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西周时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后来成了什么官职的称呼?

西周时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后来成了什么官职的称呼?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7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夫[dà f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朝有礼官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等官职,均为六百石,品秩低于县令(县令为千石至六百石)。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代官职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隋唐以后以大夫为官阶之称号。明清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称校尉。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语曰登高能赋,可为大夫’,其伯应(袁可立子)之谓乎?”

西周时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后来成了什么官职的称呼?

品级

奉政大夫,正六品;奉议大夫,正六品

奉直大夫,从六品;奉训大夫,从六品

纪和大夫,正六品;司玄大夫,正六品

保合大夫,正六品;保冲大夫,正六品

中良大夫,正六品;中涓大夫,正六品

庆喜大夫,正六品;嘉成大夫,正六品

引证解释

1.古代官职名。

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唐、宋时期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时期废除。

2.古代爵位名。

如秦汉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隋、唐、明、清时期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原为文职散官的称谓,专为封赠时用。

3.对于手工艺人的敬称。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启请婆婆,过对门裱褙铺里,请璩大夫来说话。”

西周时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后来成了什么官职的称呼? 第2张

由来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

《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

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

《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这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

《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

《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