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9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还不知道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以诗人的身份而言,李白配得上所有我们能想到的赞誉之词:谪仙人、诗仙、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达到了后人难及的高度......

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大时代下,小具名气后,李白也“俗气”的进入了官场。但他的从政历程,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从帝王身边的朝廷官员,到浪迹江湖,再到涉嫌谋反、被流放、进监牢,最终竟死于喝酒过度。

这正是我们熟悉的“自古才子多薄命”的情节,难道是由于政治的黑暗、人心的寡凉?时代不同,但人性相通,如果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李白的多舛命运,主要源于他自己作死。

出道即巅峰,李白初入仕途,即跻身高官的摇篮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新唐书》称,李白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兴圣皇帝,即李暠,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被李唐王朝视为自己的先祖。如果这个说法属实的话,那李白就称得上是唐皇室的血亲了。但在更早的《旧唐书》中,并没有这个说法。

不过出身并不是笔者的重点。李白自小就堪称文学奇才,据称他“十岁通诗书”。成年后,他的父亲担任任城县尉后,举家搬迁至此。在这里,李白经常与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一群狐朋狗友(实际上都是显赫一时的文人)聚会喝酒,人称"竹溪六逸"。

而其后关于他进入仕途的渠道,也有两个说法:

《新唐书》称,李白与道士吴筠熟识。后者被唐玄宗征召后,向朝廷强力引荐了自己的好基友李白。

《旧唐书》则记录,李白的贵人是另一位文学家、政客贺知章,"谪仙人"的雅称,正是出自这位同仁之口。在他的仗义引荐下,李白首次面圣就得到了李隆基青眼,甚至享受了御手亲自调羹、赐食的待遇。

虽然途径有异议,但李白在朝廷的职位很一致:供奉/待诏翰林。

翰林院归中书省,“待诏”的有关介绍如下:

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

也就是按照所学领域,满足皇帝的知识需求,虽然门类众多,但诗词是第一位的,这显然是最适合李白的岗位。

有唐以来,翰林院一向是产生大神的热土,看看下面这些名字: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许敬宗、苏味道、韦承庆、崔湜......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第2张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心腹职务:

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

各地进奏的文件、朝廷的批复,甚至皇帝本人的诏书,都要经过翰林待诏之手。用今天的概念理解,这就是领导身旁的机要秘书。

领导的贴身秘书,很大几率会走向领导岗位,任何时期都如此。唐玄宗时期,曾经担任这一职务的有以下大咖: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

张说、张九龄,其后都担任了宰相;陆坚——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廷机密大事;徐安贞,官至中书侍郎,一段时间是李隆基的御用写诏人;张垍则是张说的儿子,还娶了公主当老婆。

无视出身、仅凭文采就能步入高官的摇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这种机制都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若有人说唐玄宗前期的政治黑暗、迫害人才,并无充分的依据。

因此,如李白对仕途有兴趣的话,他完全可以成为李隆基身前的当红炸子鸡。不过,从接下来的行为来看,要么他志不在此,要么是对规则浑然不知,或者是有意挑战现有规则。

一再挑战规则,李白活成了让后人叹息的样子

担任了唐玄宗的秘书后,李白的表现,却丝毫没有一点严肃感:他无视岗位制度,时常在工作期间,大喇喇的跑出去喝酒:“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而每当皇帝新谱了曲子、需要找李白填词时,只能安排人去酒家把他扛回来。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第3张

好在唐玄宗虽有各种毛病,但在识才、容人方面,曾经是一流水准:被一盆冷水迎面浇醒的李白,下笔立成、辞意俱佳,让李隆基大为赞赏:“帝颇嘉之”。

而且,出于对李白才华的欣赏,李隆基不仅不追究他无视考勤制度的毛病,反而不断给予殊荣:“帝爱其才,数宴见”。

然而正是在宴会上,蹬鼻子上脸、得意忘形的李白,通过一件事彻底惹怒了李隆基——他羞辱了高力士。

我们都知道,高力士是唐玄宗手下的头号宦官,而且还参与了政治;而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宦官参政,几乎就会成为阴险、奸诈、祸害朝政的代名词。但严格来说,曾权倾朝野的高力士,并不能归为这类人。

