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朱熹简介 朱熹理学

朱熹简介 朱熹理学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朱熹(尊称:朱子,又称:紫阳先生、朱文公,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仲晦,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的思想体系,是在继承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顺应历史的发展,综合吸收前代、当代思想家的思想精华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在尊儒、论道、排佛的论辨中不断修正而完善起来的,因此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这一思想体系,超迈历史,成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座高峰,自建立以来,一直是元明清数百年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影响至深,一直令人景仰、追索。

朱熹简介 朱熹理学

  宋朝理学家朱熹

朱熹善于格物致知,善于辩论历史得失,将音乐与世运、德行联系在一起考察,乃是其严谨治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朱熹始终倡导儒家的中和思想,对音乐的创作与应用也是要求以中律为准。朱熹说:“以律管而言,只吹得中声为定。大抵声太高则焦杀,低则盎缓。”音乐不中律的后果,是会导致听者的神智错乱,这不是骇人听闻的事。朱熹引用史中记载的重要内容,其中就有下列的典型例子:刘歆为王莽造乐,乐成而莽死;后荀勖造乐于晋武帝时,即有五胡之乱;和岘造乐于周世宗,世宗亦死。李照造乐,仁宗得了心疾。惟宋太祖,初不曾理会乐律,但听乐声,嫌其太高,令降低一分,其声遂和。由此,朱熹认为唐太宗与宋太祖所定之乐,皆平和,所以世祚久长。且对门人说,音律如尖塔,阔者浊声,尖者清声。宫以下则太浊,羽以上则太轻,皆不可为乐,故取五声者中声也。朱熹的终身努力,就是要维系人伦,使中庸之道畅行,而礼乐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因此,将音乐对人的性情、修养乃至与世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朱熹的见解之高明。

朱熹简介 朱熹理学 第2张

  朱熹塑像

古代乐器有长度规定,以尺度衡量,定其尺寸。古代有用羊头山黍排列宽度作为尺度的做法,至北宋时以并排一千二百粒黍为阔宽九寸之度的说法,曾引起争议。南宋朱熹认为此法于今不可取,其所取度量之古尺有两种,一是短的周尺,一是长的景表尺。若尺度不定,则十二律就失准。乐律失准,乐器的规格就会混乱,演奏的音乐就不能中律,造成高亢或低靡,扰乱听者的神志,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与乐器产生的声波有关,声波进入人的耳道,振动耳膜,刺激大脑神经,神经元释放不同的介质,一类介质能兴奋大脑神经,使人心情兴奋,一类介质能抑制大脑神经,使人心情抑郁,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的人,或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的人,都会发生心理疾病,这是可以从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找到答案的,现代开展的音乐治疗某些疾病的理论正是基于此认识而建立起来的。虽然朱熹所处的时代没有检测的手段,却有宫廷医生的诊断,由文字官记载的典型例子中可以找到答案。排除兴奋或抑制性的音乐,自然当取中和的音乐,回归到常人能接受的音域水平。

朱熹注意到作乐只用七声的问题。即使是合律之乐,演奏还须视场合而定,“惟宫声宴席不敢用,用则宾主失欢”。蔡元定曾截段小竹做笛子吹出美妙的笛声来,但朱熹在审阅《律吕新书》原稿时,却发现吹律未谐,便给受伪学之禁的蔡元定写信,期待元定“归来更须细寻讨”,可是,残酷的事实是蔡元定被编管道州,折磨致死,未能同朱熹继续商定,朱熹不得不承担起重任,完成对吹律未谐的修正工作。

朱熹还注意到,时行的音乐,不是主流社会所需要的音乐,朝廷与庙堂所需要的音乐,必须是庄重的、和谐的音乐。朱熹所追求的是能登大雅之堂的音乐,那么,对歌词内容、音乐声调的要求就要求相当严格。而古代流传下来的音乐,在朱熹看来,就是经过时间考验、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因此,朱熹的音乐思想,具有崇古的一面,从这个层面而言,朱熹就是讲究音乐经典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