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百科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百科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英国作曲家,外文名英语:Gustav Theodore Holst,生卒时间1874年9月21日-1934年5月25日。霍尔斯特创作甚丰,涉及歌剧、管弦乐、合唱、独唱、室内乐、器乐独奏等各种音乐体裁。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百科

家庭背景

霍尔斯特的曾祖父马蒂亚斯·霍尔斯特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是德国人,他曾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皇家宫廷担任作曲家和竖琴老师。马蒂亚斯的儿子古斯塔夫斯于1802年与父母一起搬到英格兰,他是一位沙龙式音乐作曲家和着名的竖琴老师,他挪用贵族前缀“von”并将其添加到姓氏中,以期获得更高的声望和吸引学生。

霍尔斯特的父亲阿道夫·冯·霍尔斯特(Adolph von Holst)在切尔滕纳姆的All Saints'Church成为风琴师和合唱团主教,他举办过钢琴独奏会。他的妻子是他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和钢琴家。他们有两个儿子,Emil Gottfried和Ernest Cossart。他的妻子于1882年2月去世,而后全家搬到切尔滕纳姆的另一所房子,阿道夫让他的妹妹妮娜一起帮助抚养孩子。霍尔斯特认识到了她对家庭的热爱,并将他早期的几部作品献给了她。1885年,他的父亲与另一名学生Mary Thorley Stone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Matthias(被称为“Max”)和Evelyn(“Thorley”)。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百科 第2张

霍尔斯特的家谱

生平

1874年:9月21日霍尔斯特出生在格鲁切斯特郡的切尔滕纳姆。他的父亲是一位管风琴师和钢琴教师,母亲曾在一段时间里做过父亲的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霍尔斯特很早便对音乐发生了兴趣,他的父亲也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他在幼年时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钢琴。

1878年:霍尔斯特在19世纪90年代为哈蒂的诗歌谱曲,并与他建立起友谊。

1882年:理查德·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上演。霍尔斯特年轻的时候是瓦格纳的热情乐迷,但他的特里斯坦式和声没有得到他的老师查尔斯·威利尔斯·斯坦福的首肯。

1886年:霍尔斯特于1886年至1891年间在切尔滕纳姆文法学校接受教育。为了完成切尔滕纳姆文法学校的家庭作业,少年霍尔斯特学习了一首诗歌,并受到Macaulay的诗歌Horatius的启发为之配上音乐。从此他开始作曲,并学习配器法。他按照父亲的建议拿起了长号,认为演奏铜管乐器可能会改善他的哮喘。

他在1886年左右开始创作。他早期的作品包括一些钢琴曲,歌曲和交响曲。他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影响是Felix Mendelssohn,弗雷德里克·肖邦,爱德华·格里格以及Arthur Sullivan。他的父亲试图让他的儿子远离作曲,希望他有一个钢琴家的职业生涯。霍尔斯特的眼睛很虚弱,但没有人意识到他需要戴眼镜。霍尔斯特的健康在他的音乐未来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从未变得强壮,除了他的哮喘和视力不佳外,他的右臂还患有神经炎,这使得弹钢琴变得困难,最终他被迫放弃了钢琴,后来从事长号演奏。

1890年:画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以其壁纸设计而闻名,他在哈莫史密斯的家中发明了Kelmscott印刷法。他资助并管理社会主义协会,霍尔斯特属于协会成员。

1891年11月,霍尔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首次公演,他和他的父亲在切尔滕纳姆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Brahms Hungarian Dances”。

1893-1898年:1893年,十九岁的霍尔斯特考取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那里他随查尔斯·维利尔斯·斯坦福和休伯特·帕里(Parry)学习,他在那里结识了拉尔夫·沃恩·威廉斯,并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开始了爱德华时代。在哈莫史密斯的社会主义协会里,霍尔斯特被邀请指挥唱诗班的演唱。同年,他与唱诗班的女高音伊索贝尔·哈里森(IsobelHarrison)结婚。

1905年,他担任了圣保罗女子学校的音乐教师。

1907年,他又担任了伦敦莫利学院的音乐教师。

1908年:在自学梵文的同时,霍尔斯特创作了一部根据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摩呵婆罗》故事改编的优美的室内歌剧《萨维特里》。

1916年:在哈莫史密斯的圣保罗女子学校任教期间,霍尔斯特找时间创作了《行星组曲》(1914-16年),还在他的驻地,Thaxted的Essex镇组织了第一届音乐节。

1918年:战争期间,霍尔斯特虽然被免除了兵役,但他还是被派到了中东地区,在基督教青年会(YMCA)军队教育计划中担任音乐组织者。他回国后才发现,他不在的时候,《行星》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19年,霍尔斯特受聘担任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

1923年:霍尔斯特的滑稽歌剧《大笨蛋》(ThePerfectFool,1918-22年)在科文特花园歌剧院上演。而后他到了美国,在密执安、哈佛等大学讲学。

1927年:霍尔斯特减少了他的授课,而在作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他创作了一些歌曲、音诗《埃格敦荒野》、《合唱幻想曲》和一部室内歌剧《学者的漫游》(The Wandering Scholar)。

