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唐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千多前的长安,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庄严肃穆的长安宫门悄悄打开了,从里面驶出几辆马车,一路向南飞奔而去,车上坐的正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旁边还有他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半年前自河北燃起的战火马上就要烧到长安了,玄宗不得不离开了这座原本属于他的繁华城市向蜀中逃去,此时的他还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武将叛乱,单单从时间上看,安史之乱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闰月册封河北诸藩镇止,历时七年零三个月,双方能打这么久,不仅是因为叛军的实力强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中央政府在平叛过程中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生生浪费了许多可以提前结束战争的机会,而由这些错误带来的不利影响,一直到唐朝灭亡也没能完全消除,下面我们跟着安史之乱的进程来看看唐王朝究竟办了哪些错事

听信谗言 冤杀名将

大唐内地承平日久,数十年不识兵戈,安禄山起兵后,不少州郡听说叛军一到,纷纷望风而降,因此叛军的进展极为顺利,玄宗最开始还不相信安禄山会起兵造反,认为是有人诬陷,等他明白过来以后再调集兵力就已经有些晚了,无奈之下,只能令封常清去东都洛阳就地招募兵勇抵挡叛军,封常清到了洛阳以后,带领着临时拼凑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队伍与叛军交战,一触即溃,叛乱爆发仅一个月后,洛阳失陷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这时候玄宗调集的兵马终于到了,这是一支由河西、陇右、朔方边军组成的精锐部队,领军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高仙芝,高仙芝本来已经率军到了陕州,正好遇到了撤退的封常清,两人商量之后认为叛军势大,不宜正面交锋,于是撤军500里,退保潼关,监军太监边令诚与高仙芝不睦,他借入朝之机向玄宗诬告高仙芝丧师失地,盗用军饷,玄宗听后不分青红皂白,马上让边令诚携敕令返回潼关,处死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当时军中皆知二将无罪:

时士卒在前,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

从当时的情形不难看出,叛军刚刚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兵锋正盛,高、封二将不进行野战,退保潼关的策略是正确的,凭借精锐的边军守住潼关完全没有问题,可是由于玄宗的错误处置,不但使关军失去了两名极富作战经验的将领,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军队的士气,最关键的是,从此之后武将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朝廷产生戒备心理,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君臣失和,这些都对平定叛乱产生了不利影响

但可惜的是,这仅仅是唐朝犯的第一个错误而已

盲目乐观 仓促出战

玄宗命令因中风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领兵二十万前往潼关,哥舒翰虽然身体不好,不能主持日常军务,但是守城还是有一套的,叛军攻击潼关整整半年,未能前进半步,而此时其他战线上的形势逐渐朝着有利于官军的形势发展,史料记载:

二月丙戌,李光弼、郭子仪将兵东出井陉,与贼将史思明战,大破之,进取郡县十余六月,李光弼、郭子仪出土门路,大破贼众于常山郡东嘉山,河北诸郡归降者十余

当时唐朝中央政府无论在在威信还是人心向背上都占有优势,不少河北地区的州郡开始迫于形势,不得不投降安禄山,随着郭子仪和李光弼从并州方向东进,官军节节胜利,不少地方主动迎接官军,又重新回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怀抱,当时河北地区的局势是这样的:

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鄴六郡而已

再看看安禄山的反应: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

可见因潼关久战不下,安禄山起兵不到一年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叛军攻打睢阳的情况也不顺利,这座扼守江淮咽喉的坚城在张巡等人的坚守下硬抗了十个月,使得江南地区的粮草物资依然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关中方向输送,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平叛斗争

玄宗可能被这种逐渐好转的形势冲昏了头脑,再加上杨国忠在旁边不停的怂恿,他不顾哥舒翰的再三劝阻,强令其出关迎战,哥舒翰不得已,与叛军野战于灵宝,大败,叛军顺势攻破潼关,直取长安,玄宗仓皇奔蜀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第2张

经此一役,全国战场的形势发生逆转,本来正在围攻史思明的李光弼、郭子仪放弃河北,自井陉西归,后到灵武与肃宗汇合,河北地区原本已经收复的州郡又被叛军重新占领,叛军势力大涨,史思明进军河东,再加上长安陷落,皇帝出逃,整个平叛斗争陷入低潮

不听良策 战略失误

其实安禄山在叛乱之初并没有针对全国形势作出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只想着攻破两京,把金银财宝运回河北,然后走一步算一步而已,李泌曾说:

臣观贼所获子女金帛,皆输之范阳,此岂有雄据四海之志邪!

