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第二次北方战争历史 第二次北方战争原因

第二次北方战争历史 第二次北方战争原因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0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第二次北方战争又称之为北方战争,发生时间是在1655年-1660年,原因是因为瑞典入侵波兰引发的多国混战。

简介

第二次北方战争(1700年2月22日-1721年9月10日),又称为大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战争背景

在1560至1658年间,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在德意志也得到了大片领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莱梅公国和费尔登,同时瑞典还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

这些胜利可能要归因于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比大多数欧陆军队专业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专业军事训练使得其可以维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枪队。但是由于战争费用不能由占领区提供,瑞典最终证明不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维持其军队。

大动乱期间外国对俄罗斯的干涉使瑞典在《斯托尔博沃条约》(1617)大有斩获,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

俄罗斯的命运在17世纪后半叶得到了逆转,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后,他一直寻求夺回之前的损失并重建在波罗的海的地位。

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罗斯,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1700年发动了俄国北部战役。

第二次北方战争历史  第二次北方战争原因

  第二次北方战争

军事力量

瑞典

14岁的卡尔十二世于1697年继承了瑞典王位,从先王手中,他成为了瑞典帝国的专制君主。查理十二世试图使帝国远离战争,专注于诸如裁减军队和国家改革,加强了君主的地位和帝国的军事力量。查理十二自视为中世纪的骑士,以其强烈的公正感和对巴洛克式生活,包括饮酒,奢侈品和使用法语的厌恶闻名。他致力于废黜他认为由于背弃信义而不值得成为国王的对手,多次拒绝议和的机会。

这种态度有人尊敬,也有人认为疯狂,而且直到这时,1718年杀死他的那颗子弹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仍不清楚。战争期间,除查理十二世外,最重要的瑞典指挥官就是他的密友卡尔·古斯塔夫·雷恩斯克雷德,还有马格努斯·斯坦博克和亚当·路德维希·列文霍普。

查理十二世的表兄,荷尔斯坦因-戈托普公爵弗雷德里克四世于1698年迎娶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一的女儿海德薇格·索菲亚,他的儿子,自1702年成为继承人的查理·弗里德里克在查理十二死后对瑞典王位提出要求,但是被迫屈服于乌尔里克·埃莱奥诺拉的要求,他娶了彼得大帝的女儿——安娜·彼得罗芙娜。

伊万·马泽帕原是站在彼得大帝一方的哥萨克首领,但是于1708年投靠查理十二世,他于1710年死于奥斯曼帝国。

反瑞联盟

彼得一世于1696年继承费奥多尔三世成为沙皇,在对西欧的考察归来后,继续推进先王已经开展的改革,将俄罗斯转变为一个拥有之前三倍领土的近代化帝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的通道。俄罗斯方面最重要的指挥官,除彼得外还有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缅希科夫和鲍里斯·施兰梅特夫。

查理十二世的一个表兄,萨克森选帝侯强人奥古斯特在1696年扬·索别斯基去世后得到了波兰王冠,他的生活是巴洛克式的,将首都德累斯顿建设为世界闻名的巴洛克城市,而且他有上百个孩子。但是他将波兰立陶宛王国改组为绝对君主国的努力失败了。他1698年9月在计划进攻瑞典时与彼得大帝在帕拉瓦的会面,以浮华堕落闻名,他的绰号来自于他体魄强健。

查理十二世的另一个表兄,丹麦-挪威王国国王弗里德里克四世于1699年继承克里斯蒂安五世,继续推行其反瑞政策。在1700年的挫折后,他专注于将国家改组为绝对君主国,正如瑞典的查理十一已经完成的那样。他没能实现收复在17世纪割让给瑞典的丹麦东部省份,也没能在1715-1720年间保住瑞属波美拉尼亚北部和丹麦,但是他结束了瑞典对丹麦南方的威胁和瑞典海峡通行税的豁免权。

弗里德里克·威廉一世作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国王参加了战争——他于1701年取得了王位。他致力于勃兰登堡的一贯目标:夺取奥德河口以为勃兰登堡核心区域获得波罗的海入海口。布伦瑞克-吕内堡选帝侯,1714年后的英国国王,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也抓住这个机会使他内陆的德意志领地与北海相连。

军队规模

1700年,查理十二世以常年训练为基础维持着一支77000人的常备军,但是1707年之前,尽管有损失,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至少12万。

俄罗斯有能力动员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无法同时将其投入行动。俄罗斯的动员体系效率也很低下,而且这个急剧扩张的国家必须四处设防——卫戍部队需要维持,而战争也开支巨大,覆盖俄国全境的总动员是不现实的,彼得一世尽力将军队的士气提升到瑞典军队的水平。

丹麦在入侵荷尔斯坦因-戈托普时动用了2万人,在其他战区还有其他部队,波兰和萨克森共动员了至少10万人。

战争过程

卡尔十世的战略目标与前期胜利

克里斯蒂娜女王(Christina,Queen of Sweden)退位当天下午,她的表哥兼继承人卡尔·古斯塔夫便加冕为瑞典国王,称卡尔十世(Charles X Gustav of Sweden)。年轻的国王渴望通过战争的方式建功立业,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目标。首先是瑞典的老对头丹麦王国,后者经历三十年战争已经被削弱,富饶的斯科纳地区似乎唾手可得。另一个就是南部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经过慎重考虑,古斯塔夫十世选择了后者作为战争目标,这是一个比较理性且符合瑞典利益的决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将波罗的海南岸地区牢牢控制,并且维护瑞典在波美拉尼亚和利沃尼亚的利益是瑞典统治者一以贯之的国策,这里是王国的最重要的贸易收入来源;

