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王莽简介 王莽篡汉

王莽简介 王莽篡汉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9.3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北沙窝庙村 )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23年在位)。

公元8年年末,王莽撕下了“假皇帝”、“摄皇帝”的面具,逼迫姑母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公然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国号“新”。西汉从此成为历史。

王莽简介 王莽篡汉

  王莽

公平地说,王莽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只不过有点任性,在后人看来不合时宜地乱作为)。他有自己的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一生痴迷于复古(恢复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礼仪制度,虽然不切实际和过于迂腐)。为达到这个目的,王莽也是殚精竭虑,费尽了心机,甚至可以说拼了血本。

说王莽最初就有篡逆之心,王莽如果听到了可能会觉得有点委屈。

心里会想:“我能当上皇帝,也是比拼努力的结果,你们查查我的历史,看看我的经历,我容易吗!”

是啊!王莽还真是不容易。后世评价王莽“大伪似真、大奸似忠”,站在正统的角度上看也没错(结果在那儿摆着吗)。但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就是为了想当皇帝就年年装、月月装、天天装,也真是个累人的活儿!我认为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莽的粉墨登场以及最后篡汉其实都和他的姑姑王政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却不是他这个姑姑想要看到的结果。

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婕妤,因为生了成帝刘骜而被立为皇后。元帝死了,成帝继位,王政君就成了太后!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看看汉朝开国后的历史,从吕后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一旦家里有女儿进了宫得了宠,其父伯、兄弟,甚至甥侄都会得到重用,不是被封侯,就是被提拔做官。毕竟是娘家人吗,看着顺心,办事贴心,用着放心。只是这些外戚得势的机遇里偶然成分太大,因而良莠不齐。虽然贤臣良将层出不穷(如卫青、霍光、霍去病等),但佞臣奸人也比比皆是(如吕禄、吕产等)。

如果不看结果而只是把历史人物看成是“历史绣”中的嘉宾、演员的话,王莽的胜出可以说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但折射其中的却是努力或许能够成就人生的亘古不变的道理。

元帝时期,王莽的祖父王禁就被封为阳平侯。祖父死后,大伯父王凤承袭了侯爵。到了成帝的时候,由于王太后的原因,王家备受恩宠。曾经在同一天,王氏一门五人被同时封侯。王太后的兄弟中,除了死去的没有获封外,都获得了侯爵。而这死去的恰恰就是王莽的父亲王曼。

与侯门子弟的叔伯兄弟们的权势熏天、穷奢极欲、飞扬跋扈相比,没有名分的王莽就显得又孤独又贫穷,正所谓“豪门寒士”。(此时此刻,我想王莽的心是不平静的!)

王莽简介 王莽篡汉 第2张

  王莽

既然老子靠不上,又不甘心平庸一生,虽然有门阀的优势,但要出人头地的话,那就得靠自己表现了。(这里先不论忠奸 ,能最终君临天下,恐怕谁也不能说王莽是个等闲之辈吧!)

于是,王莽内心固有的政治潜能和特立独行的个性被激发了出来。或许正是在这个时候,王莽才隐约的觉察到自己想干什么!

这个时期的王莽,可以说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也许正是这样的表现与篡位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才在人格和道德层面上被后人看成是“伪君子”并饱受诟病的原因吧!)。在贫苦和逆境中,王莽并没有沉沦。他静下心来,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并拜当时的大儒沛郡人陈参为师,潜心研读《礼经》。为人处世也谦恭有礼,节俭而勤奋。虽然不富裕,但却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和寡居的嫂子,抚养教育哥哥留下的儿子。在外结交了许多有才智、有风度的朋友,在内对手握朝中大权的叔伯们更是恭敬有加。

有一年,他的大伯大司马王凤病了。王莽不离左右,精心伺候。除了端汤送水,还常常亲自尝药,怕烫着伯父。一连几个月都不曾脱衣服睡过一个囫囵觉,以至于看起来蓬头垢面的。看着侄子比自己的儿子都孝顺,王凤十分感动。

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王莽的这些行为在世人眼里就是对孝道的最好诠释和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王凤在临死的时候向王太后和成帝提出请求,请他们授予王莽官职。王太后也可怜这个侄儿,于是,王莽就被任命为黄门郎。没过多久,成帝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王莽从此走上仕途,迈出了其实现政治目的的第一步!

随着地位的提高,王莽没有显露出一点得意和骄横之气,反而对人愈加谦恭。他不仅广交名士,善待同僚,还常常将家财拿出来救济贫寒的宾客。许多名士都赞赏他的品德。成帝因此认为王莽是少有的贤才,将其封为新都侯。公元前8年,成帝又升王莽为大司马。王莽终于脱颖而出!

