至前,亲视饮酒”,要向八十岁以上老人敬酒,八十以上的老人们排着长队,战战兢兢来到乾隆面前,再一次三跪九叩跪谢皇恩,不管会不会喝,都得喝下钦赐御酒。宴会尾声,皇帝起身离席,老人们再度全场下跪,恭送圣驾。一场千叟宴,光下跪、起身、磕头多达几十次,再加上紧张,可把老人们累得不轻。

乾隆举行千叟宴,尊老敬贤之心是极好的。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皇权至上时代,千叟宴某种程度上也变了味,为了吃到他这9盘菜,可把老人折腾得不轻。

参考资料:《清实录》《千叟宴》《故宫博物院学刊》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