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揭秘:张廷玉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

揭秘:张廷玉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2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提起清代的汉臣,就不得不提张廷玉。

这位雍正的得力助手不仅为人处世堪称一流,更以杰出的能力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加封伯爵,成为一众汉臣的精神领袖。

然而,雍正朝红得发紫的张廷玉却在乾隆时代迅速湮没,最终在乾隆的打击中黯然离世。那么,德才兼备的张廷玉,为何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呢?

一、德才兼备

雍正登基后,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班底,帝师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凭借缜密的思维与杰出的工作能力成功入选,成为了雍正团队的新成员。

进入雍正团队后,张廷玉先做了礼部尚书,又子承父业做了皇子们的老师,紧接着又先后做了翰林院掌院学士、监管翰林院、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和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务,算得上是官运亨通。

青云直上的背后,是张廷玉忘我的工作精神。

工作狂雍正常常一天处理海量公务,而负责拟旨工作的张廷玉则能够每当雍正口述完旨意后,即刻挥毫泼墨完成圣旨的撰写,迅速和严谨程度堪比同声传译。

等到雍正开始在西北用兵后,每日往来的公文更是堆得如小山一般。

揭秘:张廷玉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

为了协助雍正高效完成用兵作战的方略指导,张廷玉天天“无偿”加班,"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加班加到怀疑人生依旧毫无怨言。

更难得的是,虽然张廷玉为雍正办了不少事,但他从来不居功,这般不争不抢又踏实肯干的作风瞬间赢得了雍正的无数好感

在雍正眼里,就是张廷玉可谓"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二、配享太庙

张廷玉一门心思为雍正办事的忠诚,雍正都记在心里。

一有机会,雍正便恩赏这位跟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肱股之臣。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金榜题名,

殿试时,雍正看着老伙计的儿子这么出息,开心地授予张若霭一甲三名探花,还特意令人提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张廷玉。

哪知张廷玉听说后却大惊失色,他急忙进宫对雍正说:"三年大比,天下人才众多,官宦子弟不该占天下寒士之先",执意让雍正取消儿子的探花。

雍正听后非常感动,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

张廷玉不张扬的性格,让雍正与他的关系始终非常融洽。

有一次张廷玉回桐城探亲,临行前雍正专门赐给他玉如意,并祝福张廷玉一路顺风,事事如意。

几天后,雍正禁不住对张廷玉的思念,又专门给张廷玉写信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亲近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

这让张廷玉非常感动,两人的关系不仅是上下级,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更让张廷玉感动的还在后面,雍正去世前,专门留下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任何一位汉臣能获得这样的殊荣,这也成为了张廷玉最为重视的荣誉。

三、满汉平衡

水满则溢,物极必反。谨小慎微了一辈子的张廷玉不会想到,配享太庙终于成为了他晚年迈不过的坎。

雍正去世后,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辅政大臣。他们两人既帮助了初登大宝的乾隆迅速接管朝政,也让朝中的满汉势力达到微妙的平衡。

这样微妙的平衡一直保持了十年。

十年中,乾隆从一位青年天才成长为成熟帝王,对朝政的掌控能力与日俱益,乾隆君臣间的关系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即位初期,乾隆离不开的鄂尔泰和张廷玉的帮助,可等到乾隆羽翼渐丰时,鄂尔泰和张廷玉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巨大人脉,隐隐成为威胁乾隆君权的隐患。

正当乾隆担心两位重臣在朝中的势力时,偏巧赶上了鄂尔泰去世。

如此一来,原本满汉朝臣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了,独揽大权的张廷玉一下子成为了朝堂上最耀眼的光芒。

为了遏制汉臣,乾隆提拔了满洲亲贵讷亲接替鄂尔泰,并以"满汉同列,以满为尊"的名义,让讷亲排名在张廷玉之前。

这番神操作弄得讷亲本人都不好意思了,连忙上奏说自己何德何能,怎么敢位列三朝老臣的前面。

乾隆明白,张廷玉祖孙三代,侍值内廷,算得上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张廷玉本人更是资历高、人缘好。

揭秘:张廷玉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 第2张

若说张廷玉光是自己厉害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有个厉害的亲家。

张廷玉的妻子姚氏,出身桐城巨族,张姚两家世代联姻,以至留下了"天下缙绅,张、姚二家占尽其二"的传说。

这般树大根深的三朝元老,自然不是讷亲这样的满洲新贵能够制衡的。

眼看着在张廷玉的带领下,朝中的汉臣势力有抬头之势,乾隆无奈之下,只得亲自出手对付张廷玉。

然而,张廷玉素来做事谨慎,乾隆始终抓不住他的把柄。正当乾隆一筹莫展时,张廷玉主动提出了退休申请。

若是真能如张廷玉的请求退休,或许会是一番君安臣乐的结局,但乾隆并不放心。

乾隆首先拿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说事,不同意张廷玉的退休报告。张廷玉再三上书后,最终被乾隆以此为借口削去了伯爵和配享太庙的资格,黯然退出了清代官场。

受此打击,张廷玉的身体状况极剧恶化,于乾隆二十年病逝于桐城老家。一代重臣,晚年竟落魄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