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3.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905年俄国革命,又称之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发生在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发生时间是1905年-1907年,目的是反对沙皇政府,最终结果革命被镇压。

简介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原因,主要归咎于几十年的国家动乱和对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不力,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妥协或被镇压,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够阻挡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员常常把这场革命当作1917年革命的先驱。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1905年俄国革命

背景

 社会变迁

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开明的沙皇,他于1861年着手实施多项改革政策,开始了大改革时代,改革涵盖法律、地方政府与军事等,废除了农奴制度,让广大的农奴获得解放,却不幸于1881年3月1日遭反对势力民意党员炸死。其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相对保守,他反对政治改革,施行俄罗斯化,并以铁腕治国,国会与东正教会都伏应在他的独裁统治下,1894年因病去世,由其长子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正值列强争战的动荡时代。

自彼得一世建立工业制度以来,到亚历山大二世施行改革后,俄罗斯紧追西欧展开快速的工业化脚步,但社会的变迁却与西欧截然不同,俄罗斯的中产阶级,没有发展出具足够影响力的规模,而是向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极端发展,遂形成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形势。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土扩张,俄罗斯帝国横跨了欧、亚、北美3洲,国境内包括了许多民族,各民族除了与俄罗斯文化有差异外,而且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种冲突。

反对势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的反对势力,可区分为右翼自由派与左翼社会主义派。

右翼自由派人士,分别于1903年组成了地方自治会,1904年成立了解放联盟,1905年成立了宪政民主党,具体要求实施君主立宪制。

左翼社会主义派人士,则分处于两个阵营,分别是1898年成立,沿袭自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以及1897年成立,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工党,皆主张以革命手段来诉求社会改革。

1904年秋天,自由派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以庆祝自由派国会规章订定40周年,并借此时机要求更多的政治改革与立宪。1904年11月30日,莫斯科市政府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以及完全的出版自由与宗教自由,而其他的城市与地方自治会,也陆续通过类似的决议或呼吁案。

尼古拉二世提出了许多措施以满足各方要求,包括任命自由派的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为内政部长,以接替被暗杀身亡的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1904年12月12日,沙皇发表一份诏书,包括同意扩大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的权力、为工业劳工建立保险制度、解放异族阶级、以及废止审查制度,意图向反对势力妥协,但关键的全国代议立法权仍未被纳入。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2张

  1905年俄国革命

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加入意图瓜分清帝国的列强行列,俄罗斯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等地与日本屡起争端,1904年日本因与俄罗斯对东北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谈判未获回应,同年2月6日日本驱逐俄罗斯的外交官员,2月8日日本对俄罗斯开战,俄军虽有较日军先进的军备,却一直处于劣势,因此引起俄国军政的震撼与自信心受创,民间亦对沙皇的领导产生疑虑及不满。

革命开始

血腥星期日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3张

  血腥星期日:冬宫外广场,士兵向示威民众开枪

1904年12月,位于圣彼得堡的普梯洛夫工厂发生罢工,圣彼得堡各界认同罢工的民众不断增加,罢工人数攀昇至八万人。1905年1月22日(儒略历1月9日)清早,东正教神职人员盖庞神父(又译作加邦神父或葛朋神父)带领一个为数约三万人的工人组织到冬宫外广场和平示威,目的是向沙皇递交请愿书,以表达劳工阶层与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遭受到的欺压,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与终止日俄战争,并期望不要有超时的工作与获得合理的待遇。

尼古拉二世从1月8日起已移居在皇村,和平示威当天不在冬宫,当时负责守护宫庭的武装士兵,列阵与示威群众对峙,而聚集的民众已渐渐增加到二十万人,大家手拿着圣像、沙皇图像,唱着圣诗与爱国歌曲,士兵后来对空鸣枪示警,不久之后便向群众射击,民众在惊慌中逃亡而争相推挤,盖庞神父也在混乱中身亡。官方宣称伤亡人数为96人死333人受伤,反对势力宣称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保守估计约1,000人伤亡。此一血腥镇压事件,引起公众的愤怒,俄国人民不再寄望沙皇,一连串大规模的罢工在各地发生。

