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9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战争永远都是逃避不开的话题,或让人热血沸腾,或让人憎恶惧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战争总是如影随形。尤其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无岁不征,无日不战。”

《左传》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孙子兵法》开篇即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各诸侯国如果兵力不强,等待他们的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灭国灭族的事情似乎都在须臾之间。那些强大的国家,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一个不是靠实力说话?这个实力包括疆域的范围、人口的多寡、财富的程度等,而归根结底是兵力的多少。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军事实力强,就能守住土地并抢夺土地,疆域为之扩大,人口为之增加。国家富裕,则可以投入更多的军事装备,如此以来,在那几百年的时期,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强国更强,弱国更弱,强国不断吞并弱国,到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互相牵制。每一个国家都把征兵打仗看成头等大事,多年交战过程中,各国兵制、兵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

由于这个话题相当宏大,本文先从兵种和兵力谈起。

01 车兵

西周时期军事编制的核心是兵车,主要作战模式以战车为核心。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主要军种依然是车兵。

一辆车、四匹马、三名甲士为一个单位,称为“一驷”或“一乘”。中间两匹驾车的马称“两服”,两边的两匹称“两骖”。在三名甲士中,居中那位专职驾车,左右两边的是战士,左边那位称“车左”,是三人战斗小组的组长,他手持弓箭,以射为主。右边那位称“车右”, 手持长戈,以击为主要攻击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2张

甲士又称虎贲军,一般来说每辆战车除了车上的3名甲士,车下面还有7名甲士,配合步卒15人,徒役5人,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每辆兵车配30人。不过每车具体配备多少兵士,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

周武王出兵伐纣,动用了300辆战车,3000虎贲军,应当是记载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用车作战的事件。

先秦时候的车兵,类似今日的坦克兵、装甲兵。车兵作战以阵地战为主,让军队在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排成阵势,随着一声“出击!”隆隆战车冲入地方军阵,那冲击力、杀伤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诗经·大雅·大明》中就有:“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记载了兵车出战的威风凛凛,驷騵是驾一车之四匹赤毛白腹马,那些马可是精心挑选的,不但能力强,颜值也有要求。想来车上的三位甲士也是相貌堂堂、英姿飒爽。

但这个兵种也相当笨重,遇到对方挖的沟坎或滚木、巨石之类的障碍物,高速行驶的战车来不及躲避拐弯,立刻翻车,倒下的车马又成了后方战车的障碍,一倒一大片,机动灵活性相当差。

而养活这种兵种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作为后勤保障。

《孙子兵法》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3张

直接投入战斗的兵车要快速轻便些,称为驰车,专门运送粮草辎重的车叫革车。孙武说的是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要出动轻型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送粮食,前方后方的经费,使节往来的开支,维修作战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保养补充的花费,每天都需要耗费数目巨大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征。

所以在战国时期,有些国家要求其他国家协助攻伐别的国家时,比如赵魏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有些国家本来不愿出兵,出一次兵真不是轻松的事。

春秋早期到春秋中期,各国出兵征伐,使用的战车数量一般都是数百乘。

《晏子春秋》记载齐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三百辆军车应当是齐桓公当时的全部家底,后来经过管仲数十年的改革,富裕起来的齐国走向了强军之路,兵车有800辆,步卒从一万增加到三万以上。

春秋中期至晚期各主要诸侯国的军队数量都有数万乃至十万人以上。鲁僖公时期,即春秋中期,鲁国的军力大约有3.3万人,而晋楚这样的诸侯霸主,甚至能达到数十万人的兵力规模。春秋晚期,三家分晋以前的晋国总兵力达到三十万人是有可能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总兵力达数十万是普遍的现象。

西周王朝仰仗的几万军队,到了这一时期,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军事力量。

02 骑兵

就骑兵产生的时代,学术界历来有多种说法,有人提出殷商王朝就有单骑,应当属于骑兵。

《诗经·大雅》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作为商朝诸侯,他到京都是骑着马的,说明骑马已经是出行的方式,那么用于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了。重耳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送给他两千单骑,说明骑马这种现象在春秋已经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4张

