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5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贞观十六年,身为太子的李承乾走上了谋反之路,却以失败告终。他为什么会谋反呢?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承乾之所以冒险谋反,主要还是害怕自己当不上皇帝。他的谋反,可以说是古代太子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了。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承乾殿。因为出生于承乾殿,所以他爷爷李渊亲自给他赐名,李承乾之名,由此而来。

这一年,是唐朝武德二年,也就是唐朝开国的第二年。当时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但已经雄踞关中,有鲸吞天下之势。

这一年,李世民还是秦王,刚刚灭掉了陇西的薛举和山西的刘武周。在唐朝内部,地位仅在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之下,是李渊最信任的顶级战将。这时的李世民,和大哥李建成关系还不错。所以李承乾出生的时候,李建成还送了礼物给这个大侄子。

这一年,李世民22岁,正妻长孙氏20岁。而李承乾,则是他们的嫡长子。

可以说,李承乾生来就带有诸多光环,而且给大唐带来了好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当中的李承乾,便被李渊册封为恒山王。相比之下,就连太子李建成的几个儿子,都是稍大一些之后,才被封王。李渊对他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也和当时他爹李世民的战功有关,从唐朝正式开国以后,李世民一直带兵南征北战,战无不胜。就算是为了表彰李世民,李渊也得对李承乾另眼相看。

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随着李承乾一天天长大,他爹打得胜仗也越来越多,唐朝也逐渐统一天下。就在李承乾受封衡山王的同一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以三千精锐,战败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经此一战之后,北方的王世充、窦建德都被唐军击败,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势不可挡。而李世民本人,也因此被封为天策上将,功劳大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因为地位越来越高,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也逐渐出现了裂痕。此时刚刚会开口说话的李承乾,或许无法理解,自己老爹为什么和自己大爷会相互对立。但这场冲突,却是真正地改变了李承乾的命运。

公元618年,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踩着自己兄弟的尸首,登上了大唐权力的至高宝座。李世民登基之后,当时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便被封为太子。

虽然此时的李承乾,估计还不知道太子之位意味着什么。但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年仅八岁的男孩,确实成为了大唐万众瞩目的储君。从这之后,年少的李承乾,便竭尽全力去扮演一个完美的太子。

身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从小就得到了超一流的教育。李承乾刚六岁的时候,李世民就令孔颖达、陆德明两位当时最顶尖的儒学大家,担任他的启蒙老师。这就好比于今天一个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找一个诺奖获得者来给他当幼儿园老师。稍大一些之后,更是拉来李纲等一堆大儒,轮流给太子授课,给李承乾打造了一个无比豪华的‘早教天团’。

贞观四年,才刚刚12岁的李承乾,就已经被李世民派去‘听讼’,也就是观看治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到底是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才十二岁的时候,就让李承乾插手政务。贞观六年,李世民前往岐州视察,年仅十四岁的李承乾,已经开始奉命监国了。

除了给李承乾制定严格的教育计划之外,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宠溺,更是人尽皆知。贞观五年,李承乾生病,向来不信佛道的李世民,难得信了一次,不但请道士来给李承乾祈福,更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贞观七年,李承乾又一次生病,李世民更是直接找来天竺高僧波颇,为李承乾祈福。

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第2张

从李世民的这些做法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狼爸’。作为老爹,爱你是肯定爱你的,而且恨不得把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拿来给我儿子。但是教育你的时候,也是真的没商量,恨不得你马上成才,能够担当重任。

但是,李世民忘了一点,他眼中的适度教育,肯定已经超出李承乾的承受范围了。

李世民和李承乾,虽然是父子二人,但是两人经历的时代却截然不同。李世民小的时候,李家无比艰难,李渊深受隋炀帝杨广猜忌,不得不在家韬光养晦,很多事情都得交给儿子去办。所以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李渊去北边砍人,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代替李渊出征,带着军队去雁门关解救杨广。

李承乾和他不一样。

李承乾从小长于深宫,从小就被大儒教导,没经历过李世民经历的那些东西。或许在李世民看来,李承乾不用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很早就带兵出去砍人,只是在家里读读书,已经很幸福了,根本就没什么压力。但是实际上,读书、做太子,也是压力很大的。

这种压力,一天两天倒也无妨,一年两年也可以忍受。但若是从小到大一直这样,那就容易出问题了!

当然,在贞观十年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明显。李世民还是那个慈爱的父亲,虽然严厉一些,但李承乾也能感觉到老爹是爱自己的。而李承乾也确实努力,所作所为确实让李世民满意。

不光李世民很满意,朝中的大臣对于李承乾这位储君,也是极为满意。大家都认为,有李承乾这样的储君在,大唐再保持几十年的兴盛,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贞观十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这一年,长孙皇后去世了。

这一年,李承乾18岁。

长孙皇后的去世,对于整个唐朝历史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因为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发妻,两人性格相辅相成。李世民性格过于刚强,而长孙皇后则相对柔顺。如果李世民过于暴躁,只要长孙皇后在,还能劝得住李世民。比如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征说急眼了,回宫之后扬言要砍了魏征。结果长孙皇后一劝之后,李世民不怒反喜,反倒是奖励了魏征。

可以说,贞观盛世的存在,长孙皇后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但是如此,长孙皇后没了。

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再也没人能够劝得住李世民了。李世民开始由昔日那个贤明君王,逐渐变成晚年暴躁易怒的样子。而且自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过任何子嗣,原因不明。为了让李世民后宫充实一些,一年之后,武则天被送进了皇宫。

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第3张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长孙皇后的去世,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李承乾这个储君。

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李世民虽然教育得严厉一些,但好歹还有人帮这对父子沟通一下。但是如今长孙皇后不在了,这对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就彻底断了。

历史证明,单亲家庭生长的孩子,在教育上往往都会出现一些缺失。

这种缺失,对接下来的李承乾,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刚开始的几年,李承乾依然还是那个听话的储君,贤明有加,广纳四方文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亲家庭的教育弊端,开始出现了。

身为老爸的李世民,不懂怎么和儿子沟通,只懂如何严厉教育儿子。见到儿子稍微有点懈怠了,就找更多的名师给儿子上课。

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

反正当时只要出名一点的大儒,基本上都让李世民给请来了,就为了教李承乾一个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这些大儒,在学问上固然没得说,每一个都是当世大家。但是同时,这些大儒对李承乾的要求也过于严苛,一律按照书本上所谓的‘上古仁君’的标准来。没有人考虑李承乾能不能受得了,所有人都在盯着李承乾的举止。只要李承乾犯一点点错误,这帮人就玩了命的上书进谏。

比如说,李承乾盖了个新房子,于志宁就说他过于奢华;李承乾难得放个假,和宦官们在宫里放松一下,于志宁就上书说他是秦二世。其他几个大儒,也都干脆每天什么都不干了,就玩了命的盯着李承乾。

这谁受得了?

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本文链接:http://www.lllst.com/wenshiyulu/52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