1930年:约翰·梅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成为桂冠诗人。早在两年之前,霍尔斯特就为他的话剧《耶稣降临》配乐。

1934年:晚年的霍尔斯特辞去了一切教学职务,专心于自己的音乐创作。在遭受十二指肠溃疡折磨长达两年之后,霍尔斯特5月25日在伦敦去世。他的骨灰安葬在奇切斯特大教堂的北侧廊。沃恩·威廉斯完成了他的《第四交响曲》,霍尔斯特去世前曾看过这部作品的草稿。他们俩在20世纪前半叶都致力于英国民歌的复兴和发展。

人物评价

霍尔斯特家族前三代都有专业的音乐家,从他早年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右臂的神经炎使他被迫放弃了钢琴。但他还是在作曲家的职业生涯中,在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的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根据他的好友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说法,他无法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自己专业地演奏长号,但后来他成为一名教师---- 一位伟大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在莫利学院建立了强大的表演传统,1907年至1924年担任音乐总监,并在圣保罗女子学校为女性开创音乐教育,从1905年开始教授音乐直到1934年去世。他是一系列圣灵降临节音乐节的创始人,这些音乐节从1916年开始延续了他的余生。

霍尔斯特的作品在20世纪初经常播放,但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行星的国际成功才成为众所周知的人物。霍尔斯特是一个害羞的男人,他不喜欢这个名声,他宁愿安静下来撰写和教导。在他晚年,他不妥协的个人风格的作品使许多音乐爱好者感到过于严峻,他的人气短暂下降。然而,他对许多年轻的英国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埃德蒙·鲁布拉,迈克尔·蒂皮特和本杰明·布里顿。但除了《行星》组曲和其他一些作品之外,他的音乐一直被忽视,几乎使之沦为“单曲作曲家”。

作为作曲家,霍尔斯特经常受到文学的启发。他创作了托马斯·哈代和罗伯特·布里奇斯以及特别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他在1899年写了一首管弦乐的沃尔特·惠特曼序曲。在与Carl Rosa公司一起巡回演出期间,霍尔斯特阅读了马克斯·缪勒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对梵语文本,特别是对Rig Veda赞美诗的浓厚兴趣。但他发现现有的英文版本并不令人信服,于是他决定自己翻译,由于他缺乏语言学家的翻译技能,他于1909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梵语。伊莫根评论他的译文:“他不是一个诗人,有时候他的诗句看起来很天真。但他们从来没有听起来模糊,因为他为自己设定了寻找'清晰而有尊严'的话语的任务。这将“引导听众进入另一个世界”。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历史百科 第3张

  查看详细关系图霍尔斯特

作品概述——《行星》组曲

基本概述

由于当时冥王星还没有被发现,组曲亦被成为“七颗行星”,由七个独立乐章组成。其中,《火星》完成于1914年8月“一战”爆发之前,1919年由鲍尔特指挥单独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在乐迷的期待中,1920年10月15日,全部组曲由科茨指挥伦敦交响乐团首演。从此奠定了霍氏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

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霍尔斯特繁忙的教学任务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1914-1916)。虽然心存疑惑的霍尔斯特并不认为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行星组曲》却使他一夜成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可怕的《火星》乐章对于那些深陷一战恐惧中的听众会产生何等大的震撼。这首曲子如此出名,大大盖过了作曲家的其他创作,几乎使之沦为“单曲作曲家”。它的家喻户晓,也使得人们常常忽视作品的新鲜创意。随着《海王星》乐章接近尾声,他借着幕后女声合唱的渐渐消逝唤起了人们的永恒意识,这种意识因人而异,但却同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行星组曲》问世之时,英伦作曲界几乎没有任何与时代接轨的激进作品。当贾基列夫带着俄罗斯芭蕾舞团1913年到伦敦演出,英国作曲家们深受震动,尤其是霍尔斯特这批年轻音乐家,霍尔斯特的芭蕾舞剧《十足笨蛋》就是脱胎于这次冲击。《行星组曲》中新颖的音乐语汇和大型乐队编制同样可见《春之祭》的影响。

乐章组成

1.火星—战争之神(Mars - The bringer of war)

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使者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暗示出军队在行进,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2.金星—和平之神(Venus - The bringer of peace)

第二乐章金星--和平使者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乐章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

3.水星—翼信之神(Mercury - The winged messenger)

第三乐章水星--飞行使者据说,水星不仅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谐谑曲。俏皮的旋律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乐曲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4.木星—快乐之神(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

第四乐章木星--欢乐使者与其它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气势异常浩荡,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这一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音乐作品。乐章的第一部分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为C大调,快板,2/4拍,喜悦的情绪十分明显;第二主题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富有气势;第三主题转为3/4拍,象一首民间舞曲,气氛热烈。乐章的第二部分为一首雄壮的"欢乐颂歌",类似东方五音音阶的旋律,亲切感人,朴实生动,又不乏庄严与伟岸。乐章的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反复。

