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对而言,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名字,知名度不算低,尤其最近由于《大明风华》的热映,将他的知名度推向了一个高峰。历史上的朱祁镇,愚蠢地听信了太监王振的谗言亲征瓦剌,结果造成了“土木之变”,自己被俘虏,数十位文武大臣被杀害,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对一个帝王而言,可谓是奇耻大辱。

因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以及其后明朝在一系列针对瓦剌的战争中都取得了成功,化解了瓦剌太师也先利用朱祁镇要挟、讹诈的阴谋,基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放归明朝,居住在南宫,也就是皇城东南角那个俗称“黑瓦殿”的崇质殿。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第2张

天顺元年(公元1457),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寺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这“四条半汉子”(我认为太监曹吉祥只能算半条汉子),趁着景帝朱祁玉病危之机,发动政变,领兵毁坏宫墙,夺门进入南宫,迎接朱祁镇从东华门进入奉天殿,重新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夺门之变”,也称为“南宫复辟”。

在“夺门之变”前,有几个小小的史实,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之所以要发动“夺门之变”,是因为明景帝朱祁玉病危,所以“四条半汉子”阴谋拥立朱祁镇复位。

其次,因为明景帝病危且无子,所以少保于谦、大学士王文,决定推举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第三,如果于谦和王文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朱见深将成为明景帝之后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朱祁镇如果想要二次登基,将不得不和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一个具有被异族俘虏经历的皇帝,想要通过正当的方式来竞争皇位,基本没有可能。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第3张

第四,“四条半汉子”都与于谦有着“过节”,互为政敌。徐有贞因为在土木之变中建议迁都,被于谦痛斥;石亨因为保举于谦的儿子为官,被无私的于谦弹劾;张軏因为违反军规,被于谦弹劾;曹吉祥更是王振的同党。如果朱见深登基称帝,那么拥有“拥立之功”的于谦等人,必定受到进一步的重用,将完全压制住徐有贞等人在朝堂上的势力;相反,如果徐有贞等人的阴谋得逞,则于谦等人作为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的朱祁玉的拥立者,必将遭到政治上的打压。

结果是朱祁镇赢了,成功复位。好不容易复位了,本当吸取教训,重新来过,洗刷掉自己身上“土木之变”的耻辱。可我们来看看,复位的朱祁镇干了些什么?

复位后的朱祁镇干的第一件事情是“论夺门迎复功”,论功行赏,对拥立者徐有贞等人大肆赏赐;第二件事情是处置了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于谦等人,于谦被满门抄斩。这也就罢了,他还干了一件极其奇葩的事儿,那就是将怂恿他亲征、造成“土木之变”这一国耻的祸首王振隆重安葬,并赐予谥号“旌忠”。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第4张

看来300多年前,赵构坚决拒绝岳飞继续北伐迎回宋钦宗赵桓是一件相当英明的事情,谁也无法保证回归后的赵桓会不会象朱祁镇一样发动政变。熟读史书的于谦,虽然知道300多年前的南宋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可惜脑子里装了太多“忠孝节义”的正统思想,历史,没能够重演。

于谦死了,满门抄斩,罪名的说法很奇怪“意有之”,实在是找不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处置他的说法了。

拥立朱祁镇复位的“五条半汉子”,本来应该背着拥立之功,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了。但不知道是为什么,他们的结局都不怎么好。

作为于谦和王文监斩官的张軏,在处死于谦等回家的路上,从马上掉了下来,七窍流血而死。

作为审理于谦的太常寺卿许彬,回到家中后突然浑身青黑,痛哭哀嚎不已,一命呜呼。

大权在握的徐有贞,被石亨所嫉妒和陷害,发配到遥远的金齿口,老死异乡。

嚣张跋扈的石亨,也没享几年富贵,因获罪被捕入狱,然后莫名其妙地死在监狱中。

太监曹吉祥因为前面几人的遭遇,深感亚历山大,居然发动政变,结果被灭了九族。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两度上台?真相是什么 第5张

于谦死了,留得清白在人间。拥立朱祁镇的“四条半汉子”也死了,没能苟活多久。朱祁镇当然也得死,但他在死前立下了一道遗诏,从他自己开始,宫妃不再殉葬,他的17个妃子,由此免遭横祸得以活命,中国古代帝王以妃子殉葬的残酷制度由此终止。这也许是朱祁镇这辈子,唯一做的一件好事吧。

史书上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是“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但之后又有一句“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很明白的意思,之所以“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完全是因为有这些贤臣“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的原因,实际上跟明英宗没啥关系,只是为尊者讳,没说得那么直接罢了。估计是史家觉得实在是没什么可赞的了,说他“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免除后宫妃子殉葬,就这样一件事情,值得史家在涣涣青史中赞他“盛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