族裔冲突

亚美尼亚-鞑靼战争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4张

  高加索地区因族裔冲突遭破坏的教堂

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从19世纪加入的新领土,有多个民族定居在此,其中亚美尼亚族与阿塞拜疆族(当时称为鞑靼人)虽然比邻而居,却因宗教与文化差异而时有冲突。1905年2月,在血腥星期日事件之后不久,传出一名穆斯林遭到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党员杀害,引发两族的对立,于是在巴库发生大规模的族裔攻击事件,接着5月在纳希契凡、8月在舒沙、11月在占贾。

波兰独立要求

以沙皇为共主的波兰会议王国,深受日俄战争带来的不景气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过10万波兰工人失业。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后不久,在波兰的工业重镇罗兹,工人以“打倒独裁!打倒战争!”为口号,进行大罢工,同一时间,在华沙与其他工业中心,陆续发生罢工、示威或游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兰社会主义党与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策动下,呼吁大规模罢工,波兰全境超过40万工人加入,持续了4个星期。当时示威民众同时要求改善工人环境,以及给波兰人更多的自治,2月开始波兰的大学生加入示威,后来甚至有中学与小学的学生加入,学生抗议俄罗斯化并要求学习波兰语的权利。

沙俄政府向波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作出了让步,但部分示威民众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满,沙俄政府已失去耐性,5月1日在华沙的一场游行中,沙俄警察开枪镇压,有30名工人被枪击。到6月中旬在罗兹,沙俄警察在其中一场示威游行中开枪杀死了约10名工人,6月20日至21日,死者出殡时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抗议游行,21日当天,游行群众与沙俄的哥萨克骑兵相遇,游行群众向骑兵投掷石块,哥萨克骑兵开枪还击,造成至少25人死亡,当天晚上愤怒的群众开始攻袭警察和巡兵,并杀死不愿投降者,遂演变成暴动,波兰历史称之为罗兹暴动事件。6月23日,沙皇签署了戒严令,俄罗斯步兵军团进入发生动乱的城市,逮捕了部分滋事民众,当时的民族运动团体认为不敌军队而自制,动乱终在6月25日平复。

政府反应

面对国内的动荡,沙俄政府回应迅速,1905年1月18日,沙皇解去内政部长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的职务,委任亚历山大·布雷金接替。另一方面又任命组成一个调查委员会,令其调查圣彼得堡与邻近地区工人们不满原因。该委员会是由国会议员辛德洛夫斯基带领,成员有政府部门人员、国营工厂厂长、以及民营工厂老板,并邀请工人代表加入,但在社会主义人士抵制下,工人没有选出代表,社会主义人士更试图转移工人进行武装斗争,到2月20日调查委员会在从来没有开始运作情况而瓦解。

1905年2月17日,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所乘坐马车通过克里姆林宫时,遭社会革命党分支党员伊瓦·卡利亚耶夫近距离投掷硝酸甘油炸弹于车厢内,谢尔盖大公当场被炸死。2月17日(儒略历2月4日)当天,尼古拉二世决定同意作出新的让步,3月3日(儒略历2月18日)颁布《布雷金诏书》,准许成立咨政团体、包容各种宗教、开放语言自由、以及减少农民赎回农地的费用。

1905年5月24日至25日,约300名来自各地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代表,齐聚在莫斯科召开了3场会议,会后通过了一个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层级的议会。6月6日,尼古拉二世接见一名郡县议会代表,会后由谢尔盖·特鲁别茨可伊王子与费奥多罗夫代表沙皇回应,表示允许召集成立人民代表会议。

1905年10月,圣彼得堡苏维埃成立,诉求大规模的罢工、抗税与提领银行存款。

革命关键

十月诏书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5张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画作《1905年10月17日》

1905年8月19日(儒略历8月6日),尼古拉二世同意成立国家杜马(即俄罗斯国会),惟因限制选举方式,并仅授予轻微的权力,当消息透露,动乱加剧,引发10月的大规模罢工。

10月份,由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等人所撰写的十月诏书,呈给尼古拉二世批阅,内容大致沿自9月份地方自治会所提要求,允许多项基本公民权利,还包括组织政党、延申普选权、赋与国家杜马作有中央立法权,尼古拉二世与大臣争论并考虑了3天,一来基于避免再度发生杀戮,二来是没有优势军力足以掌控全局,尼古拉二世最终在10月30日(儒略历10月17日)签署了此一诏书。

