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恒温三次北伐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失败?

恒温三次北伐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失败?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4.7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说到桓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桓温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也是东晋时期的权臣,还差一点篡夺了司马氏的皇位。桓温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三次北伐。但是客观地说,桓温北伐并不是真心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南北。发动北伐战争,只是桓温意图名震江东,伺机取代晋室的途径。

另一方面,除了南渡侨民,偏安江东的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只满足于偏安一隅,也并不想收复中原。综合这两方面原因,桓温北伐便注定了要以失败收场。

恒温三次北伐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失败?

纵然如此,桓温还是在短短数年间,接连三次北伐,而且每次北伐都取得了大小不一的战果。更重要的是,桓温用行动夯实了天下人心中“中国终要一统”的思想观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桓温三次北伐的情形具体是怎样的。

东晋自司马睿称帝以来,世家大族掌握重权。后司马睿试图夺回军政大权,却逼急了权臣王敦,引发王敦之乱,司马睿忧惧而死。王敦之乱被平定后不久,庾亮执政,继续执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又逼急了苏峻,引发苏峻之乱。陶侃平定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死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苻坚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殷浩两次北伐失败,被贬为庶民。朝政大权落于桓温之手。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使步军自淅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水军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古均水入汉水的水口),又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关中到汉中的通道),诸道并趋关中,进攻前秦。

桓温大军进展顺利。至四月,桓温步军与前秦主苻健的太子苻苌、子苻生所率兵五万兵马相遇,展开激战。前秦苻生骁勇异常,杀桓温将应诞、刘弘等多人,晋军死伤千余人。桓温督军力战,终于大破秦军。

恒温三次北伐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失败? 第2张

与此同时,桓冲又大败前秦丞相苻雄于白鹿原(今陕西蓝田西灞、浐二水之间)。随后,桓温军转战而前,进军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长安指日可下。苻苌等秦军退守长安城南,苻健自领羸兵六千固守长安小城(内城),倾全部精兵三万,由大司马雷弱儿等率领,与苻苌合力抵抗桓温。

晋军顺利入关,长安附近郡县纷纷来投降。桓温抚喻百姓,使其安居复业。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桓温,路上有耄耋老人见到晋军,惊喜万状,流着眼泪感叹:“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意思是:“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由此可见,当时非晋朝领土的百姓仍旧是奉东晋朝廷为正朔的。倘若没有桓温讨伐之功,沦陷区百姓几代人之后,天下一统的观念会否改变就未可知了

北伐形势非常之好,但桓温却顿军灞上,观望不进了。隐居关中的王猛闻桓温入关,前来相见,与桓温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桓温见民间有此人才,大为惊异,问王猛说:“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说:“公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桓然默然无以应。

恒温三次北伐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他为什么失败? 第3张

王猛意思是说桓温志在立威,以功名镇服江东,并非真心伐罪吊民,恢复晋土,三秦的人才看不出桓温北伐的决心,所以不来归附。这正说中桓温心事,所以他无所答对。

桓温进军之初,本打算以秦地之麦为粮,但苻健“收麦清野以待之”,晋军军粮发生危机。不久,桓温大败于苻雄,死伤万余人。于是,徙关中百姓三千余户而归,退至潼关,又被苻苌所败。九月,桓温回至襄阳。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