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弑神?真的与陈圆圆有关吗?

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弑神?真的与陈圆圆有关吗?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关而名噪一时,吴三桂献关降清为清进据中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吴三桂放清兵入关,真的只是因为陈圆圆吗?

崇祯十七年是明王朝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中国之后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年的众多事件中,其中的焦点之一是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中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本来已经愿意臣服于李自成的吴三桂,只是因为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夺走,遂重回山海关,进而投降清军。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回溯历史,寻找隐藏在史料背后的蛛丝马迹,更能准确的定位吴三桂投降的原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崇祯十七年,这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开元建国,国号“大顺”,随后誓师东征,一路势如破竹,直指大明的国都北京。危急存亡时刻,明王朝决定放弃关外,便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令其火速进京守卫北京城。

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抵达山海关,二十二日兵至玉田时噩耗传来,北京城被破,崇祯皇帝自缢而亡,吴三桂效忠的大明王朝已经覆灭。此时,吴三桂手握5万重兵,地处于北京与山海关之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每一步动作,都至关重要

突如其来的巨变,吴三桂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便先退回山海关。李自成深知吴三桂的势力的强大,进京后便多次积极的想拉拢吴三桂。为此,李自成派遣了吴三桂好友唐通前去劝降,并带去了众多钱财与粮草,还带去了吴三桂父亲吴襄的劝降信。

吴三桂已有降意,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接到密信,其父被严刑拷打,其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所霸占。密信内容与劝降信内容截然相反,这是吴三桂不得不怀疑李自成劝降的真实意图,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吴三桂开始了一系列的精彩表演。

两面受敌的吴三桂,自身的兵力难以对抗李自成军与清军,向某一方称臣或许才是出路。因密信的缘故,吴三桂认为李自成招降有诈,但其家庭又被李自成所控制,无奈之下吴三桂便有了以下行动。

先表示向大顺投降,并献上山海关,但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还在前往京城途中,听闻李自成放任士兵在京城抢掠。吴三桂投降念头又动摇了几分,不出几天,吴三桂又重返山海关,似乎不愿被招降。

随后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刘宗敏抢夺陈圆圆,自己已向清兵借军欲起兵杀贼,但唯恐消息有误,便来信询问。就此事,吴伟业写出来“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名句,因为此诗,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为民间所津津乐道。

李自成从吴三桂父亲处得知此事,于是写信告诉吴三桂,对他的行为表示谅解,并重申了对吴三桂父亲和妻妾的保护。收到书信的吴三桂再次交出山海关,率军进京,为表忠心,还沿途宣传自己军队是文明之师。事情发展成这样,似乎只是一个误会,李自成派人告诉吴三桂,他的爱妾安然无事、“原封不动”,他的家庭都在“保护”之中,事情似乎就这样简单的解决。

当所有人都认为大局已定时,吴三桂再次反叛,连夜行军又一次夺回山海关,吴三桂还发出了一篇著名的檄文。檄文中,痛斥了父亲不做大明忠臣,欲与之决裂,就算亲人被处死也无法改变自己对大明的忠心。这番行动颇为矛盾,前几日还表示愿意臣服于大顺,下一刻却迅速翻脸。如此反复无常,他不担忧家人和爱妾陈圆圆的性命吗?

吴三桂这时与李自成彻底决裂,自己腹背受敌,联合清军共同对抗李自成或许才是生存之计,但他低估了清军的野心。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清军同时率军赶到山海关,但清军却隔岸观火,吴三桂多次请求清军支援,清军始终按兵不动。

清军对联合之事不满足,利用吴三桂身处危机,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于清军。吴三桂见形式不妙,便只好臣服于清军,联合击溃李自成后,清兵入关,进入北京,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

吴三桂所做一切究竟为何,只因爱妾陈圆圆吗?显然不是,他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权衡利弊。清军与大顺之间,爱妾家人安危与自身存亡之间,他的反复无常便是最好的印证。

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军,也并非自身所愿。密信一事,吴三桂已无法在相信李自成,再加上爱妾可能被他人抢夺与家人被控制一事,吴三桂对李自成一方更是不满,投降大顺或许走不通了。本只想联合清军对抗李自成,但形势无奈,只好投降于清军。

认为吴三桂为争夺一个女人就叛李降清,是片面的;否认陈圆圆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片面的。吴三桂在权衡利弊之下,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弑神?真的与陈圆圆有关吗?

明亡清兴的风云岁月里,一桩叫不少人狠踩痛骂的典故,正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历经自明亡以来,各类文人们前仆后继的加工,这桩典故大体是这样的: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尽。坐镇宁远的“平西伯”吴三桂,凭着手握数万精兵的强大实力,立刻成了关外清廷与关内农民军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可就在吴三桂下定决心,准备投奔农民军时,他身在京城的爱妾陈圆圆,却被农民军将领刘宗敏霸占。这下吴三桂暴跳如雷,跺脚就投了清军,然后毫无压力当带路党,帮着清军一路横扫南北,杀得江山易主,清朝开国,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骂名。

因此,自清代以来,好些后人说起这事,都连呼红颜祸水:可怜大明天下,大好河山,就为了个叫陈圆圆的女人,白白便宜了清朝。但问题是,这事真能怪陈圆圆?

换句话说,吴三桂真的是本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因为爱妾陈圆圆才降清的?虽说明末以来的野史戏曲里,为此加工出了一票爱恨情仇故事。但倘若要吴三桂自己说,他恐怕会悲愤一句:谁要投降李自成!

