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武训:清朝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武训:清朝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7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武训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838年,道光年间,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7岁的时候就丧父,虽然武训十分渴望读书,但是为了谋生路,只好出去打工,年幼的武训多次找到人的欺负,在一家人家里打了三年工之后,雇主竟然欺负他不识字,恶意将假账拿给他看,说已经支付完了三年的工钱,武训为此奋力争辩,反而找到毒打,气的他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的他决定,不能让其他的人遭受这种待遇,最好的方法就是兴办学校,让更多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

但是这可是需要白花花银子的啊!钱从哪里来呢?武训决定,那就自己靠乞讨去筹!在20岁的时候,他最终当上了乞丐。从此武训过上了“边乞边佣”的生活,足迹布遍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一边打工一边乞讨,他还编写了一首歌:“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当乞讨的比较好的衣物或者是饭食,武训都会想办法卖掉换成钱财,而自己却只吃下简陋的食物。武训漂泊流离,居无定所,他的钱放置到哪里呢?

武训打听到堂邑县有个杨举人,为人正直,因此跑到杨府求见,希望将钱款存到他那里,然而杨家门人哪肯放个叫花子进入?武训便跪在门外面数天,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训随后将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这让杨举人大为震撼,不但答应帮助他存钱,还要帮助他办学。

此后武训更加努力的换取钱财,他有的时候还像一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

随着钱财越积越多,武训也开始慢慢的购置田地,作为学校场所,他还用三分利息给他人放贷,到了49岁的时候,武训已经累计了良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而这些都是凭借他30年省吃省喝积累下来的。

武训认为办学的时机到了,杨举人劝奉他先娶妻生子,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武训却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办学,于是唱到:“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武训:清朝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1888年,武训花费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举人家里面跪请他们任教,又到贫寒人家请求他们送子上学,而学费分文不取,当时招生50多名,经费全部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次等到开学第一天,武训都要设置宴席招待老师,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进菜。

这种做法,感动了全县的人,塾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而1890年,武训又和寺院合作,在馆陶县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山东巡抚张曜听说了武训的行为,特地下令召见,并且免除了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这件事情被朝廷得知之后,光绪帝亲自赐下“乐善好施”的牌匾,并授予武训黄马褂和“义学正”的名号。

武训:清朝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第2张

在1896年,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而且根据《清史稿》的记录,他在去世前听闻学生的读书声,依然是微笑着的(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就这样,武训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出殡当天,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参与送殡,而受到他资助的学生,不乏为官者,纷纷从各地赶来参拜,万人送葬师生哭声震天,而乡民无不落泪,武训,也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丐”,从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