波兰立陶宛联邦瓦萨王朝的统治者仍然没有彻底放弃对瑞典王位的宣称;

叛逃的波兰大贵族杰罗姆·拉奇耶夫斯基力劝卡尔十世入侵联邦,而且他对波兰军队的组织战术了如指掌,可以有效帮助瑞典军队打败波兰人;

此时联邦境内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已经爆发7年,大量联邦军队被牵制在乌克兰而且损失惨重。特别是1652年巴托姆大屠杀,联邦损失了许多最精锐的基层军官和士兵;

沙皇俄国在1654年撕毁条约联合哥萨克发动入侵,又对联邦造成了沉重打击;预计开战初期可以迅速占领波美拉尼亚的大片富饶土地,战斗损失可以通过掠夺财富的方式以战养战。

1655年3月,卡尔十世说服议会决定对波兰动武,7月,瑞典王国对联邦宣战。最初的战争计划共有两支军队入侵联邦,一支14,000人的由瑞典元帅阿尔维德·维滕伯格(Arvid Wittenberg)指挥。另一支15,000人的军队由卡尔十世亲自统帅,外加9,000人的援军,共约40,000瑞军作为初期部队投入进攻联邦的军事行动中。

自由的叛国

发生在1655年7月24日的乌伊希切之战(Battle of Ujście)给波兰人带来的伤痛和耻辱非常深刻,直到今天仍被视为最可耻的叛国象征。维滕伯格渡海后向南方前进,挡在他面前的是大波兰省当地施拉赫塔与大贵族集结的征召民团,由克里斯托弗·奥博尔林斯基和安杰伊·卡罗尔·古德兹林斯基指挥,他们有约14,400以步兵为主的部队。

波兰贵族原本的任务是据诺泰奇河天险防御,坚持到国王率领援军赶来,但他们仅抵抗了五个小时,在部分瑞典骑兵从别的桥梁渡河对他们形成包围态势后,两位波兰贵族放弃抵抗,选择与维滕伯格谈判。谈判过程非常顺利,奥博尔林斯基和古德兹林斯基很痛快地投降并宣誓效忠瑞典国王,把联邦最富庶的大波兰省份的控制权完全交给对方,包括土地上的所有教堂、王室财产、包括重镇波兹南、卡利斯、考斯希安之内的所有城镇和城堡,而他们的条件仅仅是瑞典国王保证他们在大波兰省的贵族地位和所谓的“黄金自由”。

签署投降协议当天晚上,两位波兰贵族就在瑞典人的营地里参加宴会。他们无所顾忌地大快朵颐,仿佛白天什么事都没发生,仿佛身边把酒言欢的人是朋友而不是屠杀他们同胞、掠夺他们祖国财富和土地的侵略者,就在这把酒言欢的融洽气氛中,波兰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灾难,最致命的战争和最无可挽回的损失在撰史者的叹息中徐徐拉开了帷幕。(与波兰贵族的谈判过程中,之前已经叛国的大贵族杰罗姆·拉奇耶夫斯基起到了重要作用,杰罗姆对国内许多事物都非常了解,他的背叛让联邦的处境雪上加霜。)

客观地说,贵族民团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如瑞典军队的,但如果他们能多拖延一段时间,更顽强的抵抗至少能让瑞典人绕道过河,都可以给后方波兰军队的集结整取时间。乌伊希切投降事件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败,这意味着精锐的瑞典军队没有经受任何抵抗就轻松进入波兰最富有的行省,维斯瓦河以西再无险可守,华沙门户洞开。7月31日,投降的消息传到华沙,同时,明斯克战事也趋向恶化,一连串地打击几乎让杨二世·卡齐米日国王濒临崩溃,他甚至向神罗皇帝求援,甘愿放弃波兰王冠。

乌伊希切投降事件对联邦共和国的伤害甚至高于巴托姆大屠杀,后者仅是肉体消亡,而前者意味着灵魂的堕落,而就是这种大贵族集体的堕落最终埋葬了联邦国家。

现代波兰瑟姆议员和学者彼得·纳姆斯基写道:“在1655年之前,所有叛国人员都要受到严厉惩罚,但在与瑞典人会面并发生集体叛国行为后,其参与者没有受到任何谴责。此外,他们后来被允许返回波兰继续以前的生活......在乌伊希切之后,贵族集体背叛国家成为某种时髦的体面行为,瑞典入侵本身不仅破坏了波兰的国家地位,也种下了背叛的种子。”

国破山河在

8月14日,卡尔十世的军队得到加强,约24,000人浩浩荡荡地向华沙前进,此时,杨二世向他致信,表示愿意放弃整个立陶宛换取和平,但被拒绝了。事实证明,假如卡尔十世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他会很乐意接受这个条件的。杨二世没办法,在东方前线抵抗俄国-哥萨克入侵的军队无法撤回,他只能设法咬牙又组建了一支小部队,希望能延缓瑞典人的进攻锋芒。9月2日,索博塔战役爆发,杨二世亲率军队与瑞典人交战,但人数差距太大,他只得下令撤退,幸运的是,这支部队的大部分人员都成功撤走,瑞典人只俘获了几辆辎重车。随后维滕伯格率领8,000军队追击杨二世,后者不得不向克拉科夫撤退,卡尔十世率领3,000部队围攻华沙。