这事,当时招降吴三桂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帝的报告里,都给吴三桂“正名”了一下:“李自成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从”。李自成是招降过吴三桂,但吴三桂根本没答应!

如果说多尔衮的说法,还是有给吴三桂“遮羞”之嫌,那么为抗清血战到底的南明学者夏允彝,也在《幸存录》里,做了类似的记载:“闯寇所以诱其甚至,三桂终不从”。以这些当时的史料记载说,所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是个伪命题:当时的吴三桂,铁了心就要投降清军。有没有陈圆圆这个人,都影响不了这个决定。

前半辈子跟清军打了多少场仗,结了无数血仇的吴三桂,为什么会铁了心降清?就得看看当时形势。要是乍一看去,吴三桂与农民军并无仇怨,与清军却是仇深似海。该倒向哪边,做决定似乎不难。但只要先看看明末的历史背景,就知没这么简单。

明亡前夜的崇祯年间,由于明王朝积重难返,外加崇祯皇帝的各种瞎指挥,明朝的军队状况,早就变成了“老实人倒霉”。夺情赴国难的卢象升,先被崇祯帝坑死在巨鹿,英雄遗骨更被扣四十多天不上报。多次血战李自成的孙传庭,先因触怒崇祯下狱,最后悲情殉难于潼关,猜忌的崇祯帝,却连个谥号都不给。

相反收农民军贿赂放行的王朴,多次战场跑路的左良玉,却是轻松甩锅后高官厚禄。明朝带兵的将领们,一心一意忠勇护国的,基本是流血又流泪,其他的人,基本都有些自己的小算盘。

那吴三桂又是哪类呢?他早年镇守辽东时的战功,明末时就常被大书特书。但悲壮的松锦之战,却早验出了他的成色:当明军面临断粮困境,主帅洪承畴决定拼死一战时,却是吴三桂慷慨表完决心后,当夜就带着人马撒腿跑路。闹得十三万明军“各帅奔驰,马步自相蹂践”,分分钟全线崩溃。

比起以劣势兵力勇撼清军皇太极大账的忠勇良将曹变蛟,善打小算盘的吴三桂,显然不是一路人。而在这个历史关头,吴三桂也有很多算盘可打,他所在的辽东军阀,本就是利益盘根错节的集团。他的亲舅舅,明朝名将祖大寿,虽说是松锦之战后才正式降清,但祖大寿的老部下张存仁,大凌河之战时就叛变降清。

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在崇祯十五年就做到了清军汉军正黄旗副都统,等于人家身在明朝,却早在清军那边铺好了路。待到祖大寿降清后,果然也得到重用。然后又在清太宗皇太极授意下,早早朝着“实在亲戚”吴三桂招手。

以《清实录》记载,早在松锦之战结束后,清太宗皇太极就想尽办法,大力招降吴三桂。不止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出面劝,另外还有吴三桂的兄长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于是“七大姑八大姨”劝上阵,组团写信轮流劝。皇太极本人也亲笔写信,苦口婆心动员吴三桂叛变,“攻势”十分强大。

只看上面这一串“亲戚”名单就知道,吴三桂在清军这边的底子,也已经非常牢靠。而在收到这一连串劝降信后,吴三桂的态度一直沉默,直到沉默到崇祯十六年正月,也就是距离崇祯帝上吊还有半年时,他终于给清太宗皇太极写了回信。

以《清实录》的记载,吴三桂这封信的内容已不可考,但收到信的皇太极与祖大寿,都是非常高兴。兴高采烈的皇太极,还在回信里写下这几句话: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尔。只看这几句话就可知,降清这件事,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有所动心了。

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弑神?真的与陈圆圆有关吗? 第2张

本就在清军那边有根基,又是个善于打算盘的人,且早早就动了心。这样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北京沦陷时,已行进到河北玉田,面临清军与农民军两面夹击的吴三桂,为什么做出降清的决定。在那个历史时刻,他所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甚至扩大实力。

然后,就有了吴三桂投降清军,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的一幕,再然后,就是吴三桂毫无压力的做起开路先锋,马刀直指大江南北,以叛徒的身份,为清王朝打下江山。然后又在晚年再度扯旗造反,闹出三藩之乱后被镇压,结束了反复无常的可耻一生。

只看他明末时的降清决定,只能说,是当时晚明军队,上下离心离德的缩影。那样末世的明朝,出这样的人物不奇怪。这个锅,不该陈圆圆背。而且,也就是在吴三桂降清前后,同时代南明文臣们的表现,也是同样的不堪。

就在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的消息传到南明都城南京时,南明君臣的反应很愤怒?相反却兴高采烈,还给吴三桂这个“大清平西王”遥封了个蓟国公——人家要拿刀来砍你了,你还给人问好?因为此时的南明小朝廷,面对北方山河变色的危局,上下竟全然无感。

一群在崇祯帝健在时,常高呼要和清军决一死战的“精英”们,这时却各个高呼要和清军议和,满以为再不济,南明也能像南宋那样,守个东南半壁残山剩水。还真向北京派出议和使团,打算“划江而治”。使团官员陈洪范更是临阵叛变,跑去找多尔衮卖身投靠,把南明虚实和盘托出。

待到清军大举南下后,钱谦益等昔日“南明士林魁首”们,连滚带爬跑去投靠,场面十分可笑。大明的朝堂上下,从北京到南京,竟都是这样一群人,或虚伪无气节,或见识昏聩可笑。明朝军队风气的败坏,吴三桂们啪啪的小算盘,岂不就是越闹越欢,直到把大好河山,彻底闹亡。“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找一位女子顶锅,倘若真心反思明朝兴亡,这句话,还是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