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间百态 > 历史剧 > 《芈月传》艳丽服饰遭质疑 红与黑是当时主流

《芈月传》艳丽服饰遭质疑 红与黑是当时主流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5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芈月传》刚刚开播,就刷爆各个圈子,演员们的服饰也遭到了热议,网友开启吐槽模式,尤其是对该剧“花花绿绿”的服装质疑不断:“战国时候的衣服有这么鲜艳吗?”“大红大绿大紫的,那颜色闪得眼都要瞎了,怎么有‘于妈剧’的即视感,战国时的服装没这么五颜六色吧?”巍峨的高冠,华丽的服饰,战国至秦朝的服饰是这样的吗?

  战国时期正色为贵“红”与“黑”是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已经纳入了礼制和俗尚的重要系列。《礼记·玉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列采”指有彩色而不贰之正服。古人以正色为贵,而视由正色相杂产生的间色为卑。

“紫、绯、绿”等服色的规定,如“江州司马青衫湿”是隋唐时期形成的服色制度规定的品级颜色,战国至秦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些“大红大紫”色彩斑斓的颜色并不是贵族的选择,出现在王公贵族身上也是错误的。早在《芈月传》发布定妆海报时,很多人就注意到了芈月一套非常霸气的红黑华服。为什么会选择红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呢?这可以说是结合了历史上楚国和秦国崇尚的服饰颜色的结果。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崇尚的颜色各不相同,当时楚国尚红,秦国尚黑,楚学大家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说,“楚俗尚赤(红色)”。《墨子·公孟篇》里也说,“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其中“绛衣”就是赤色的衣服。

中国服饰制度中以服色来标明官员等级制度,古已有之,历代尊崇的颜色都与各个朝代的颜色崇尚(五行)有关。西周之前的各朝,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崇尚红色;秦代以水为德,推崇黑色。也就是说,芈月诞生于楚国楚威王时,其朝廷与国家,推崇红色;到了秦昭王时期,秦国推崇的是黑色,社会上应当以黑色为时尚之色。

《芈月传》艳丽服饰遭质疑 红与黑是当时主流

  发髻“恨天高” 战国不流行

战国至秦代的女性发髻,高髻并不普遍,即使有,也不是很高大。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如飞天髻、随云髻等。剧中楚威后梳着高发髻,芈月当上秦宣太后以后也有不少高发髻的造型。虽然这种发型出现在此处比较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但是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到反映战国至秦代时期的电视剧中,那就不符合史实了。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脑后垂辫,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虽有变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而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

秦代以后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河南光山春秋早期偏晚黄君夫妇墓出有两件紫色绣绢,而服紫也是齐人所尚。黄夫人脚穿麻鞋,身佩许多纹饰带有浓烈中原古朴风格的玉饰品;她的发型保存完好,乃是先将长发顺理为多股,每股梢部用丝线缠紧,又分作左右两缕,左缕上盘为竖髻,再把右缕顺方向牢牢绾绕左髻,发梢塞进髻里,做成偏左高髻,又自左下向右上插入木笄两枚。这种偏左高髻与山东齐国女子的流行发型也是类同的,和包山楚墓所出人擎铜灯的偏右高髻楚女形象完全不同。不过,墓中又出一玉雕男子头,双耳佩环,戴一左右檐下垂的扁平条形冠,脑后束一髻,则可能是当地男性装束形象。



环球趣事
科学探索
世界之最
娱乐天地
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