李隆基身为藩王时,高力士与其结交,依靠职务之便,时常对其予以关照;公元713年,高力士协助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一党,被拜为银青光禄大夫(三品荣誉官职);

而李隆基登上帝位后,宦官这个行业也迎来了春天,内务、,军事、政治,宦官们都有机会参与,而高力士则是这一群体的“大总管”。李隆基曾说:“高力士在,我就睡得安稳”;各地送上来的奏文,也都必须经过高力士呈送给李隆基;其中的小事,他甚至有权自行决定。

到后来,太子李亨也得尊称高力士为“二兄”;其他的藩王、公主,则称其"阿翁"(对长辈男子的尊称);驸马们则更惨,得叫他"爷"。

高力士虽权势滔天,但“向来谨慎无大过”;他虽然引用了李林甫等佞臣,但也推荐了安思顺、高仙芝等名将,因此,很难简单地将他归为奸、忠之列。如果非要打个标签的话,李隆基与高力士既是主仆,也是好友;后来,得知李隆基死后,返京途中的高力士北望痛哭、吐血而死,二人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君臣的概念。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第4张

而对于这样一位皇帝的头号心腹,李白却不屑一顾,甚至寻机羞辱。他借着陪李隆基喝酒作乐的机会,趁醉吩咐高力士给自己脱鞋子。

脱没脱成不重要,这个想法已经足以石破天惊了。《新唐书》称,怀恨在心的高力士通过杨贵妃,阻止李隆基给李白加官进爵。但这种宫闱秘事,捕风捉影居多;首先,高力士要排挤李白,不需要他人替自己出头;其次,即使没人进谗言,李隆基也有足够的理由贬斥李白:高力士是自己一个人的老臣、仆人,怎么可能任一个翰林使唤?

俗话说,打狗也得看主人,况且高力士对于李隆基而言,重要性远远不止于此。因此,李白在李隆基身前的仕途算是走到头了,《旧唐书》称,李白因此被罢免:“由是斥去”。而《新唐书》则给足了李白面子:“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而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白就是一些企业中常见的刺儿头:有能力,但眼中毫无规则制度,甚至公然无故羞辱公司元老。这种破坏秩序的人,别说领导本人,身边的同事有几人能容忍。

(由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相较于《旧唐书》,《新唐书》对李白更为肯定,用词也较为正面;而且,前者完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后者成书于距离唐朝更久远的宋代、却对李白描绘的更加细致。考虑到宋代文人当政,而且《新唐书》的主笔者是文豪欧阳修等人,个中缘由,不难领会。)

而其后的李白,既完全放飞了自我,也彻底霉运不断:

浪迹江湖,终日;浮游四方,旁若无人;

自古才子多薄命,李白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 第5张

被永王李璘征为幕僚,却差点被这位谋反的王爷拉下水。幸运的是,曾经被李白帮助过的郭子仪、此时已因功位居高位,他表态愿舍弃一切官职相赎,李白才捡回了一条命,改为流放夜郎郡;

后来遇到朝廷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寻阳,但却再次犯事被关进了监狱;

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访使宋若思率兵北上路过寻阳,找关系放出了李白,并请他担任自己的参谋,然而没过多久李白就辞职而去;

最终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出于对李白才华的仰慕,以左拾遗的职位(类似于监察官)征召他入京为官,但此时的李白已经因饮酒过度而死。一代文学奇才的人生,就这样在颠沛流离中结束。

纵观李白的一生,不能说那个时代容不下他,也不能认为他不适合那个时代。只有大唐才能造就李白这样的诗人,李白则反过来丰富、完善了唐朝的全方位兴盛。也许正是这种狂放不羁、与社会规则格格不入的独特性格,才造就了他天马行空、豪迈奔放、想象狂野、烂漫不羁的独特文风。

唯一可以指责的,也许只是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把一位文学奇才推向了他并不适合的领域。而他的独特才华,注定了其难以被束缚起来,并为特定阶层服务。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