当诏书公告,各主要城市舆论随即表示支持,圣彼得堡以及其他地区的动乱,要不宣告结束,又或迅速地瓦解,政府在同时间特赦政治犯,让步接踵发生。社会上虽仍有反对变革的保守份子,但整体政局的发展已不可复返。

正当俄罗斯自由派人士满意10月诏书的结果,与准备国家杜马选举,激进的社会主义人士与革命人士则谴责选举,并呼吁武装起义以终结沙皇统治。

 塞瓦斯托波尔起义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6张

  波坦金号战舰上叛军

1905年11月在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海军少校彼得·施密特公开演说,要求当局释放政治犯,民众响应他的号召,在监狱前示威但受到机关枪开火驱散,随后几天,施密特到议会与墓园演说,最后在墓园被逮捕,并令其退伍。11月26日,巡洋舰奥恰科夫号(Очаків)兵变,舰队其他船只陆续加入,施密特受邀出任叛军指挥官,叛军人数最后达8200人。

11月28日,施密特登上奥恰科夫号,并发送电报给尼古拉二世要求召开宪法会议。沙俄军队约10000人,向叛军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投降,3小时后仍未获回应,沙俄军队遂向叛军的军舰与军营开火攻击,约90分钟的时间,叛军中队便被沙俄军队击败,施密特、他的儿子与其他生还者被捕。1906年2月,施密特与其他叛军首领判决死刑,同年3月19日伏刑。

其他起义事件

在塞瓦斯托波尔起义发生的同一时间,刚完工的环贝加尔湖铁路被抗议的群众,以及因日俄战争结束而解甲的士兵们所控制,沙皇派效忠的特遣步队沿西伯利亚铁路清剿收复。

最后的起义事件发生在莫斯科,1905年12月18日(儒略历12月5日)至20日(儒略历12月7日)间,由布尔什维克党员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大规模罢工,12月20日政府派军队入城,以扫街方式驱散示威民众,演变成街头暴力斗殴,一个星期之后,沙俄护卫队(Ле́йб-гва́рдия)派驻布署,并使用大炮来驱散示威民众与炮轰工人守区,到12月31日(儒略历12月18日)估计已有1,000名民众死亡,部分的城市变成废墟,布尔什维克宣告投降。

革命后期

国家杜马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7张

  第一届国家杜马在陶利德宫的会议场地

1905年12月,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第一届国家杜马订于1906年3月进行选举,限25岁以上男性国民为合格选民,并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选票,给以不同的权重,例如地主就比农民与工人有较高的选票权重。

有多个参选的政党因应选举而组成或合法化,主要有自由派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宪政民主党、农民代表的劳动团体、另一少数自由派联盟10月17日联盟(又称十月党)、以及由地主组成的保守联盟等。最后当选共566人,主要有179名宪政民主党员、136名劳动团体党员、121名非俄罗斯民族代表、18名社会民主劳动党员、17名十月党员。其他左翼社会主义人士、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则主张抵制杜马选举。

基本法

1906年4月23日(儒略历4月10日),在国家杜马开始运作的前一天,沙俄政府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基本法,定义了政府架构,沙皇为绝对的领袖,完整控制行政、外交政策、教堂事务以及军事武力,限定了国家杜马的政治位阶,国家杜马议员一半由选举产生,另一半由大臣会议指派,法律制定必须经由国家杜马与大臣会议核准,惟最终必须由沙皇核准才能生效,若国家杜马在休会期间,允许立法程序可由大臣会议转给沙皇核准,无需待国家杜马开议。

斯托雷平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8张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画作《1901年5月7日大臣会议,百年纪念》局部翻拍

1906年4月,大臣会议主席谢尔盖·维特被指派负责筹措近9亿卢布的借款,用以重建俄罗斯财政,大臣会议主席一职由伊万·戈列梅金接任,同年5月6日,再改由彼得·斯托雷平出任。

当时倡导革命的激进份子,发动多起的刺杀行动,多名警务人员与官员被杀,为能可以压制恐怖主义,斯托雷平导入一套新的司法制度,允许迅速逮捕和审判,1906至09年间,超过3,000名嫌疑犯被判有罪而遭绞刑。时人皆讽刺绞刑架为“斯托雷平的领带”。