所以叛军的老巢范阳才是全局的重点

肃宗在灵武登基后,郭子仪、李光弼领军来归,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四地边军也陆续赶来,唐军声势复振,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在洛阳继位,而安禄山的一些旧部们对他却并买账,特别是据守范阳老巢的史思明,实力不在安庆绪之下,安庆绪也拿他没办法,只能许其高官厚禄加以笼络

李泌对此时的全国战局洞如观火,他向肃宗建议说:

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两京春气已深,贼收其馀众,遁归巢穴,关东地热,官军必困而思归,不可留也。贼休兵秣马,伺官军之去,必复南来,然则征战之势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于寒乡,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

大意就是我军大多来自苦寒之地,如果攻打两京,那么叛军就会退回老巢,那时候关东气温上升,我们的士兵一定会想着回家,我们一撤,叛军再打来那就成了拉锯战,不知何时能打完,应该趁现在马上攻打河北,断其归路,方可斩草除根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第3张

不得不说,李泌确实有真知灼见,眼光毒辣且一语中的,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施,那么实力最为强悍的范阳叛军会被首先消灭,剩下的叛军会被牢牢的锁死在河北至关中之间的地区,两头受堵,失去了大本营支持的他们会被一点点消耗殆尽,唐王朝就可以达到彻底肃清河北的目的

可惜肃宗并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仍然按照长安-洛阳-河北的步骤对付叛军,先收复两京,再扫平河北,这个战略上的错误为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肃宗是一个非正常即位的皇帝,即使后来玄宗昭告天下,承认了他的合法地位,但是从肃宗后来的所作所为中不难看出,权力合法性的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再加上这期间还发生了永王李磷举兵叛乱的事情,所以证明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才是肃宗此刻考虑的头等大事,两京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先收复两京有助于提高肃宗的声望,增强自己的合法性,对稳固皇位极为有利,所以肃宗才会拒绝李泌的建议,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重用宦官 徒劳无功

唐军数次反扑的行动进行的不太顺利,肃宗只好求助于回纥,在回纥的帮助下,官军先后收复的两京,范阳的史思明也将降表递到了长安,仿佛天下很快就会平定,大唐的辉煌马上就会重现,现在唯一没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安庆绪了,于是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集结步骑二十余万围攻安庆绪所在的邺城

可是肃宗并没有任命武将作为最高指挥官,只是发明了一个"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新职务,让宦官鱼朝恩担任此职并指挥九路大军,一个不知兵的宦官统军打仗,邺城之战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官军将邺城围住后,安庆绪自知大事不好,以退位让贤的条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发兵十三万南下,先锋驻于滏阳,观望邺城局势,鱼朝恩自恃兵力强大,不以为意,意图先破邺城再退史思明,在鱼公公的英明指挥下,陆续参与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官军打了三个月,最后掘漳河水灌城,也没把邺城拿下来,在旁边看够了热闹的史思明摸清了官军底细,列阵于邺城之北,准备与官军决战

决战刚开始没多久,战场上就刮起了大风,一时间飞沙走石,咫尺莫辨,叛军向北溃逃,官军向南溃逃,至此,耗费了巨量钱粮却一无所获的邺城之战草草收场,不久,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河北复叛,五个月后,史思明自范阳分三路大军南下,洛阳再次失陷

而此时掌管朔方军的李光弼汲取了高仙芝的教训,他为了以免授人以柄,没有撤得太远,而是在河阳城(今河南孟州西)抵御叛军,史思明狂攻四个月也没打下来,正在史思明心灰意冷的时候,鱼公公的神助攻又来了:

观军容使鱼朝恩屡言贼可灭之状,朝旨令光弼速收东都。光弼屡表:"贼锋尚锐,请候时而动,不可轻进。"…由是中使督战,光弼不获已,进军列阵于北邙山下。贼悉精锐来战,光弼败绩,军资器械并为贼所有

