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为何能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回来?

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为何能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回来?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9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赵云和关羽都打过败仗,为何赵云能够全军而还,关羽却大军离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赵云和关羽作为刘备的五虎上将,都曾经打过败仗。赵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出斜谷被魏军打败,而关羽在荆州之战中被曹魏和东吴夹击打败。可是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能够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了回来,而关羽的部下则都离散逃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赵云之败和关羽之败。

赵云一生中打的比较大的败仗,就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打的败仗。在当时,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决定兵分两路,兵出祁山。其中诸葛亮率领主力出西城,而赵云则率领一支偏师出斜谷。赵云摆开要攻打郿县的架势,来吸引长安的魏军注意,来掩护诸葛亮的主力在陇西的攻势。

赵云在战役初期不负众望,较好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的任务。在赵云的掩护下,诸葛亮很快占据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使得曹魏朝廷大震,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曹魏君臣在经过商议后,决定派张郃率部前往救援陇西。

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为何能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回来?

赵云在完成掩护诸葛亮所部的任务后,继续执行牵制曹真所部的任务。张郃在街亭之战中打败了马谡,而赵云也由于众寡不敌,被曹真打败。不过赵云收兵固守,不至于大败。最终赵云将部下撤回蜀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关羽所打的最大的败仗当属荆州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的遭遇要远比不上赵云。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他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绩。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声名远播。但是由于关羽实力有限,再加上东吴败盟,关羽遭到了曹魏和东吴的夹击。

东吴的吕蒙率军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在得知消息后赶快率军撤回荆州,此时关羽还拥有三万多人的精锐之师。但是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在半路上关羽的军队军心涣散,造成大军离散。关羽只得率领数百残兵败将走保麦城。不久之后,关羽在突围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的伏兵擒获,随即被杀。一生威名赫赫的关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二、赵云为何能够全师而退。

赵云在回到蜀中后,诸葛亮为了总结战役的经验教训,曾经询问过他的部下邓芝。他问邓芝说,蜀军在街亭战败的时候,战况一片混乱,兵士和将领都互相不能找到。可是赵云在箕谷失利的时候,却能够井井有条地撤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邓芝回答说,赵云在蜀军撤退的时候,他亲自担任断后。因此连军事物资都带了回来,没有丢弃的现象,更不要说人员会遭到损失了。正是整支军队撤退井井有条,兵士和将领之间根本没有机会造成混乱丢失。

我们从邓芝的回答,就能够得知赵云在撤退前,做了周密的部署。他仔细安排了军队的撤退步骤,连军事物资都安排运走。在蜀军撤回后,赵云的军中还有剩余的绢帛,诸葛亮让赏赐给赵云的部下,遭到了赵云的拒绝。这些绢帛,不用说自然是赵云带回的战利品。

这些现象充分显露了赵云认真仔细的性格,同时也显露出赵云过人的胆略。在汉水之战中,赵云偃旗息鼓打败曹军,曾经被刘备夸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在这一次撤军中,赵云再次显露出自己的胆略。他不是像马谡那样弃军先逃,而是亲自断后,挑起全军的安全重担。正是由于赵云从容不迫的态度,才镇定了军心,得以安全撤回。

蜀军能够安全撤回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赵云保证了自己后方联络线的畅通。此次赵云兵出斜谷,是作为疑兵行动的。赵云没有必须要执行的军事目标,所以他始终活动在比较安全的地带。正是赵云始终维系着自己与后方的联系,才使得他撤退时没有被敌人切断后路的危险。

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为何能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回来? 第2张

赵云依托秦岭险要的地形,采取节节抗击的战术,让曹魏只能尾随在赵云的身后,得不到应有的战果。赵云是在敌人的控制区内作战,但是由于是疑兵的性质,并没有深入敌境。这在《孙子兵法》中有明确的阐述,那就是“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并且还说,“轻地则无止”。赵云在失利之后,马上采取撤军的行动,这完全符合兵法的要求。而且蜀军在战役结束后,也归心似箭,完全听从赵云的指挥。这一切都保证了赵云撤退行动的成功。

