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4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的汴京城。

汴京城在历史上是七朝都城,最早是战国的魏惠王在此建立魏国国都大梁,后来在战乱中被摧毁了。隋代称汴州,隋炀帝在此开凿了通济渠,由泗水经汴州流入淮河,成为中原地区的水路交通枢纽。唐代又在此设节度使,在 784 年,唐德宗在此设置军队十万,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也成为大唐的东屏。更重要的是,由于通济渠作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满足了开封城的军需和商贸需求,使得这里成为中原和洛阳并适的大商贸中心。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建立了后梁,在这里定都,将汴州设为开封府,以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均在此建都。

开封城作为大都城,它发生的最关键变化是什么呢?是在北宋初期,开始有了夜市。在此之前,开封城的街坊都是和唐代一样实行宵禁。街上是没有商店的,商店在固定的地方,而且很少,到了天黑就必须关门。晚上还有军队巡逻,如果谁晚上在街上行走,就会遭到盘查。如果盘查不如意,就会被逮捕。气氛是相当紧张的,这种情形很不利于商业发展。到了北宋初期,由于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集散,白天做不完的生意就会拉个晚,先到六点、到七点、八点,最后到了半夜。政府觉得这样可以增加税收,商人们也觉得多干点可以多挣点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夜市。

夜市的出现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夜市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包括文化、娱乐业。在当时的开封,有很多说书的场子和勾栏瓦子,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有演杂剧的、有说书的、有唱戏的,等等。只要你有钱、有时间,在那里可以看到通宵达旦,一直看到早晨出来吃早点。这样繁荣的景象在开封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张择端就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亲眼目睹了北宋商贸达到鼎盛时期的繁盛,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在繁盛当中冒出的种种社会危机。

国际大都市:开封府

这个时候的开封规模有多大?当时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新旧城共有 8 厢、120 坊,人口达 10 万户,驻防的军队有 137 万人。这个时候的开封,已经成为「坊市合一」的开放性国际大都市了。「坊市合一」指的是街与街之间的间隔里将过去的栅栏去掉、墙打通,摆上商品变成店铺做买卖了。这个时候,北宋的年税收最高达到 1.6 亿贯,我算了一下,合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 2080 亿元,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了,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当时开封城的 GDP。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成规模的各样店铺

当时开封城里都做什么生意,老百姓都有什么消费呢?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形成了定点化、行业化和规模化,成规模的有医药、器皿、茶室、酒店、票行、牙行、典当、赌局、占卜、车行、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就为张择端画风俗画打开了一扇扇活生生的社会窗口。我们在画中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行人,有文武官员、士子、兵卒、牙人(就是中间商)、饭夫、船工、工匠、车夫、力夫、村夫、流民、丐童,还有算命的等各色人等,不下几十种。这些人向艺术家们展露了城市生活的各种表情。张择端最关注的是其中哪一类人的表情呢?我们在后面再说。

水到渠成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都认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艺术水平相当高超的杰作,它是由许多画家在前面做了种种艺术铺垫,到了张择端这里变成了一个高潮。 例如,我们看到画中的场面非常大,人物有 810 多人。这是借鉴了宗教绘画的方法。当时在开封城的大相国寺和玉清昭应宫,里面都画有大量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这其中的人物场景是很大的。所以风俗化地表现社会场景的能力,张择端其实是借鉴了宗教画里的大场景。如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就是一个大场景中的一个片段。场景大了,尺幅并没有变大,《清明上河图》的高度只有 25 厘米,长度也只有 5 米多,里面的人和物就得压缩、变小,否则没有办法画下那么大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第2张

  《朝元仙仗图》卷(局部),宋,武宗元

在此之前,北宋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我称之为「微画技艺」的绘画。就是在很小幅的画面上,能够画很多的动物或人物。比如北宋的宫廷画家马奔,擅长画百雁、百猿、百马、百牛、百羊、百鹿等画。在不太大的画面上能画上百只同类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描绘不是简单的罗列,而必须要有组合、有铺垫、有高潮、有收尾,甚至还有一些情节。在《清明上河图》之前,很多画家都做了成功的努力,为张择端能够展现这么宏大的场景,铺垫下了雄厚的艺术基础。

北宋画家李公麟,算是张择端的前辈,他的《临韦偃牧放图》就是一副大场景的绘画,画面上有马匹 1286 匹,人物 143 人。这么大的场景,却并不是靠把人物和马画的很大去完成的,恰恰相反,人和马都控制在一寸、半寸之间,关键之处在于对整个画面的气势和构图的把握。比如人物的进场,人、马到了高潮,然后人、马的聚散和离合等等,形成了一个个非常鲜明的动势。在当时,这已经是作为检验画家艺术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准,只要有一定绘画水平的画家,都能够在不太大的尺幅里面表现一个相当宏伟的景观。

何时画《清明上河图》?