斯托雷平主导新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更自由地成立公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从1906年10月开始,至1917年沙皇被推翻其间,俄罗斯农村的面貌不断改变,农地持续私有化,农民可以世袭农地,原本零星的土地变成大面的农地,也因此大量提升了农业产出。

 恐怖刺杀

1904至07年间,除了频繁的社会运动外,也是恐怖暗杀的高峰期,社会革命党格斗组织、波兰社会主义党格斗组织与布尔什维克格斗组,策动了多起针对大臣、公务员与警务人员的刺杀或抢劫案件。

各地社会运动

芬兰民主化

1905年俄国革命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影响 第9张

  皮耶塔尔萨里(芬兰语:Pietarsaari)街头示威群众

1905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期间,在沙俄附属国芬兰大公国,社会民主党组织了大规模罢工,由约翰·科克(芬兰语:JohanKock)领导的第一代芬兰赤卫队(芬兰语:Punakaarti)成立,罢工期间在坦佩雷发表红色宣言,要求解散参议院,实行普选、政治自由、以及取消审查制度。

宪法专家们的领导人物,芬兰裔的利奥·梅彻林参与撰写了十月诏书,因此终止了芬兰大公国从1809年开始运作,由各国民等级代表组成的波尔渥国会,于1906年筹办芬兰议会,1907年举行了人类史上第一次不分男女的普选,选出了第一届议会议员。

爱沙尼亚独立运动

爱沙尼亚为沙俄在大北方战争取胜后,1721年从瑞典取得的土地之一,后成立了爱沙尼亚省,19世纪因抗衡俄罗斯化政策,爱沙尼亚民族意识萌发。1905年1月,在血腥星期日发生后,爱沙尼亚人要求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普选以及国家主权,10月16日,沙俄军队在塔林的街上市场向集会开火,造成94死200伤。

十月诏书发布后,爱沙尼亚人表示支持,爱沙尼亚旗帜首次公开,亚安·托尼森借机扩大爱沙尼亚人的权利,成立爱沙尼亚民族进步党,为第一个爱沙尼亚的政党。另一个更激进的政治组织,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工人联盟在差不多的时间成立。

11月27日,民族进步党在塔林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800名代表分成温和派与激进派,温和派支持托尼森,而激进派则支持亚安·梯孟特,最后投票决议通过向沙俄要求实施政治自治、限制波罗的海德国人以及终止俄罗斯化。

1905年12月,社会主义社团领导人物康斯坦丁·帕茨,在戒严中的塔林召集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引发工人在郊区抢劫或焚烧庄园房屋,共有160处庄园被洗劫一空,沙俄军队奉命前往镇压,328名爱沙尼亚人被当场枪毙或被捕后绞死。帕茨与梯孟特分别逃往国外,两人后来都因被控反叛罪而判处死刑。在第一届和后来的第二届国家杜马代表选举,爱沙尼亚民各选出5名代表派往议会。

历史评价

对于这次革命,当时与后世名人学者的评论,多持正面评价,认为因有这一次革命事件,而让主张推翻沙皇帝国统治的社会主义人士,发现工人革命的可行性,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更创立了苏维埃组织,培养了许多的革命家,总体来说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事件。

众多评论中,最著名的是列宁,他称这一次革命为“总演习”,留下名言:

当时清末文人梁启超,曾于血腥星期日发生后不久,发表《自由乎?死乎?》评论专文,文中引述“路透电”、“柏林电报”、“伦敦电”以及“连日各地电报”,详实说明事件发生与各地反应,文中评论:

又综合引述各地电报,说明了当时欧洲各国的舆论情形:

文中最后称之为“俄国革命”,且说明当时他与他的同侪,无不关注此一事件的发展。

后来的苏联共产党领袖,当时布尔什维克重要人物列夫·托洛茨基,在流亡国外期间,于1939年所发表的《三种俄国革命观(1939年)》,文中一开始便说明:

文中他称是次革命为“第一次革命”,并引述了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言行,以及他的想法,以阐明1905年的革命事件,如何影响社会主义领袖们的革命论述,认为因此产生了“不断革命”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