此时的王莽,无论是能力还是品德俨然是世人眼里的楷模和榜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莽刚刚干了一年,成帝就死了,成帝无子,由其侄子哀帝继位。于是,伴着新皇帝一起上位的丁、傅外戚和王氏外戚发生了权力斗争。为稳定朝局,太皇太后王政君诏令王莽退隐,不久又被哀帝撵回了封地南阳。

由于离开了权力中心,王莽可能有一点失落和沮丧,但却没有消沉,依然恪守着自己的原则,伺机东山再起。是啊!如果就此就让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心血付之东流,王莽心有不甘。

然而,蛰居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们对王莽有了新的认识。他的二儿子王获不知什么原因杀死了一个奴婢,王莽在严厉斥责王获后,最终逼着儿子自杀了。(虽然后人把他的这一举动解释为“沽名钓誉,笼络人心”,可是,当时的人们却认为这是有着道德洁癖的王莽大义灭亲。但无论怎样,王莽性格里极其残忍的一面也从中暴露无遗。)

这一事件,在当时把长期占据着道德高地的王莽推向了“圣贤”的巅峰。数以百计的官吏上书赞誉王莽并为他鸣冤喊屈。适逢天有异象(出现了日食),哀帝只好下诏把王莽招回了京城。

过了一年,哀帝死去。在王太后的支持下,王莽又被任命为大司马,在政坛历练多年的王莽终于等到了施展政治野心的机会。

随着九岁平帝的继位,王太后临朝听政,国家大事都交给王莽处理。

没有了羁绊,此时的王莽不再潜隐,他有了更高更远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心目中道德的天平倾斜了,道德被权欲绑架,成了粉饰自己的工具,孜孜以求的理想也让位于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需要采取的种种政治手段。于是,他一方面继续矫揉造作,努力在天下人面前摆出一副贤士良臣的姿态,并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以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毫不手软地清除政治对手和一切敢于违抗他的人,直至将他们彻底消灭(这前前后后就包括了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虽然事出有因,但老爷子也是真能下得了手)。

借着王太后的信任,靠着同党的吹捧和推波助澜,以及多年来在吏民心目中留下的美好印象,王莽经再三推辞后(古人惯用的欲盖弥彰的伎俩)接受了安汉公的封号和宰衡的称号,并集太傅、大司马于一身,俨然成了周公在世,霍光重生。

在演出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加封“九锡”、称“摄皇帝”、“假皇帝”等闹剧之后,公元8年,王莽终于撕下了覆盖多年的道貌岸然的“道德圣人”面具(谁让他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呢)。以“新”的面目登上了历史舞台。

王莽之所以留下“篡汉”的恶名,其实源于他改革失败的结果。

借着登上最高权力的余威,王莽开始了紧锣密鼓、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能说王莽没有看清楚西汉末年政治衰败和民不聊生的根源(统治者更加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失地农民或卖身为奴婢或逃亡成为流民,加上自然灾害频仍等等)。他想改变这种状态,以便稳固政权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儒生迂腐的政治观念使他把已经消亡近千年的西周政治制度当成了拯救社会危亡的灵丹妙药,并不遗余力、立竿见影地大力加以推广。

恢复了“井田制”,把天下的土地收归朝廷,改称“王田”,不许买卖。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男丁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家庭,将多出的土地分给九族亲属、邻人和乡亲。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耕者有其田”,似曾相识的节奏)。

王莽简介 王莽篡汉 第3张

  钱币

改革币制。七年间,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连发行带废止有三十七种之多。

改革官制。将上古的官制和现行官制相结合,形成新朝官制。将全国重新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从中央到地方,机构、官称、区划、地名几乎都改了。

颁布“五均”、“赊贷”、以及“六管”。“五均”,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工商业和物价。而“赊贷”就是由官府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相对要少一些,而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只需按时归还。另外,国家还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并收山泽税。这一共是五项,加上国家负责的“五均”、“赊贷”,就称为“六管”。

重新定位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单于”。征服高句丽后,将其改名为下句丽等等(有点霸气啊)。

制度设计的不可谓不完美,构思的不可谓不精巧。然而,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用一种只是在书本上流传下来且已被历史抛弃的古代制度来指导现实生活,这种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脱节,结果会怎样其实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被注定。

“井田制”由于触动了贵族、官僚和豪强地主的利益,阻力重重,因而朝廷根本无法兑现无田者可以按制度受田的承诺。禁止奴婢买卖,使失地农民又断了一条生路。

官名、地名、衙门都改了,而且不止一次的改,怎么记呀?(写封信在后面得缀上原来的名,不然寄不到!)

币制改革一个字:“乱”。乱的目的就是借机牟利,对大众进行赤裸裸的掠夺(金融乱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费那么大的劲为什么?无利不起早吗!)。

商业活动中,除了国家垄断,别的政策是很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官商、地主相互勾结,利用特权贱买贵卖,大肆敛财,反而使下层的老百姓遭受到更加严重的盘剥。

与周边匈奴等民族紧张的关系,使国家不得不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从而大大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

这样的结果,是王莽始料未及的。由此而引起的民怨、激起的民变更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为天下人(虽然有点私心)勾画的美好蓝图,他们怎么都不领情呢(怕是王莽至死都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随着赤眉军、绿林军和各地豪强武装风起云涌并像潮水般席卷而来的时候,王莽才突然发现自己在“裸奔”,因为过去几乎所有的赞扬他的人此时此刻几乎又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尽管王莽使尽了浑身解数,妄图挽救颓势,但已为时过晚。

公元23年,众叛亲离的王莽在长安渐台上被杀。

他和他的极端式的改革就此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和无限的联想。

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