那么,《清明上河图》到底是画在北宋的什么时期?

首先,我们要查验一下画当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女士的衣冠服饰是变化最快的,我们看到画当中有不到十位妇女,她们穿的衣服都是宽松式的短褙子(当时叫褙子,我们现在叫外套)。根据南宋遗民徐大焯的《烬余录》记载,这样的衣服是在崇宁、大观年间出现的。最先穿这样衣服的人是来自于演艺界的杂剧演员,然后渐渐社会上的民间百姓也都穿这样的衣服。这种衣服有个特点,比较短、宽松,干起活来比较方便,所以在当时的女性中就流行开来。到了绍兴年间,这样的衣服已经不太流行了,人们都爱穿那种紧身的外套了。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第3张

  南宋女性衣冠服饰:《瑶台步月图》页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第4张

《女孝经图》卷

还有一处,我们看到画面中有两个人在推着车,一辆在大道上、一辆在胡同里,车上面盖着一块大苫布,大苫布上面写着草书大字。很显然,它本来不是苫布,而是大屏风,是粘在屏风上面的书法作品。这么好的书法作品给扯下来当苫布了,一定是写这个字的人,很可能是一波人,出事了。会是什么人呢? 这就要跟北宋朝廷里的新旧党争结合起来。北宋只有在崇宁年间初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旧党人如苏轼、黄庭坚被宋徽宗废黜,不但废黜了,还要把他们印的书、写的墨迹统统都销毁。那么画当中出现的这个情景,正是反映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片断,记录了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第5张

  新旧党争中被废黜的文人书迹

我们还看到画当中有使用的「大铜钱」的,这个大铜钱是在什么时候使用的呢?也是在北宋崇宁年间初期,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蔡京不得不铸造大钱,想来抵抗通货膨胀。当然后来遭到了老百姓的反对。

再往下看,上面还有标出羊肉的价格:「每斤六十足」,60 足就是 60 个铜钱。这是活羊的价格,每斤是 60 文钱。这样的价格在北宋的羊肉价格历史上应该是什么时期?恰恰也是在崇宁年间初期。

这就是说,我们在画当中看到了多处事件和物件,都和北宋崇宁初年有关。那么这张画很可能就是画在北宋崇宁年间的初中期,差不多 1105 年左右。

张择端的谏言

在这之前,我想张择端已经进入了翰林图画院了。宋徽宗在 1101 年登基,那年是建中靖国元年。徽宗登基后不久,就向全国发布一个诏令,说他年纪很轻,初为人君,在料理国政方面缺乏经验,有很多事情看不到也听不到,在执政当中会有许多问题出现,他希望各地臣民能对他的施政提出批评意见,说得对的他给予奖励,说错的他不追究。这是他继承了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一个传统,就是要时不时地征求臣民对朝廷施政的意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在演艺界、文学界,包括绘画界,都发出了大相一致的声音。比如演艺界就对蔡京造大钱提出了异议,他们在街头演出了一个杂剧,叫《当十钱》。后来这个剧演得很火,宋徽宗听说了,就把剧组请到宫里来演,看看有什么可笑的。这个剧组就到宫里来,如实地把这个戏演了一遍。这个戏的内容是讽刺朝廷滥发铜钱、特别是造大钱的事情,使得社会出现了凋敝。剧情是:一个卖豆浆的老者天一亮挑着豆浆担在街上就卖豆浆,一个年轻的上班族急匆匆地赶来要喝一碗豆浆。老者给他盛了一碗,年轻人喝完了,掏出一枚大铜钱付钱。大铜钱在当时的比价是 1:10,等于是普通铜钱的 10 倍。卖豆浆的老头说:「我刚开张,没法找你,这样吧,您再喝 9 碗。」年轻人想没得钱找,那就喝吧,一口气连喝了五碗,肚子快鼓爆了。他就对卖豆浆的老头说,「我实在喝不下了,幸亏蔡相爷他造的是当十钱,如果他要造当百钱的话,我就要非得喝 99 碗了。」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第6张

  市场上使用的崇宁年间铸造的大钱(当十钱)

演到这里,宫里全场哄堂大笑。只有两个人没笑——我想你们能猜出来是哪两个人没笑了。宋徽宗瞪着眼看着蔡京:「瞧你干的这个事,怎么弄的?」蔡京赶紧应允,把大钱给撤了。这是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讽刺剧,还有很多人批评宋徽宗大肆在南方购买花石纲,又千里迢迢地运到开封来,劳民伤财,以此写诗来向徽宗谏言。

类似这样的事情是比较多的。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就产生了他的想法。我们在前面说过了,他出身于一个儒家思想很浓厚的家庭,自然就会有积极入仕、关注朝政、关注民生的思想,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就充分表达了他的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