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帝王将相 > 苻坚改姓:前秦苻坚原姓“蒲”为何要改姓“苻”

苻坚改姓:前秦苻坚原姓“蒲”为何要改姓“苻”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0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秦第一代国君苻坚的祖父叫蒲洪,第二代国君苻坚的伯父叫蒲健,第三代国君苻坚的堂兄叫苻生,祖孙三个怎么不姓一个姓?因为蒲洪后来把姓氏改了。苻坚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叫蒲坚。姓氏可不能随便改,很显然,其间必有非常道理!

他们之所以姓蒲,是因为其家中长的蒲草格外高大,形状也特别。“始,其家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晋书苻洪载记》)。所以别人就叫他们为蒲家,他们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蒲洪领兵出征,官越做越大。已经南迁到南方的晋朝封苻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封蒲洪的儿子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诸军事、襄国公。”(《资治通鉴晋纪二十》)

晋国虽然已经封蒲洪为“氐王”了,可是蒲洪觉得这个“氐”王太小,只管“氐人”。不过他明白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自称皇帝,那样容易惹火烧身。可是称王最好要有点来头,这样才有合法性,表示自己不是自封的,而是天命所赐,从而更加具有号召力。当时流行图谶,就是某种图画或者文字、歌谣之类暗示着某人某国的命运。《苻洪载记》说,有人劝苻洪干脆称王或者称帝,其实可能就是苻洪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出面说出来罢了。

苻坚改姓:前秦苻坚原姓“蒲”为何要改姓“苻”

蒲洪决定从改姓氏入手来给自己造声势。改姓氏牵涉到的不是一个家庭十几个几十人,而是一个宗族几百几千人的大事。不能改得自己人怨声载道,外人闹不清你是谁。从前识字的人极少,所以应该大家一听就明白,都觉得好极了,真是天命所归。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改个同音字。和“蒲”同音的字做姓氏的有好几个,比如濮、普、浦、朴。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读音现在和古代不同。“古无轻唇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fu”这个音,只有“pu”。付、傅、甫、富、符、伏、扶、福、苻、邞、妇这些现在读“fu”的字当时都读“pu”,和“蒲”读音是一样的,后来才变成读轻唇音的。所以这些字也都可以作为姓氏。

那么为什么在这十几个都读“pu”的字当中蒲洪不选别的字做自己的姓氏,比如吉利的、有名的或者笔画更少的,偏偏选了这个“苻”呢?由于蒲洪“其家中蒲生”才以蒲为姓,所以最好找个与“蒲”有点关系的字才好。蒲属于草本植物,而那十几个和蒲同音又能够做姓氏的字里,只有这个“苻”字才带个草字头,连竹字头的“符”都不行。“苻”成为不二之选。

这时候社会上流传起了四个字的谶语:“艸付应王。”“艸”就是草字头的繁体字,“付”字上面加个“艸”不就是“苻”么!这四个字里的这个“王”读第四声,是动词,做王。意思是姓草字头付的人应该当王。而且当时还流传说,蒲洪的孙子蒲坚出生时,他后背隐隐约约有两个字“艸付”,这不就是“苻”字么?很明显这是苻洪为了使自己称王具有合法性,编造了这个谶语,仿佛自己称王乃天命所归,命中注定。至于刚刚诞生的孙子苻坚后背有这两个字,谁也不敢说没有,谁敢得罪氐王!于是蒲洪“遂改姓苻氏,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晋书苻洪载记》)。

因此原来的蒲洪就这样变成了苻洪,“蒲坚”就成了“苻坚”,史书上的记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苻坚应该读作“pu坚”而不是“fu坚”。将近七十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特别叮嘱我们:这个苻坚的“苻”字是草字头,不是竹字头符号的符,千万不能读错,必须念“pu”而不是“fu”!所以后来我听电视台主持人一口一个“fu坚”,颇为吃惊。

这次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这个节目时,我坚持要用“pu坚”而不是“fu坚”,在第一讲中还专门讲了这个读音变化过程,引用《辞海》、《辞源》等为证。不过最后终于只好“与时俱进”,这些内容统统略去,念作“fu坚”。百家讲坛编导反复斟酌后让我改也有根据,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就标注读“fu坚”。《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类似这种由于古今读音变化带来的姓氏还有不少,干脆一律以今音即通用音为准了。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