现在,这座东欧最繁华的城市,联邦共和国的首都,用于防御卡尔十世的守军只剩下200人。9月8日,面对绝望的形势,华沙守军向对方投降,卡尔十世进入华沙城。华沙城有高耸的城墙,丰富的粮食补给、弹药和用于防御的数百门大炮,这些全都被瑞典军队夺取。

头几个月,卡尔十世设法维持了瑞典驻军在华沙的军纪,但随着后面战局不利,拖欠军饷现象发生,便再没有人能阻止瑞典人对华沙的暴行了。抢劫、强奸和肆意屠杀充斥着这座美丽城市的大街小巷,所有商店和大部分居民的住宅被洗劫一空。乌雅兹多夫斯基图书馆的大部分馆藏图书,包括从皮亚斯特时代流传下的珍贵手抄本,还有王室档案馆的文件被瑞典人尽数抢走,许多无价的孤本和书籍遭到彻底毁坏,这是最惨重的损失。

华沙皇家城堡是重点破坏对象,数千件历代波兰先王珍藏的名贵艺术品,绘画、雕塑、宝石、瓷器、丝绸、挂毯、乐器、家具和其他珍品被抢掠一空。瑞典士兵争货相攻,纵火焚烧,许多东西在掠夺中就已损毁,抢得走的抢,抢不走的直接砸碎或焚毁。建筑上的装饰品也被撬下夺走,甚至宫殿墙壁上的贴纸装潢也被剥下,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喷泉、壁炉、廊柱、楼梯、地板、水晶吊顶,银质餐具,甚至带花纹的玻璃、窗框和门框也被粗暴地拆除,许多黄金时代留下的巴洛克式建筑毁于一旦,除了砖石和其他太沉重的东西,瑞典人夺走了一切。

原本农贸发达的华沙郊区村庄被毁灭,所有粮食都被瑞典人夺走,侥幸逃过屠杀的居民又大批死于饥荒和瘟疫,曾经繁荣昌盛的维斯瓦河粮运贸易不复存在。战争结束后,满目疮痍的华沙城居民人口减少了90%,街道上废墟中到处都是死人,许多名门望族就此绝迹。华沙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繁盛,这颗东欧最璀璨的明珠就此永远黯淡了下去。华沙城的悲剧只是一个缩影,所有被瑞典人和俄国人占领的城镇都受到了同样的待遇,只是由于瑞典人占领的是波兰最富庶的地区,所以这里的损失也最为惨重。

9月12日,得到援军加强的波军终于在扎尔诺夫镇附近停下,并准备与追击的瑞军展开战斗。原本杨二世打算直接撤到克拉科夫,但随行的贵族要求迅速于瑞典人战斗,国王只得同意。9月16日,杨二世率领11,000人与几乎率领相同人数的卡尔十世交战,扎尔诺夫战役打响。瑞典步兵的长枪方阵挡住了波兰骑兵的进攻,同时,瑞典人的40门火炮成功压制了波兰步兵的反攻,与之相对的,波兰人只有6门炮。

眼看局势危急,杨二世下令撤退,同时瑞典骑兵已经追上。但幸运的是天降暴雨让瑞典人停止追击,波军虽战败但损失不多,伤亡约1,000人,瑞典人的损失微乎其微,但随后瑞典人开始了他们的暴行。小波兰省居民享受了几百年和平时光,但一切都毁于瑞典人的暴行,上一次是13世纪的蒙古入侵。Opoczno、Inowłódz、Drzewica和Odrzywół镇遭到残酷的掠夺、破坏、屠杀和焚烧,居民十室九空,城镇几乎被夷为平地。以扎尔诺夫镇为例,这里战前有1000人口,战后只剩120人。

之后,维森伯格继续率军追击杨二世的部队,后者依托纳雷夫河与维斯瓦河河口防御。维森伯格的60门火炮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波军被压制的动弹不得,瑞军工兵得以迅速在河上修建桥梁。战斗持续了10天,双方以远距离交火为主,之后瑞军渡河追击,杨二世下令撤退。波军骑兵居多,因此只损失了300人,大部分成功撤走了。9月30日,维森伯格占领了普乌斯托克城。与此同时,克拉科夫保卫战打响。

克拉科夫保卫战(1655.9.25-10.13)

早在八月初,克拉科夫就开始自发组织防御了,当地贵族捐款加固城墙,募兵,波兰女王还变卖了许多珠宝首饰用于城防。9月19日,在扎尔诺夫吃了败仗的杨二世率领几千人进驻克拉科夫。起初,国王计划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波兰最古老的首都,但在其他指挥官的劝说下,国王在9月24日离开,携带着瓦维尔大教堂的金库前往西里西亚争取神罗的援助,并将5,000城市守军的指挥权交给斯特凡·恰尔捏茨基。

波兰守军由正规军和武装平民组成,恰尔捏茨基施行焦土政策,提前把郊区的几个村庄烧毁,并拿走了所有物资,然后在城外修建防御阵地。9月25日,卡尔十世率领14,000军队将城市包围并发动进攻,瑞典步兵一度攻进了格罗兹卡门,又被波兰步兵打退。

