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邢海帆——受阅飞行的“领头雁”

邢海帆——受阅飞行的“领头雁”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邢海帆(1916―1998),原名邢文卓,出生在四川阆中县的一个农民家里。历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空军学院研究处处长、高级班主任,北京市政协六届委员,离休后曾任北京航空联谊会副会长、会长等职。

1949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中队正式成立。9月1日,军委航空局常乾坤局长召集华北军区航空处和飞行中队的负责同志开会,正式下达了开国大典空中受阅飞行的命令。后来由于中队长徐兆文训练时受伤,邢海帆担任飞行中队代理队长,同时任空中受阅总领队

任务接受下来后,各项准备工作立即开展,首先是参加受阅的飞行人员和飞机陆续从各军区航空处和东北老航校调来了。大家一到南苑机场,听说要参加开国大典空中受阅都很高兴,劲头也很足。但是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任务十分艰巨。

邢海帆——受阅飞行的“领头雁”

一是时间紧。从9月1日到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仅一个月时间,这对刚刚组建的飞行中队来说无疑是太紧张了。

二是机种复杂、器材旧。参加空中受阅飞行的17架飞机中,有P-51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运输机和教练机。不少飞机是从收集到的零配件组装起来的,就是同一类型的飞机,性能上也有差别。

三是人员彼此陌生。飞行员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熟悉,国民党起义飞行员较多,如刘善本、阎磊、杨培光等,也有红军时期党中央派往新疆学习飞行的老同志,如方槐、安志敏等,还有老航校培养出来的优秀飞行员,如后来担任过空军副司令员的林虎,当年仅20多岁。

邢海帆多次谈到他作为飞行中队的代理队长,在当时的气氛条件下,其工作是很好做的。因为大家都盼望着新中国的诞生,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为新中国做贡献。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驾驶过不同的飞机,却从没有人说三道四,心里装着一件事,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空中受阅的任务搞好,力求全队准确、整齐、安全地通过天安门的上空,以接受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为了确保全队能顺利地飞过天安门上空,邢海帆和地面指挥员及各分队长一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还没有供飞行专用的航空地图,他想自己领头飞行,如果有丝毫偏差就会影响整个飞行编队。于是,邢海帆又找来五万分之一的北平地图,当做航图,便在图上用尺子量了又量,算了又算,航线终于标定了,飞机在通县双桥会合,分出高度,编好队形,再飞向天安门。

为了使几种不同速度的飞机能够保持好空中编队,邢海帆经过精心的航行计算和图上作业后,自己先行试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飞行员,邢海帆是第一个飞越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上空的。

9月2日,邢海帆驾驶P-51战斗机从南苑机场起飞后,以通县双桥广播天线铁塔为起点,按航向270度飞行,结果与地面计算完全一致。那时人民空军还未正式成立,没有导航设备,只能凭两只眼睛观察地标和保持罗盘飞行。这次试飞的成功,邢海帆信心更加增强了。接着,邢海帆又带领各分队的分队长进行了一次空中实地演练飞行,大家飞下来后,对受阅方案心里更有底了。同时,为了防止敌人从空中来捣乱,上级研究决定,一旦有敌情,马上出击。

邢海帆——受阅飞行的“领头雁” 第2张

9月23日,邢海帆又带领全队进行预演,实地通过天安门上空。这一天,参加受阅的17架飞机,分成6个分队,按不同机型组成不同的队形,逐一通过天安门上空。飞在前面的是9架P-51战斗机,由邢海帆带队,分成3个分队,编成3个“品”字队形,接着第四分队的两架“蚊”式轰炸机,排成“一”字队形,后面由3架C-46运输机组成第五分队,最后3架通讯、教练机组成第6分队,也都各自编成“品”字队形。

预演非常成功,大家满怀喜悦地返回机场时,地面指挥员报告大家一个喜讯。原来,在邢海帆等预演通过天安门上空时,正值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委员们听到飞机的轰鸣声,问这是怎么回事,哪里来的飞机?周恩来副主席告诉大家,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是来保卫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们听说是自己的飞机,个个都笑逐颜开!飞行员们听到周副主席的话都非常激动,表示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保卫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进行。同时,要认真搞好飞行训练,圆满地完成好开国大典空中受阅的光荣任务。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早晨5点,邢海帆就带领飞行员来到机场,只见受阅飞机已经整齐地停放在起飞线上。战斗机飞行员随时做好了战斗起飞的准备,其他飞行员做好了受阅准备。

下午3点,从机场的广播里传来了首都30万军民隆重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飞行员们在飞机座舱无线电里听了非常高兴,同时也很激动。因为,受阅飞行马上就要开始了。

下午4点,无线电里传来了“起飞”命令,参加受阅的17架飞机依次起飞,在通县上空编队集合,盘旋待命。4点35分,无线电里传来“空中受阅开始”的命令。作为“领头雁“的邢海帆,立即带领空中编队飞向天安门,17架飞机分成6个分队,由东向西依次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随后,邢海帆又按照预定计划率9架P-51战斗机,右转弯,绕北京城墙飞行,衔接在第6分队教练机的后面,再次通过天安门,然后左转弯到南苑机场着陆。这就是开国大典在天空中飞行的是17架飞机,而在地面的群众观看到的却是26架飞机的缘故。

邢海帆——受阅飞行的“领头雁” 第3张

邢海帆率队圆满完成开国大典空中受阅飞行任务,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称赞。当晚,部分受阅飞行员应邀到北京饭店参加了盛大的国宴。当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看到身着飞行服的邢海帆时,都称赞说:“你们飞得好!”连一些外国记者都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

“我担任这次飞行领队,这是我一生飞行生涯中最光荣灿烂的时刻。多少飞行员得不到的良机,被我幸运地得到了。我十分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知道,这只空中钢铁巨流是代表年轻的人民空军,接受领袖和人民检阅。我领着机群,平展双翼,握紧驾驶杆,一丝不苟地操纵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邢海帆是这样记录当时受阅飞行的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