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5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影视剧《大秦赋》播出后,在历史长河中贡献卓著而又转瞬即逝的秦朝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下面小编就围绕“荆轲刺秦”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展开思考,试图揭开荆轲失败之谜,一起来看看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大秦赋》中,“荆轲刺秦”的关键时刻是这样呈现的:荆轲在进献燕国督亢之图的时候,左手一把摁住秦始皇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向秦始皇,秦始皇在宝座上左闪右避,甚至滚下台阶,才得躲开荆轲。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后来,荆轲从台阶上飞跃下来行刺的时候,因为群臣都不可以携带兵器上殿,都帮不了秦皇,只有一位大臣用医药箱砸到了荆轲,秦皇经人提醒才得以拔出了宝剑并刺伤荆轲的大腿。最后,荆轲投掷匕首,也没有刺中秦始皇,并被赶过来的护卫杀死。

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两相对比,很明显,《史记》里面对“荆轲刺秦”的描述似乎更为精彩。《大秦赋》甚至连“秦王环柱走”这个十分方便呈现的情节都没有呈现出来,确实令人感觉有些遗憾,甚至是意犹未尽。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荆轲和秦皇已经是近身搏斗,而且荆轲还握有匕首,按道理说,刺中秦皇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要知道,荆轲当时所带的匕首来历特殊,是燕太子丹以白金之价购得的赵人徐夫人匕首,剧毒无比。

燕太子曾“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能够刺中秦皇,秦皇一死,当时的历史可能真要改写了。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第2张

可惜,秦皇在被动反击的情况下依然是几乎毫发无伤,竟然还杀掉了所谓的刺客荆轲,而荆轲在极为有利的情况下竟然丧失良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四木今天试图以史为据,揭开这个历史之谜,结果发现荆轲失败主要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燕太子丹事前怀疑荆轲,造成荆轲准备不足。

自古以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燕太子丹用了荆轲,却怀疑荆轲。

《史记》这样记载: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也就是说,荆轲当时是在等待有人一起前往的,但是因为那个人住得很远,一时没有到来,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并没有出发,这却引起了太子丹的怀疑,甚至让秦舞阳先行一步。那么,荆轲作何感想呢?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第3张

燕太子丹的怀疑引起了荆轲的不满,甚至发怒,斥责太子丹这是其次,关键是,荆轲失去了一位理想中的助手,而太子丹派去的秦舞阳反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秦舞阳到了之后竟然“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结果,在荆轲刺杀秦皇的时候,竟然没有起到任何辅助作用。

所以,明代钱谦益谈及此事就曾感慨万千:“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试想,如果荆轲和他所等待的助手一同前往,如果两个人都来到秦皇面前,同心协力,一个负责抓住,一个负责行刺,那么胜算也许未知。

第二、荆轲为人高傲,剑术和谋略可能都有问题。

荆轲本人好读书击剑,但是他的剑术到底怎么样呢?史载他经过赵国榆次的时候,曾经与战国末年第一剑客盖聂谈论剑术问题。

当时荆轲并没有什么名气,他遇到高人不仅没有虚心请教,反而因为与盖聂的意见不合就一走了之,这不仅反映了荆轲的高傲,也反映了荆轲的剑术可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明。

后来,荆轲漫游到了邯郸,有一次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两人发生争执,荆轲又是不辞而别。在鲁句践听到荆轲刺秦失败后,也曾发出感慨: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通过荆轲与上面二人的交往,我们可以看出,荆轲为人似乎过于骄傲,在剑术和谋略上似乎都有待提升。但是因为他的性格高傲,终止了自己的进步提升,也就从侧面降低了自己行刺成功的可能性。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第4张

第三、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太子丹和荆轲都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当时秦始皇已经灭掉了韩国,南伐楚,北攻赵,燕国弱小,根本无力抗秦,要想改变灭亡的命运,最佳办法就确实是刺杀秦王,让秦国陷于内忧外患的局势。这样一来,诸侯或可以实现合纵抗秦,或可延缓燕国灭亡的时间。

但是,燕太子的想法竟然是“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也就是说,太子丹在到底刺不刺杀秦王这个问题上还十分犹豫。甚至幻想着劫持秦皇,让他归还诸侯的土地,只有在秦皇不从的情况下才刺杀秦皇。

燕太子丹是这么想的,而荆轲也是这么做的。以至于,在荆轲刺秦失败后,荆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也就是说,他心里想的是先劫持秦皇,如果不成功再刺杀秦皇。

结果,荆轲竟没有成功地劫持秦皇,也没有成功地刺杀秦皇,这又能怪谁呢?试想,如果燕太子丹和荆轲一开始就坚定一个信念,坚决刺杀,而不是退一步去劫持秦皇,结局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