之后,瑞典人放弃进攻,漫长的炮击和围困开始了。卡尔十世把指挥权和一半士兵留给维森伯格,自己率军继续追击波军。10月3日,沃伊尼兹之战打响,卡尔十世以4,000军队打败了7,000波军,这场战役的失败让克拉科夫再无获救的可能,同时又有许多绝望的波兰贵族加入到瑞典一方,其中甚至包括杨·索别斯基。

外围的城墙已经被瑞典人的炮火炸成了废墟,但克拉科夫守军拒绝向瑞典人投降,仍然顽强抵抗。10月6日,卡尔十世亲自骑马在城墙旁边巡视,然后被不远处的一个波兰火枪手击毙了坐骑,他本人幸免于难,但恰尔捏茨基非常清楚,这座城已经没有获救的希望了。为了拯救仅存的军队和市民还有城市财产,他决定与卡尔十世谈判。

10月17日,双方签订投降条约,包括保证城中的宗教自由,居民和神职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所有人的财产,克拉科夫学院和其他地点的安全,保证所有波兰士兵放下武器撤退。19日,恰尔捏茨基率领仅存的1,800士兵出城,卡尔十世向这位对手表达了尊敬。不过随着瑞军进入城市,关于禁止掠夺的条约就被触犯,卡尔十世无法约束手下特别是雇佣兵的军纪,教堂和许多地点遭到掠夺,瑞典人抢走了价值500万兹罗提的资产,不幸中的万幸是城市本身和居民没有受到太多伤害。

10月4日,一支由克里斯托弗·泽戈斯基指挥的游击队配合当地驻军消灭了柯希阡城的300名瑞典驻军,但随后更多瑞典军队展开了报复,他们攻下了这座小城,屠杀了大部分居民,掠夺了全部资源然后付之一炬,柯希阡镇的命运是许多被战火蹂躏的波兰城镇的缩影。

雅斯纳·古拉修道院保卫战(1655.11.18-12.27)

在战斗发生的两个月前,这座修道院的神职人员就已在做抵抗的准备了,所有人都出资购买了60支火枪,近30门火炮,还有足够的弹药。同时招募了160名雇佣兵,80名志愿者,还有修道院自身70位可以参加战斗的僧侣。院长奥古斯丁·科尔德茨基(Augustyn Kordecki)提前将所有贵重物品运往附近的坚固城堡,然后回到修道院继续主持防御工作。

11月8日,修道院拒绝了瑞典使者的劝降行动。11月18日,瑞典指挥官布吕柴尔德·穆勒率领3,200人再次劝降,被拒后当天即展开围攻。当瑞典兵马准备展开兵力时,修道院四方,四面圣墙事先挖好的炮口骤然喷涂烈焰,泼散出硝烟弹火。那气势,俨如汪洋之上有小舟在航行,而风雨骤至,于是船、海相联,迷蒙一片。那火炮轰吼,震裂空间,圣墙都打起了哆嗦。暴烈的炮弹曳着云状般的硝烟,在空中划出不祥的弧线,落到瑞典兵马的掩体,它们击破草棚,穿入屋顶,撞碎墙壁,在落地处爆开,立时升腾起烟柱铁雨。

瑞军的轻型火炮难以击破修道院的外墙,反而在还击中损失了许多人手。到12月10日,瑞典援军抵达,还携带几门大口径重炮。双方再次展开猛烈地炮战,修道院内部可谓惨状纷呈,持续不绝的雷霆怒吼,硝雾漫漫。圣墙承受炮击的闷钝声,窗户裂破声,开花炮弹的狰狞声,弹片凌空的呼啸声,木材击碎声,各种声响混沌一片,一切都在毁灭!蓦然间,从一座早年烧毁近期才修复的塔楼上听得圣歌在鸣奏,喧闹间依然能字字清晰听闻:“贞女,圣母!荣哉,圣母玛丽!”又一批炮弹爆炸,折断的房梁在吱呀发响,宁谧的圣歌继续流漾。“愿天主圣子,恩赐胜利,为我们赢得面包丰足,赢得福祉!”

12月24日,瑞典人在北边挖掘地道,但守军主动出击,将瑞典人的工兵尽数杀死。月底,穆勒想挽回一点面子,要求对方提供六万塔勒的赎金,但又被拒绝。12月27日,瑞典人正式放弃围攻。

战斗结束后,修道院只有几十人伤亡,瑞典方则有几百人伤亡。从军事角度看,这点损失对瑞典人的影响微乎其微,但雅斯纳·古拉修道院保卫战的成功对波兰人起到了重大鼓舞作用,这场战斗在后来彻底激发了全体波兰民族反抗瑞典入侵的决心,让人们知晓国破山河在,即便祖国被四面围攻,但敌人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也正是在1655年末,各地反抗瑞典人的起义和游击队逐渐增多,波兰爆发全国性的反侵略起义,联邦转入战略反攻。