但是说到组建骑兵,人们愿意归功于赵武灵王。

自三家分晋,赵魏韩成为周王室承认的诸侯国,赵烈侯成为赵国首位君主,赵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处于四战之地,很少享有相对长久的安宁。

赵国的东边是强盛的齐国,南边与韩魏接壤,魏国初期经改革变法,在七国中也是相当有实力的国家,赵魏韩三国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总是在矛盾不断中寻求着平衡。赵国西南与秦国接壤,秦国经过数代经营,已成西方强国,时时伺机东出,韩赵魏都可作为它的出口,秦国也不断与三晋发生战争。

最麻烦的是北边的匈奴、娄烦、林烦等游牧民族,他们总会在缺衣少食的季节打劫赵人,这是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们不是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无法储存更多的生活物资,没吃的,只好南下寻找,中原人称他们是抢夺,人家认为是理所当然,就像辽宋打仗,宋朝军队运送粮草的任务非常艰巨,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但是契丹人根本不带粮草,就是靠“打草谷”维持自己的生活,辽军两人一组,一人打仗,一人就是负责找吃的,找住处等后勤工作,打草谷当然就是从中原人这抢了。

赵国在面对东西南三方面的诸国时,时不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他们啸聚而来,抢夺上东西后疏忽而去,虽不至于动摇国家根基,但令人十分厌恶,后方不稳,使赵国很难发展起来。

赵国经过赵烈侯、赵武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五位君主,第六位君主是赵武灵王,他即位的时候大约只有十五六岁,他在位的第19年,赵武灵王决定“师夷以制夷”,向胡人学习,建立快速反应的轻骑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个相当具有开拓精神的领导,如今看来穿精干的胡服既方便又精明强干、英姿飒爽,有啥不好接受的呢?但想想他的叔叔公子成那样玩命抵触,就知道有多难了,那个难度大概不亚于晚清时让汉人男子剪辫子,民国时让女人解开裹脚布,有的人不就寻死觅活吗?

关于赵武灵王如何带头穿胡服,并说服顽固派们也都穿上胡服的细节不再详述,我感兴趣的是他建立了一支什么样的骑兵。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5张

如何组建骑兵队伍?

赵武灵王聘请一批胡人做教官,先把他自己和亲信训练成骑兵精锐,再让这些精锐骑兵充当军官教导团,训练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车兵等想转为骑兵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他还招募大量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这应当是早期的雇佣军吧。赵武灵王通过控制骑兵军官,进而控制这支新组建骑兵军的指挥权。

这次组建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从上到下的一次大整顿,军队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和改建,赵武灵王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队,并极大地提高了赵国的战斗力。

骑兵的装配和待遇

如果说兵车、甲士耗费军资多,骑兵更是花钱。秦国在秦献公嬴师隰时,步兵没有铠甲,甚至没有兵器,拿起自己家的劳动工具或木棒都能组成步兵。赵国情况好一些,但步兵还是装备最省钱的兵种。赵武灵王时,培养和装备一个骑兵的费用相当于十个步兵。

一个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短刀、夜里御寒的皮帐篷,以及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

骑兵是当时的特种兵,也是赵国军队中的贵族,军队中为骑兵服务的人员也很多,有负责养马的,有负责收集牧草的,有给马看病的,还有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奴婢等。

赵国骑兵这种优厚的待遇,让我想起了西夏和辽国的骑兵,西夏兵分为正军和附带,附带就是给正军服务的,一般一名正军配一个助手,正军负责战场拼命打仗,助手做好后勤,他们两人只配一匹马,如果正军牺牲了,助手也要上阵杀敌。辽军类似,有专门负责打草谷搞后勤的助手,不过辽军配备马匹的数量比西夏军多,一名正规军人配3匹马,但是这些待遇还是比不上比他们早一千多年的赵国骑兵。

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以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为荣,如果出一个骑兵将领,那可是极其光宗耀祖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6张

马匹来源

宋朝与西夏、辽国交战总是处于下风的一个原因是宋朝的马不行,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那里出良马,自汉朝霍去病的时候就称为中原王朝的养马场。战马是主要的战略资源,赵国实行胡服骑射,优良的马匹也是这项骑兵制度改革的关键。