邙山战败,官军士气大沮,再退至陕州,李光弼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又被浪费了,幸亏天不亡唐,史思明在攻占河阳之后一个月就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因内讧没能再进一步,官军得到了喘息之机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第4张

安史之乱爆发后,后世的唐朝皇帝吸取了玄宗过于信赖武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教训,他们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由皇帝身边的宦官来掌控军队,这样一来,确实限制的武将的权力,但也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使武将的军事才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邺城之战,官军占尽优势却未建寸功,没能更进一步肃清河北地区的叛军,从此以后,唐朝中央政府再也无力组织起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前去平叛,邙山一战,肃宗听信宦官谗言,以致丧师失地,几乎与玄宗犯下的错误一模一样,不能不说这些都是宦官掌军带来的负面后果

这种做法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则更为严重,由于连续几任皇帝的信任和放纵,宦官得以慢慢掌握了唐王朝最重要的禁军-神策军,到了后来甚至可以凭借手中军权废立皇帝,晚唐几乎每个皇帝登基的背后都有宦官的影子,堂堂天可汗子孙的命运竟被一群阉人捏在手里,唐太宗要是知道了说不定能气醒过来

所托非人 藩镇林立

史思明被杀后,玄宗、肃宗也陆续病死,史朝义趁机游说回纥登里可汗,使其领兵十万南下,攻打关中,劫掠府库,唐廷得知后大为恐慌,由于仆固怀恩是登里可汗岳父,所以继位的代宗派他前去与登里可汗议和

仆固怀恩,铁勒部人,祖上在薛仁贵大破九姓铁勒后降唐,世代为唐廷效力,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期间表现神勇,屡立大功,家族中有四十六人死于国难,还将亲生女儿嫁到回纥和亲,可谓是满门忠烈,他也因功被封为大宁郡王,天下兵马副元帅,成为安史之乱后期唐朝中央政府倚仗的头号战将

与回纥成功议和后,回纥军队调转枪头,反过来配合官军攻打史朝义,史朝义在洛阳惨败于唐回联军,然后一路向北,企图逃回范阳老巢,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率军追杀,仅用半年时间就扫荡了河北,史朝义部下献范阳投降,史朝义兵败身死,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看到这里朋友们肯定会产生疑问,当年六十万官军打个邺城都那么费劲,仆固怀恩凭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平定河北,既然河北已定,为什么后来又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呢?

我们可以在史书的记载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属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送降款,玚顿兵于其境,遣怀仙分兵追蹑于是鄴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于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易五州降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居无何,仆固怀恩皆令复位

对于愿意表示归顺的安史旧部,手握重权的仆固怀恩采取了两种方式,要么军队止步不前,要么令其复位,也就是说,仆固怀恩有意保存安史旧部的实力,没有派军队攻打他们的地盘,在追杀史朝义的过程中,如田承嗣,开始还帮史朝义抵挡过官军,连吃几次败仗后看史朝义气数已尽,干脆献出史朝义的家属投降,如李怀仙,本是史朝义封的燕京留守,见史朝义奔范阳,"诱而擒之,斩首来献",只要是不抵抗的,仆固怀恩都既往不咎,没有动用武力,唐王朝也再一次失去了彻底肃清河北割据势力的大好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第5张

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初见雏形,而始作俑者就是仆固怀恩,他以保存河北藩镇实力的条件达到了快速扫平河北的目的,仆固怀恩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私心作祟,想早日把这不世之功记在自己的账上,二是他自参加平定叛乱以来,亲眼目睹了李光弼、郭子仪等忠心耿耿的将领是怎么被皇帝猜忌,又是怎么被宦官限权的,他内掌朔方军权,外结河北诸藩, 就是为了不想步前人的后尘,甚至像高仙芝一样被朝廷冤杀,无论仆固怀恩后来的结果如何,他今日种的因,已结下藩镇割据的果,而承担这个果的,是后世的历代皇帝和他们治下无数无辜的百姓

总结:

正是因为唐朝几代皇帝的猜疑和短视,导致安史之乱未能彻底平定,留下了日后藩镇割据的种子,正因如此,安史之乱才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中华文明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充满了自信与包容,是扩张性的,安史之乱后,中华文明变得逐渐内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跟着内向起来,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