利沃夫誓言

1655年10月30日,国王杨二世·卡齐米日在奥伯莱的方济修道院中发表奥伯莱宣言(Uniwersal opolski),号召所有不愿被奴役的波兰人发动武装起义打击瑞典侵略者。全波兰范围内的大起义运动开始了,人民自发组成游击队截击瑞典军队的运输补给,频繁地发动小股袭击,瑞典军队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12月29日,王冠盖特曼波托茨基和场地盖特曼兰茨科龙茨基一起,在扎莫希奇东部的蒂绍夫采小镇宣布成立蒂绍夫采贵族联盟(Tyszowce Confederation),旨在团结所有不愿意屈服瑞典人统治的联邦贵族共同抗争,同时对流亡在外的君主表示忠诚。很快,杨二世便决定离开西里西亚一处避难的城堡,隐蔽地带领小股部队南下喀尔巴阡山脉,经过几个月艰苦地跋山涉水,终于在1666年3月抵达联邦控制的东南重镇利沃夫。他进入利沃夫圣母升天大教堂,并在罗马教皇大使皮耶特罗·维多尼的帮助下举行神圣弥撒。他庄严地宣布圣母玛利亚为宗教意义上的波兰女王,波兰的所有子民都会受到祂的庇护,同时他也庄严宣誓,要保护王国的农民免受任何强加的不公正待遇(实际上是削减大贵族权力的减税)。

斯特凡·恰尔捏茨基领导的战略反攻

1655年底,共和国转入战略反攻,马林堡顽强地挺过了几次进攻,格但斯克一直忠于波兰王室,直到战争结束瑞典人也没能攻下这座城市。同时,联邦全境爆发了反对俄国人和瑞典人的起义,大波兰省游击队的数量明显增加,对瑞典军队的袭扰也越来越凶狠,而最令卡尔十世头疼的莫过于斯特凡·恰尔捏茨基。恰尔捏茨基号召普通波兰人加入他的军队与侵略者作战,并收编了许多游击队,实力进一步增强。1656年2月18日,恰尔捏茨基率领不到2,700骑兵与卡尔十世统帅的9,000瑞军在卢布林省的西北部爆发了戈尔博战役(battle of Golab),双方激战一天,以恰尔捏茨基的撤退告终,但有趣之处在双方的损失,战败方的波兰大约失去了137名士兵,胜利方的瑞典人损失不到150人。即便没有取得重大歼敌战果,卡尔十世也确信自己击垮了这支波军,然而事实是恰尔捏茨基很快将队伍重组,继续对瑞典人进行袭扰,特别是杨二世国王回归后,有更多人的踊跃参军。

1656年3月初,筋疲力竭的瑞军从扎莫希奇堡撤退。3月15日的雅罗斯瓦夫之战中,恰尔捏茨基率军歼灭了1000瑞军,成功挫败了卡尔十世向东南方进军的企图。雅罗斯瓦夫的失败和游击队的持续骚扰让瑞军叫苦不迭,他们又遭遇连日暴雨,军中出现大量减员,许多伤员因得不到救治而死。3月24日,被一万多联邦军队包围在桑河与维斯图拉河交叉口的卡尔十世趁夜里率军突围,300名瑞典士兵划船过河,迅速歼灭岸上的波兰警卫队,然后接引更多瑞军渡河,守卫河岸的立陶宛军不战而逃,卡尔十世成功撤退。

3月28日,恰尔捏茨基计划与波乌比斯基一起夜袭瑞典军营,结果当他杀到时,后者却迷了路。卡尔十世亲自操作大炮作战激励士气,瑞典军队的高超素质得到体现,在短时间的混乱后马上组织有序防御,恰尔捏茨基败退。4月5日,卡尔十世终于撤至华沙,但之前驻守华沙的2,500瑞典军队在4月7日的瓦尔卡之战中被彻底歼灭。原因是早在3月中旬卡尔十世便下令让驻防华沙的巴登的弗雷德里克六世侯爵率军援救自己,脱离险境后就让他们撤回华沙。结果这支部队被恰尔捏茨基半路追上全部歼灭,波兰翼骑兵顶着对手的猛烈火力反复冲击三次才将瑞典步兵击溃。后者逃到树林又因为波兰农民点燃树木给逼了出来,然后几乎遭到屠杀,瓦尔卡之战的意义是联邦在洪水时代首次在野外大量歼灭瑞典军队。

5月7日的克韦茨科战役(Battle of Kłecko)以卡尔十世的胜利告终,他率领7,000以步兵和炮兵为主的部队成功挡住了12,000以骑兵为主的恰尔捏茨基军队的进攻。五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中,波军组织了多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均被依托战壕瑞典步兵的强大火力击退。瑞方一共损失了428人,波军有600人阵亡在战斗中,还有1000多人死于追击,恰尔捏茨基在战后承认,只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步兵和火炮才有可能正面击败卡尔十世,以骑兵为主的传统波兰战术已经不适用了。不过战后没多久,波兰军队就收复了Leszno,Kościan,Bolesławiec和Sieradz四座城市。

6月1日,卡尔十世率军在普鲁士地区的克齐尼亚战役中击败了恰尔捏茨基,但3天之后恰尔捏茨基又发动一次成功的突袭,以56人的代价歼灭一支300人的瑞典生力军。尽管卡尔十世在大波兰和普鲁士对波军实施了多次打击,但杨二世·卡齐米日国王早在4月24日就率70,000大军展开了对华沙的围攻,2,500瑞军在维滕贝格的指挥下防守,史称第一次华沙战役。两个月的时间里波军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进攻,瑞军也在炮火的帮助下顽强抵抗,双方的猛烈炮击持续蹂躏着破败不堪的华沙城。7月1日,维滕贝格在绝望中宣布投降并被关押,几乎沦为废墟的华沙宣告光复。根据投降条约,瑞典人必须归还所有赃物,但这基本不可能,因为大部分物品已经运到了瑞典本土,国王只追回了价值约200万兹罗提的赃物。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没有收到贵族事先承诺拖欠已久的军饷,这造成了相当的士气问题,当时还发生了许多针对分配战利品贵族的指控(许多贵族将军饷中饱私囊)。

