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孔孟之道中庸思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朝不用孔孟之道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儒家思想不比道家思想之韬光养晦的智慧,在“似乱非乱”时期之恢复民生方面,与道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二来没有法家思想之严刑峻法的“霸道”,难以在百家余温尚在的时期以“霸道”之力统一思想。

而中庸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其“过犹不及”的思想。“过犹不及”思想时刻提醒后人做事不可偏颇,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而秦朝不过二世而亡的事实,也证明了极端会导致事物过早衰亡的道理。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1、秦朝属于“似乱非乱”的时期,百家争鸣的余温尚在

秦朝时期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而天下之百家争鸣的余温还在,这个时候,虽然天下名义上大一统了,但是实际上还有点暗流涌动的意思。秦始皇这个时期,还是需要采取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手段,在文化和民生方面下一些功夫。秦始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要重建战火后的家园,一方面是维系国内的民心,不让偏激的思想流行。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第2张

但是,秦始皇似乎更加倾向于用“由上制下”的压迫式方式,期待以法家之“严刑峻法”来维系国家平稳。看上去,在诸侯国战场上胜利的秦始皇,依旧最最关心的,还是提升国家的“军事力量”。但这点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虽然中原大地归于统一,但是边境的匈奴时不时来骚扰,确实有些烦人。于是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长城,加强边防,并利用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的视野可能还停留在“国与国”的对抗中,还尚未将目光从“国家抗衡”之战场上收回来。可能秦始皇没有注意,或者无暇注意到,常年经历战争的百姓渴望和平,渴望重建家园,渴望休养生息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第3张

于是,好不容易从诸侯争霸的战场上劫后余生的老百姓以为要松口气,却马上又陷入秦朝之严刑峻法中。再加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余温尚未熄灭,百姓还是比较“有想法”的,自然就容易民怨沸腾。秦始皇身居高位,又属于历史转折点的“千古一帝”,容易被有心人制造舆论推向风口浪尖。所以,从上述分析看,秦始皇还真不能选择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2、儒家在恢复民生方面比不上道家的“韬光养晦”,在百家争鸣余温尚在的时期,也不适合用来统一思想

秦始皇时期,虽然诸侯大乱战结束了,但是人们的生活只能说是比战乱时期好了一点点,家园在战火中毁坏得不成样子,同时民间又有各种学说流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心浮动,再加上国外还有强大匈奴虎视眈眈。百姓的生活,其实也算不上多好,秦始皇也并不能说在统一天下后就能松一口气。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第4张

秦始皇的当务之急,首先需要韬光养晦,恢复民生;其次,还需要统一思想,平定民心。而儒家思想自然比不得道家思想在韬光养晦上更能发挥作用,就儒家对于“礼仪制度”的坚持,往往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就容易产生不合时宜的耗费,比如丧葬、祭祀之礼等等。而在统一思想上,当时诸子百家思想余温尚存,儒家思想在其形式上又有鲜明的维护贵族阶级的特色,同时有没有法家思想的“霸气”,太温和,利益指向看上去又不一致,肯定难以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所以不管是从恢复民生来说,还是从平定民心来说,儒家思想都不太适合秦始皇时期。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第5张

3、中庸思想的意义:秦的偏激,就印证了反中庸当加快事物衰败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看中庸的意义。任何时候,极端了就不好,中庸思想给我们传达的就是不偏不倚,做事不能太过,也不能太不及。而秦始皇之严刑峻法、国家建设方面的大兴土木,显得就太过了;相应的,其在发展民生方面又显得太不及。于是,多种因素合起来,最后导致了秦朝的“短命”。所以,即便是拿秦朝做例子,我们也能看出,中庸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告诫后人做事要根据事情情况把握度,不盲目折中,亦不极端偏激,避免出现“物极必反”之悲。

物极必反!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第6张

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时期,天下处于“似乱非乱”之暗流涌动的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余温尚在,国内思想尚不统一,而且民生凋敝,又外有强敌,儒家思想一来没有道家思想之休养生息的“静”,对“似乱非乱”时期恢复民生“弊大于利”;二来没有法家思想之严刑峻法的“动”,难以在百家余温尚在的时期以“霸道”之力统一思想。所以,在尚处“竞于气力”的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还是显得相形见绌了。而中庸的作用,则在于表明“过犹不及”,告诫人们做事要在原则性的基础上把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