三、关羽为何会士卒离散。

相比于赵云,关羽的遭遇就要可悲得多了。他在襄樊之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可由于实力不足,也让自己陷入了窘境。他召唤上庸的刘封、孟达来援,但是遭到了拒绝。关羽只得抽调后方防备东吴的兵力北上,给了东吴以可乘之机。

在得知东吴要袭击荆州的消息后,关羽还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撤军。结果关羽的犹豫铸成了大错,使得荆州落入了东吴的手中。尤其是江陵的陷落,使得关羽手下将士的家眷都落入了东吴之手,为关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从各方面的分析来说,关羽的军队离散,有三大主要原因。

第一,是关羽所处的作战地域不利。在《孙子兵法》中,对关羽的军队之对于荆州也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是“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之所以称之为散地,就是因为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与敌人作战,一旦在危急时刻,他的士卒很容易逃散。

在《孙子兵法》中,对这种地域的作战方式,给出的答案是“散地则无战”。因此,关羽率领他的军队,在自己的家乡作战,本身就违背了兵法,极易造成逃散的局面。这使得关羽一旦陷入危机的状况,就凶多吉少。

第二,是关羽用兵错误,让自己陷入了绝境。在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时,依然对局势的危急性没有充分认识。关羽根本没有想到东吴这次出兵,不仅仅是要夺回荆州,还要杀掉他,彻底和蜀汉翻脸。有着昔日的湘水之争的先例,关羽还幻想能够和平解决这场争端。为此,关羽连番派出使者,去和东吴接洽。

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为何能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回来? 第3张

如果关羽充分认识到这场争端的严重性,要依靠自己的优势水军,依然能够安然撤往上庸,至少不会遭到灭亡的命运。可是关羽出于自己的自傲的性格,还幻想可以依靠武力威胁,夺回荆州。因为即便是东吴控制了公安、江陵,宜都等地还应该处于蜀汉的控制中。如果依托宜都,背靠蜀中,关羽还是有与东吴一战的能力。

可让关羽出乎意料的是,东吴的陆逊先人一步夺取了宜都。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走,使得陆逊轻易占领了宜都、夷陵等地,封闭了关羽的入川通道。这样,当关羽信心满满地南下到了半路,才发现自己自投罗网,陷入了四面被围的危机状况。

第三,吕蒙的攻心战术,瓦解了关羽所部的军心。本来关羽就在“散地”作战,一旦陷入危急状态就很可能离散。在关羽陷入四面被围的危机状态,军心已经不稳的情况下,吕蒙又采取了攻心战术,给了关羽最后一击。

吕蒙在夺取江陵后,对关羽部下的家眷给予了优厚的照顾。他派人寻访这些家庭,有疾病的,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在关羽派使者来责问吕蒙的时候,吕蒙厚待这些使者,让他们周游城中。那些关羽部下的家庭都纷纷和使者问候,还有人让使者捎带书信的。

这些使者在回到关羽军中后,那些部下都前来询问自己的家人情况。在知道家门无恙,而且受到东吴的照顾,日子过得比往日还要好,这些将士都失去了斗志,很多人都丢弃军队逃走了。就这样,关羽的大军陷入离散的状态,他再也无法掌握军心,只得走上了败亡的道路。

结语:

赵云和关羽都曾经打过败仗,赵云能够全军而还,关羽却遭到全军覆没,身首异处的结果。这是因为双方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应对的策略不同造成的。正是赵云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关羽则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措施,才造成了这样的差别。

赵云遵循兵法中对“轻地”的应对措施。在对敌作战失利之后,他迅速采取了撤退的行动,并且行动部署周密,自己亲自断后,稳定了军心,顺利完成了撤军任务。而关羽在“散地”作战,却因为自傲的性格直接违背兵法原则。这致使关羽陷入危机的境地,再加上吕蒙的攻心战术,使得大军离散,自己也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