勃兰登堡-普鲁士与马林堡条约

霍亨索伦家族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冯·勃兰登堡,号称“伟大的选帝侯”(Friedrich Wilhelm von Brandenburg,the Great Elector),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承袭父亲的爵位,1641年被瓦迪斯瓦夫四世授予普鲁士大公头衔。弗里德里希与王室普鲁士的贵族在1655年11月12日签订林斯克条约,后者同意勃兰登堡军队协助防御普鲁士。很快,王室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就被瑞典军队和勃兰登堡军占领,只有马林堡和格但斯克还在抵抗。

1656年初,弗里德里希必须选边站,他不想让勃兰登堡本土也卷入这场战争,考虑到波兰全境几乎沦陷,国王流亡在外。在卡尔十世的逼迫下,双方签署柯尼斯堡条约。普鲁士公国成为卡尔十世的附庸,作为回报,弗里德里希得到了埃尔姆兰德,勃兰登堡宣布中立,局势很快发生变化,杨二世回国立下利沃夫誓言,波兰全国爆发起义运动,恰尔捏茨基积极率军反攻,卡尔十世陷入被动。卡尔十世迫切需要弗里德里希的勃兰登堡军队助战,为此他愿意做出让步。1656年6月29日,双方签订马林堡条约(此时马林堡也被攻占),条约规定在柯尼斯堡条约的基础上,弗里德里希派出4,000勃兰登堡军队协助卡尔十世作战,以换取前者在大波兰地区四个行省的世袭领主地位。

第二次华沙战役(1656.7.28-30)

7月13日,卡尔十世命令已经变节的博古斯拉夫·拉兹维尔攻下了蒂科钦城堡,打通了瑞典主力前往华沙的道路,卡尔十世率领能集结的所有部队,再加弗里德里希的勃兰登堡援军向华沙前进。杨二世·卡齐米日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是否与对手决战。恰尔捏茨基坚决反对决战,主张继续游击袭扰,会议最终决定集结主力与敌决战。

瑞典-勃兰登堡联军有约7,500瑞典轻重骑兵和龙骑兵、约3000瑞典步兵,再加上弗里德里希的勃兰登堡援军,约5000日耳曼骑兵和龙骑兵还有3,500日耳曼步兵,共计约19,000人,还有47门火炮。波兰一方的主力由20,000骑兵部队组成,包括骠骑、链甲骑兵、龙骑和950名翼骑兵,约4,000正规步兵,10,000民兵,2,000鞑靼骑兵,18门火炮,约36,000人。

弗里德里希和卡尔十世两位杰出的军事家一致同意把战场摆在维斯瓦河西岸河谷,一片树林、沼泽地、丘陵和小河密布的狭窄地区。复杂的地形极大限制了波军的机动与骑兵优势,同时方便瑞典步兵构筑阵地发挥火力优势。1656年7月28日,第二次华沙战役打响。

卡尔十世下令进攻波军的防御阵地,波兰步兵依仗战壕防御,用火枪和大炮轰击瑞典军队。杨二世也下令立陶宛军从侧翼进攻,但被瑞军击退。双方激战一整天,狭窄地形和充满泥沙的道路让波兰骑兵无计可施,但也迟滞了瑞典步兵的进攻。傍晚战斗结束,瑞典人的损失超过了波兰人,弗里德里希劝阻卡尔十世撤退被拒绝,他坚信自己会取得胜利。

7月29日,卡尔十世下令少量部队在正面佯攻,他亲率主力从南部的森林中穿行,达成在东侧把波兰主力推向维斯瓦河的战术意图。这是冒险行动,一旦迂回部队被发现,他们在泥泞的森林中无法有效防御,极有可能遭受重创。而即便绕到波军东部,一旦攻击失败也难以撤走,但卡尔十世不在乎,他坚信自己和身经百战的瑞典军队必定成功。

波军与佯攻部队交火,没有注意到瑞军在森林中移动,下午4点,大量瑞军终于抵达波军阵地东侧。波军很快发现了他们,骑兵开始集结,卡尔十世下令步兵组成三道坚固的防线准备防御。杨二世也看到了机会,计划将对手推到后面的泥沼地。4点50分,亚历山大·希拉里·波武宾斯基上校率领900名翼骑兵作为前锋对瑞典防线右翼发起冲锋,瑞军第一道防线的步兵遭受重创。翼骑兵马上冲击第二道防线,卡尔十世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被一位波兰骑兵从坐骑上击落,国王卫队拼死保护才让受伤的卡尔十世幸免于难。周围的步兵从侧翼射击波兰骑兵,后者也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天黑后战斗结束,波兰骑兵给步兵争取了足够时间用于加固阵地,卡尔十世的计划落空。