5.土星—老年之神(Saturn - The bringer of old)

第五乐章土星--老年使者"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蹒跚、滞重而单调的步态,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

6.天王星—魔术之神(Uranus - The magician)

第六乐章天王星--魔术师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

7.海王星—神秘之神(Neptune - The mystic,附加女声合唱)

第七乐章海王星--神秘主义者"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

意境表现

《火星》是一部最出色的战争音画。肯定是受战前紧张气氛的影响,《火星》把人们对战争的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弦乐、竖琴和定音鼓由微弱渐强,似是战争情绪的酝酿;随后由铜管和管风琴引入气势强大的进行曲主题,如同各路大军纷纷开赴战场,大战一触即发;然后低音管和小号演奏出勇敢活泼的第三主题,厮杀开始了。以后,三个主题相互纠缠、影响、激发,逐渐推向高潮。象征着悲剧的铜锣响后,呈现出在战神横扫千军,万般肆虐后的战场一片肃杀,尽如《吊古战场文》中“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的凄惨意境。当还沉浸在强烈的战争震撼中,第二曲《金星——和平使者》开始了。

与《火星》形成强烈的对比的,是宁静、典雅、优美、自然、平和、幽闲的旋律,她消融了你在上个乐章产生的杀唳、悲愤之气。《水星——飞翔使者》比较短,轻快、灵动、幽默。《木星——欢乐使者》把整个组曲过早地

推入高潮。喜悦和兴奋的情绪在快速演奏的民族舞曲风格的旋律下,进入宗教般神圣的欢乐中。期待已久的圣咏如同主神朱彼特的莅临,人们沐浴在辉煌的光芒中,之后是世俗的狂欢。《土星——老年使者》以缓慢的节奏开始,像是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衰老,又像是死神一步步逼近。主题在幽暗、愁虑中,慢慢归于宁静的安详。;《天王星——魔术师》管弦乐以轻快且光怪陆离的动机,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氛围。《海王星——神秘》通过木管展开神秘的轻缓主题,由竖琴、弦乐和钢片琴逐一替换,呼唤出女声合唱,如同希腊神话中俄底修斯回国时在大海中听到的极具诱惑的海妖歌声,表现遥远的神秘、美丽,既吸引人又令人恐惧的星体幻象。最后,单簧管引出的主题,把人们的想象推到美的极致,再慢慢的消失在远方。

意义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评价

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可以说是最出色的管弦乐入门作品之一。如果说布里顿的《青少年乐队指南》让你体会一个交响乐团各声部、各乐器的作用和相互的配合与流动,霍尔斯特的《行星》则让你通过由各个乐器的音响元素所编织出来的音画效果,感悟绝美的音乐意境。所以,《行星》是世界各大乐团音乐会节目单上的常列曲目。有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版、加迪纳蒙特威尔第合唱团和爱乐乐团版、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版。斯拉特金(LeonardSlatking)指挥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

创作风格

他独特的构曲风格是许多影响力的产物,理查德·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在他的发展早期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随后20世纪初英国民歌复兴的灵感,以及像莫里斯·拉威尔这样崛起的现代作曲家的例子,使霍尔斯特发展和完善了个人风格。

民歌式的旋律,受东方文化启发的异国情调、富有活力的节奏与质朴的精神。

开放的听觉

从童年时期对亚瑟·萨利文(ArthurSullivan)的热爱,到后来对民歌与赞美诗学的研究,霍尔斯特从没有失去对轻音乐、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接纳。就连他最严肃的作品中也包含了乡村舞曲节奏或者是军队进行曲的律动,尽管音响效果非常不同,但他的创作在精神方面可以同当时还不太出名的美国作曲家查尔斯·伊夫斯(CharlesIves)相媲美。

善于沉思的头脑

在同一时代的英国作曲家中,几乎只有霍尔斯特独自在从事纯技术方面的试验,比如:四度和五度的叠置和弦、双调性、不规则的节拍和交叉节奏以及由多个插入部分建构的拼装形式。这些试验把他与欧洲大陆的勋伯格、巴托克,特别是他曾密切效仿其作品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联系在一起。

复兴运动的实践者

从《行星》开始,霍尔斯特发展了一种富有活力而多变的谐谑曲的新颖风格。他的《耶稣赞美诗》为英国传统合唱艺术开辟了全新的音响世界,同时他的最简式舞台作品《萨维特利》预示了整个20世界室内歌剧的发展。

个人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

(1)歌剧:《莎维德丽》;《大笨蛋》;《在野猪头酒家》

(2)乐队:《萨默塞特狂想曲》;《圣·保罗弦乐组曲》;《行星》;《赋格式序曲》;《赋格式协奏曲》;《埃格敦荒野》;《锻工》。

(3)合唱作品:《梨俱吠陀赞美诗》;《云雾使者》;《耶稣赞美诗》;《死亡颂》;《合唱交响曲》;《合唱幻想曲》。

(4)歌曲:《梨俱吠陀》中的赞美诗九首;胡姆伯特·沃尔夫作的歌曲十二首。

参见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