离开了战马,骑兵也就不能称之为骑兵了。赵国的战马主要来源于代地和三胡地区,这里是气候和地理环境都适宜于马匹生长的畜牧地区。赵武灵王在代地的原阳设置骑邑,就是因为这里北部是群峰起伏的阴山,南部是水草丰茂的草原,这里马长得剽悍、善跑、机灵而有耐力,是战马的最佳选择。

如何搞到足够多、足够好的马?赵武灵王时期和胡人的关系搞得很好,赵国人穿胡人的衣服,赵武灵王还会说胡人的话,喜欢住帐篷,喜欢打猎,逐水草而居,他的这种作风,和中原王朝诸侯国君那样的做派完全不同。上行下效,赵国胡人文化盛行,胡人的歌舞、医药、语言等在赵国很大范围内都得以普及,简直一幅唐太宗时候的热闹景象,让人一时忘却赵国处在四战之地的危险。

当赵武灵王在改革军队,和胡人搞好关系的同时,中原那些诸侯国正在内斗或者互相争斗。

“师以夷制夷”这句话不是赵武灵王提出的,是清末才出现的。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却把这种思想贯彻得天衣无缝。

通过与胡人建立的良好关系,胡人优良的马匹也充实到了赵国的军队,赵国人像希望家中出骑兵一样,他们也积极养马,等待国家的征召成为战马,赵国给全国所有的马匹都登记造册,拥有户籍,一时之间,赵人养马蔚然成风。

在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二年,赵国强大的骑兵队伍已经建立并完善了,为了对付中原其他国家,必须先稳定住后方,这一年,赵武灵王首先进攻中山、林胡、娄烦,林胡、娄烦臣服,中山国大部分土地被赵侵占,在赵惠文王三年时完全被赵国消灭。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7张

赵国军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赵国时期的强国,赵惠文王还插手秦国政务,从燕国护送嬴稷回国即位,在国际事务上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春秋战国时大争之世,但也是特别重视交流,取长补短的时代,赵国的成功,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从《战国策》中反映的一些战国中晚期的情况来看,主要诸侯国如秦、楚、赵、魏、韩等国,都拥有了骑兵的军事建制,而且规模不再是单骑,而是成百上千,乃至万骑,不仅仅是燕、赵这样北方接近三胡地区的诸侯国,甚至是南方的楚国,骑兵数量都能达到六千匹、一万匹,这样的骑兵规模是相当大的。可见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新兴的兵种,有着优于战车的灵活性和战场适应性,得到了列国的重视。

03 步兵

先秦时的步兵有成为徒兵,有时指那种附属于战车的步兵,有时时独立编制的步兵,战国步兵,名称繁多:魏国称为“武士”、“苍头”、“奋击”、“厮徒”、“武卒”,齐称“技击”,秦称“锐士”。比较通行的称谓是“卒”,并常与“徒”、“徒卒”等词混用。直到战国末期,才通称“步兵”。

与高贵的骑兵相比,步兵往往由底层人士的子弟充当,殷商时期多以奴隶充当,西周、春秋则为庶民,战国以后才是自由农民。

这也和西夏军队类似,西夏军中最精锐的重甲骑士“铁鹞子”几乎都是贵族子弟,其实西方的骑士也类似,所以骑士精神和贵族风范往往一脉相承。

先秦车兵中的甲士、骑兵属于军队中的贵族,而步兵,尤其是战国时候的步兵,则是军队中的基层和主要兵种。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当时各国的兵种与兵力如何? 第8张

04 舟兵

先秦时打仗,有很多时候得渡河、渡江啊,如何运送兵员、马匹、粮草辎重?当然得需要舟船,由此产生了专门驾驶舟船的兵种,这就是舟兵。一般情况下,舟兵不参与打仗,顶多属于工兵。

在看先秦时期的影视剧时,还有专门的射箭的兵、盾牌兵、用大圆木专门撞击城门的兵、攀爬云梯登城的兵,也可把他们归入步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