7月30日,杨二世国王考虑到己方士兵因为欠饷而普遍士气低落,以及瑞典军队强大的火力优势,认为自己虽然不会被击败,但也无法战胜对手,所以他决定撤退。卡尔十世下令追击,但波军是撤退而不是溃败,负责掩护撤退的步兵依托阵地在顽强抵抗。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波兰骑兵身上,数万骑兵在瑞典军队前往来奔驰有序撤退,扬起了漫天沙尘。这个场面反而加深了卡尔十世的疑惑,他担心波兰骑兵随时会发起反击,因此没有让骑兵进攻。等卡尔十世回过神来下令出击的时候,波兰骑兵已经瑞典大军的眼皮底下完成了撤退。

几万大军撤退还是引发了恐慌,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到桥上,桥的某段发生断裂,许多人掉进河里,还有些人游到了岸边。卡尔十世谨慎的缓慢行军,唯恐波军发起反击。到中午,波军撤退完毕,随后瑞典-勃兰登堡联军占领了波军阵地,缴获了十几门火炮。战斗清点伤亡,瑞军约损失1,000~1,200人,波军在战斗中损失2,000人,又在撤退中损失1,000多人。

大洪水时代最大规模的陆上会战虽然以波兰的失败告终,但杨二世·卡齐米日没有让己方主力受到太大打击,基本全身而退,卡尔十世歼灭波兰主力的计划也没有达成。随后波兰国王又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是否应该保卫首都。最终会议决定放弃华沙,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因为当时的华沙几乎成为废墟,城墙毁坏,没有补给和物资,已经失去了防御价值,倒不如让对手再分出宝贵的军队驻守这座空城。

疲惫的卡尔十世再次占领了华沙和拉多姆,杨二世将军队分成三拨撤退,最终在卢布林重新集结向北进攻。恰尔捏茨基继续游击作战,8月25日在罗兹截击一支1,500人的瑞典军队,只有30人活着逃脱,剩下1,470人全部被歼灭。28日,一座1,000余人的瑞典和勃兰登堡营地被不到400个波军夜袭,许多高级指挥官在内的700人被杀,波军损失轻微。卢布热惨败后,弗里德里希被迫下令向北撤退,大波兰地区基本被收复。10月,瑞典军队从华沙撤退。10月8日,波兰人在普洛斯特基战役再次取得胜利,4,000勃兰登堡军队被击溃。

随着波兰与俄国暂时停战,到1656年底,卡尔十世几乎丢掉了所有波兰和立陶宛占领区。

1657年,特兰西瓦尼亚大公约翰二世·拉科奇(George II Rákóczi)与瑞典-哥萨克结为同盟,发兵25,000从西南方向入侵波兰。他们的进军目标为华沙,一路烧杀抢掠,许多城镇和村庄被毁灭。1657年6月,特兰西瓦尼亚-瑞典-哥萨克联军再次攻下华沙。六月底,华沙的瑞典守军前往丹麦作战,拉科奇自知无力抵挡波兰的反击,率军准备回国。7月,盖特曼耶日·鲁博米尔斯基与神罗援军围攻克拉科夫,1个月后收复古都。同月,恰尔捏茨基集结10,000军队在利沃夫以北马格洛夫将其截住,拉科奇的军队几乎没有抵抗之力,很快被击溃,第二天又被波军赶到沼泽地损失惨重,2000辆满载战利品的大车也丢掉了。

7月20日,拉科奇带着残兵败将再次被恰尔捏茨基追上,他绝望地乞求和平,恰尔捏茨基无奈同意,拉科奇向波军支付了300万兹罗提赔款。但仅三天之后鞑靼人又追上将仅存的10,000特兰西瓦尼亚人全部击溃并掳掠为奴,拉科奇勉强逃回国,三年后被奥斯曼人杀死。

1657年6月,卡尔十世离开波兰前往丹麦抵抗后者的入侵,波兰全境发起大反攻。军事上波兰节节胜利,但随着勃兰登堡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干预,外交和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诡谲,1657年11月6日,杨二世国王与弗里德里希在布隆伯格(今比得哥什)签署联盟条约。

布隆伯格条约

布隆伯格条约是正说波兰史三十一章最重要的一段,我会尽力从头梳理条约签署背景的来龙去脉,条约内容以及它的重大影响。布隆伯格条约的签署背景较为复杂,它的源头是1656年11月20日,弗里德里希与卡尔十世签署的拉比奥条约。当时瑞典在波兰节节败退,俄国、神圣罗马帝国与荷兰在陆地与海上对抗瑞典,卡尔十世感到独木难支,他迫切需要弗里德里希更有力的支援。根据条约内容,卡尔十世授予弗里德里希在普鲁士公国和埃尔姆兰领的完全主权。普鲁士大公爵弗里德里希不再是卡尔十世的藩属,成了独立国家。

但此时弗里德里希普鲁士公爵领的独立地位仍然是不合法的,因为波兰国王名义上仍然是他是宗主。如果是和平时期,叛逆的独立行为必定会招致波兰大军压境,但现在波兰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急需结束战争,这就是弗里德里希敢于和杨二世讨价还价的筹码。此外,杨二世的决策还必须考虑更多国内外的政治因素,最终布隆伯格条约的签署其实是多方势力复杂的政治博弈的结果。

神罗皇帝费迪南德三世的突然去世让哈布斯堡家族难有回旋的余地:

其一,之前与俄国的维尔纳停战协定中,波兰为尽快和平被迫让步,条文授予了俄国沙皇有资格成为下一任波兰国王的候选人。立陶宛的许多贵族为获得更多可能的特权而支持这一点,波兰贵族则坚决反对让沙皇成为波兰国王。因此,波兰贵族普遍希望创造强大的反瑞典同盟,加速与瑞典停战,从而腾出手来继续对俄作战,废除维尔纳协定。

