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为何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筹措不了?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为何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筹措不了?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曾国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从1839年到1852年,曾国藩在京城当了13年京官。

13年京官经历,是曾国藩一生事业的起点。13年间,曾国藩从一名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逐渐升迁到从二品的六部侍郎,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大量的人脉关系。然而,这13年对于曾国藩来说,也备受煎熬。

一个字:穷。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为何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筹措不了?

1841年12月21日,眼看就要过年了,曾国藩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

简而言之一句话:曾国藩不得不借了50两银子过年。

1842年,曾国藩家里发生了一件事。他的仆人陈升,嫌弃主人家太穷,跟主人吵了一架就卷铺盖另寻高枝去了。

事情是小事,却给了曾国藩很大的刺激。曾国藩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傲奴》诗:“今我何为独不然?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当京官又怎么样?如果手里没钱,仆人都会瞧不起,表现得比主人还要傲慢、无礼。

1848年,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说:“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

这是说,曾国藩天天都想着回家探望父母亲,可是,他已经欠了近1000两银子的外债,回家一趟又必须花费几百两银子,很难办啊,只好不回家了。

那时候,曾国藩已经是堂堂从二品大员,居然连回家的路费都筹措不了,可见其经济状况确实堪忧。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穷呢?他的俸禄不高吗?

曾国藩第一份官职是翰林院检讨,俸禄标准为年俸45两银子、禄米45斛。后来,曾国藩的官职升迁后,当上了从二品的六部侍郎。侍郎的俸禄标准为年俸155两银子、禄米155斛。

如果是普通百姓家庭,每年有几十两银子的收入,基本上就够用了。可是,曾国藩作为堂堂京官,既要养活一家子人,又要养着家仆,开销很大。此外,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三节两寿”时给老师、亲友送礼,都需要很多银两开支。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为何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筹措不了? 第2张

曾国藩给自己算了一笔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京官省吃俭用,每天都要用1两银子,1年下来最低也需要300多两银子。曾国藩那点俸禄远远不够开销。

如果是权高位重的京官,还能依靠地方官员孝敬的各种“炭敬”“冰敬”“别敬”等弥补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巨大差距。1847年,即将赴任四川按察使的张集馨,在离开京城前给各位京官送了一通“别敬”,共计15000两银子:“别敬军机大臣,每处四百金,赛鹤汀(赛尚阿)不收;上下两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办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书、总宪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递减;同乡、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应酬,共用别敬一万五千余两。”

可是,这种银两毕竟不常有,曾国藩作为官场新秀,收到的机会更少,不能作为固定收入。

正因为囊中羞涩,曾国藩连做梦都想着发一笔横财。

1842年,曾国藩在一则日记中写道:“坐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

这是说,曾国藩听到别人收到“别敬”后,颇为心动。当晚,他就做梦别人发了横财,感到非常羡慕。醒后,曾国藩又深感自责,觉得自己的人性是多么卑鄙。

当然,曾国藩将这件事写进日记,是为了“三省吾身”,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准。事实上,曾国藩对自己当“穷京官”,是有思想准备的。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为何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筹措不了? 第3张

当年,曾国藩在刚进京当官时,就认为做官发财是可耻的,将财产留给子孙是可羞可恨的。所以,悄悄地发誓,决不能靠当官发财:“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进一步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心里清楚,将来如果外放为地方官员,收入将更加丰厚,除了俸禄外,还有养廉银、陋规等收入。他表示,除了俸禄和养廉银外,绝不多取一钱。如果有多余的钱,则在奉养父母之外,周济较为贫穷的亲戚族人。

曾国藩说到做到。1852年,曾国藩结束13年京官生涯,离开京城时还欠了1000多两银子。这笔债务,直到他后来做了两江总督,有了养廉银才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