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赫尔曼·戈林胖子 赫尔曼·戈林大道

赫尔曼·戈林胖子 赫尔曼·戈林大道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7.5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赫尔曼·戈林,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一位政军领袖,空军总司令,冲锋队总指挥,又叫做铁人,生卒时间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主要成就缔造纳粹德国空军,创建盖世太保,二战中唯一的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唯一的帝国元帅。

简介

赫尔曼·威廉·戈林,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一位政军领袖,在纳粹党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

他担任过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元首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与元首关系较为亲密。

戈林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著名的“王牌飞行员”,有着击落22架敌机的纪录,并获得了德国最高级别的军事勋章——“大铁十字勋章”,战争后期还担任曾为“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领导的第1战斗机联队最后一任指挥官。

二战结束后,戈林被盟军抓获。在审判德国党政军领袖的“纽伦堡审判”中,他被判犯“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5日,在行刑前一天夜晚,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戈林于1893年1月13日在德意志帝国邦国——巴伐利亚王国南部罗森海姆的马林巴德疗养院(Marienbad)中出生,父亲为海因里希·恩斯特·戈林(英语:Heinrich Ernst Göring),母亲为海因里希的第二任妻子芙兰西丝卡·泰芬布劳恩(Franziska Tiefenbrunn)。海因里希原为一名骑兵军官,后改作外交人员,曾于德国西非殖民地(现在的纳米比亚)担任行政首长,后被派至海地担任总领事。

芙兰西丝卡怀着戈林时,海因里希即正担任海地总领事,为了专心生产而返回德国,于附有“骑士”头衔的赫尔曼·冯·爱普斯坦(德语:Hermann Epenstein)医师经营的疗养院中生活,后于该地产下戈林。海因里希与芙兰西丝卡之间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共五个孩子,其中戈林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三兄弟中排名第二,戈林有一兄长卡尔·恩斯特(Karl Ernst)、两位姐姐奥尔佳(Olga)、波拉(Paula)和一个弟弟阿尔伯特。海因里希在与前妻卡罗琳·玛利亚·迪·涅雷(Caroline Maria de Neree)的婚姻中也有五个孩子,他们相当于戈林的同父异母兄弟,在其家族中,赫尔曼实际上排名第九。

爱普斯坦担任了戈林的教父,并赐予后者自己的名字“赫尔曼”,而中间名的“威廉”则取自德皇威廉二世。爱普斯坦是出身于柏林地主贵族的医生,由于担任普鲁士皇室的御医,在其圈内亦颇有影响力。爱普斯坦本身信仰天主教,但因为父亲是犹太人,所以爱普斯坦算是半个犹太人。爱普斯坦在担任军医远赴非洲后与担任当地总督的海因里希结识,后深交成为知己好友。戈林的母亲芙兰西丝卡是爱普斯坦常挂念的病人,之后又与后者偷情,这段关系约自亚伯特出生前九个月至一年前开始,故有传闻指出亚伯特实际上是爱普斯坦的私生子。芙兰西丝卡生下戈林后,海因里希也自海地回国。不久后,芙兰西丝卡将仅六个月大的戈林托付给菲尔特的友人照顾,时间长达三年。1896年,海因里希与芙兰西丝卡皆已返回德国。1900年,戈林同父母举家搬到普鲁士柏林的弗列德瑙(英语:Friedenau)居住,父亲虽然是高级外交官,但子嗣众多的他不怎么富裕,生活也过得相当严谨。海因里希在德意志帝国高级官员中算是少见的自由派人物,时常为受德国殖民的有色人种发言,令当地政府立场颇为难,因而在其返国后被贴上了社会主义者的标签,不得不提早退休。

早年

赫尔曼·戈林胖子 赫尔曼·戈林大道

  1907年,于卡尔斯鲁厄军校就读时的少年戈林照片

爱普斯坦拥有两座城堡,分别为位于萨尔茨堡郊外的毛特恩多夫和纽伦堡北部潘尼兹新城(德语:Neuhaus an der Pegnitz)的法丁斯坦堡(德语:Burg Veldenstein),爱普斯坦提供了后者供仅靠海因里希养老金维生的戈林一家生活。爱普斯坦本人憧憬著中世纪贵族的奢华生活,故将城堡装饰的非常豪华,侍从人员也被要求穿着宫廷风格的服装工作,爱普斯坦也以城堡统治者的态度来接触城中的人们。一般认为,日后戈林对于奢华饰品的嗜好即是在这时期受教父的影响而来的。相较之下,戈林的父亲辞去外交官职务后,每天过着饮酒度日的生活,使得在年幼的戈林眼中,父亲不再是个可依靠的人物,因此对于教父爱普斯坦的尊敬多于生父。爱普斯坦对于戈林一家的孩子们也十分疼爱,一般认为尤其偏爱自己的儿子亚伯特,不过后者懦弱内向的气质与其不同,遽闻之后爱普斯坦转而最为疼爱善于社交、具有冒险精神的戈林。爱普斯坦常与芙兰西丝卡共度夜晚,作为寄居者的海因里希即便有所不满也予以默认了。爱普斯坦的城堡内就这样维持着戈林父母和爱普斯坦这样奇妙的三角关系 ,一直到1913年因为爱普斯坦与一位年轻的女人——莉莉再婚,在后者要求下戈林全家搬离了法丁斯坦堡,前往憧憬已久的慕尼黑生活。

戈林自10岁起就对登山运动极为热衷,在13岁时就登上了标高3600米的大格洛克纳山山顶。戈林还受到爱普斯坦的影响,培养了狩猎的兴趣。1904年,戈林自菲尔特的小学毕业,随即送到了安斯巴赫的住宿制文科中学,但这对于过惯了城堡奢侈生活的戈林来说很不能适应。曾有一次班上上作文课,题目为“我最钦佩的人”,戈林写了他的犹太教父,却被校长约谈,要他写悔过书、再也不准写赞美犹太人的文章,同学也欺侮著戈林,在他脖子上挂了“我教父是犹太人”的牌子,并要他罚青蛙跳,戈林对此极为愤恨。1905年一晚,他即打包行李逃离了学校,返回法丁斯坦堡。学校对戈林留下对知识深深的厌恶感,致使后来他常将一句俏皮话挂在嘴边:“一听到‘文化’这个字,我就会去拨我的勃朗宁(著名手枪品牌)。”

之后戈林在曾为骑兵军官的父亲与教父的推动下,于1905年进入巴登卡尔斯鲁厄的士官学校就读,并在1909年毕业,其中尤以骑术、历史、英文、法文等科目特别优秀。1909年,戈林进入了柏林的大光野(德语:Groß-Lichterfelde)的名校“普鲁士军官军校(德语:Preußische Hauptkadettenanstalt)”就读。1911年以“优等”成绩通过了下级上士(Fähnrich)的候补生考试,成为下级上士候补军官。1913年,戈林也通过了该校的高考(Abitur)。身为名门军校优秀候补军官的戈林开始有了接触社交界的机会,累积了与上流阶级交流的经验 。1913年12月,戈林的父亲海因里希去世,尽管戈林在年少时不怎么尊敬父亲,但在慕尼黑的葬礼会场上仍旧痛哭失声。1914年1月,戈林获陆军少尉军衔,被派至驻阿尔萨斯-洛林米卢斯的第112“威廉亲王”步兵团(Prinz Wilhelm,或称“巴登大公国步兵团)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