其二,1657年4月,神罗皇帝费迪南德三世意外去世,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希望获得勃兰登堡选帝侯在下次选举中支持哈布斯堡家族,而且费迪南德三世与杨二世结盟,为其提供了一万余人的军队协助作战,尽管军费由波兰负责。费迪南德去世之前就派遣特使与杨二世会面,他希望波兰国王接受霍亨索伦家族在普鲁士的统治,弗里德里希得知后顺水推舟,表示为此他愿意在下一次选举中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候选人。神罗的要求和威胁没什么两样,因为波兰此时迫切需要神罗的军队去收复北部失陷的地区和应对俄国可能的攻势。

其三,刚才提到过,勃兰登堡本部的数万精锐军队对波兰来说是不稳定因素,如果拒绝签署会引发连锁反应。弗里德里希就会与瑞典结为更牢固的同盟,还会因此大做文章可能拒绝在下次选举中支持哈布斯堡家族,这是后者不乐意见到的,特别是新皇帝意外死亡,哈布斯堡家族政局并不稳定,他们迫切希望本家族人员继任皇帝,而因为三十年战争,天主教领袖的哈布斯堡家族与新教领袖瑞典具有难以调和的恶劣关系,他们不愿意看到勃兰登堡选帝侯长时间与自己的死对头结盟。

接下来再谈谈布隆伯格条约本身,其实可以把它看做波兰国王对拉比奥条约的官方承认。神罗、勃兰登堡与波兰方面经过商讨,最终在11月6日签署,主要条文如下:

波兰方面承认以弗里德里希为代表的霍亨索伦家族在普鲁士大公国的绝对主权,两国断绝藩属关系,外交地位平等。霍亨索伦家族拥有普鲁士公国合法世袭头衔,如果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男性继承人断绝,普鲁士公国要回归波兰王室,埃尔姆兰领归还波兰,勃兰登堡-普鲁士与波兰结为“永恒的联盟”,弗里德里希给予对方8,000士兵援助,波兰须支付12万泰勒用于赔偿勃兰登堡的战争损失,对领地变更内的天主教人士给予信仰自由。

1658年冬天,在神罗援军的帮助下,托伦城宣告收复,次年年底,格鲁琼兹城、马林堡,斯图姆、埃尔宾等滨海重镇宣告收复。1660年5月3日,在新任神罗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调停下,波瑞两方签署奥利瓦和平条约。条约再次确定了弗里德里希在普鲁士公国的主权,以及确认了瑞典在东北部利沃尼亚领地的归属,杨二世·卡齐米日正式撤回了他对瑞典王位的要求,但保留瑞典国王的名誉头衔直到去世,其余所有波兰境内被瑞典占领的地区都回归战前状态,里加割让给瑞典,利沃尼亚和普鲁士的天主教徒获得宗教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普鲁士的日耳曼贵族和上层人士反对普鲁士离开波兰,他们甚至策划了抗议和暴动。柯尼斯堡市长赫罗尼姆斯·罗斯(Hieronymus Roth 1606-1678)领导的“普鲁士城市联盟”拒绝承认奥利瓦条约,宣称未经他们同意,把普鲁士主权从波兰转给勃兰登堡是无效的。柯尼斯堡和其他普鲁士城市拒绝向弗里德里希宣誓效忠,他们联名向华沙的杨二世国王发出求援信件,询问他们是否可以“再次”成为波兰人。

但此时杨二世正计划改革,而且对俄战争还未结束,没有多余兵力支持“普鲁士城市联盟”反抗弗里德里希的斗争,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他也不能短时间内违背刚签署的条约。结果1662年10月,弗里德里希向柯尼斯堡派遣军队将罗斯逮捕并关押起来,前者表示只要罗斯向他效忠就释放他,然而罗斯严词拒绝,而且还暗地写信继续支持反抗勃兰登堡统治。弗里德里希盛怒之下把他关进地牢,衰老的罗斯仍然忠诚于波兰,他就这样在牢里坚持了14年。等他70岁的时候终于表示屈服,但没有得到释放,两年后死在狱中。

类似的忠诚于波兰王室而被弗里德里希以叛国者处决的人数不胜数,还有克里斯蒂安·路德维格·冯·卡尔克斯坦(Christian Ludwig von Kalckstein)。他曾在波兰军队服役,奥利瓦条约后秘密策划军事叛乱,后被捕,又逃到华沙。波兰国王米歇尔一世拒绝把他引渡到普鲁士,但弗里德里希命令他的外交官偷偷把卡尔克斯坦绑起来带回国。尽管波兰国王表示抗议,但也没能挽救他在1672年被执行死刑,下面是他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沉的父爱令人动容:

奥利瓦条约的签署意味着着从1598年西吉斯蒙德三世发起夺回瑞典王位战争到现在,至少三次大规模的,波兰与瑞典围绕王位和波罗的海霸权的残酷争夺战宣告结束。之前已经写完波俄战争和安德鲁索沃条约,“波兰卫国三部曲”也完成了,接下来我要对这三场战争以及对波兰的影响做个全面的总结和概述。

第二次北方战争历史  第二次北方战争原因 第2张

  第二次北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