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其弟赵匡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 亲手终结五代七十年乱世的一代军神,开创大宋两百年盛世的一代明君,就此逝去;不仅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悬案,更留下了未及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千古遗憾。

赵匡胤时代的无敌禁军

“大宋禁军”在宋徽宗时期就是“跑龙套”的,动不动就是十几二十万的被打散,金军南下常常听闻战鼓声就十几万人一起撤了,比现在马拉松还壮观。但在赵匡胤的时代,这是一直实打实的不败之师。

唐朝的衰败源于府兵制的崩溃,因此五代以来都以募兵制为主,为防止募兵变为私兵,所以通常募兵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并命名为“禁军”。赵匡胤的禁军继承于后周,后周虽然托赵匡胤的福只历三代享九年国祚,但却是有两代明君,还都是李世明这类的马上天子。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此时中央政府外侧还有众多的割据势力被誉为“十国”,经过多年的兼并战,此时十国还剩,南唐、南汉、南平、后蜀、吴越、北汉六国,率领这队无敌之师的赵匡胤一口气啃掉了除北汉之外的五国,而且轻松得几乎和旅游一般,基本兵锋所指,战无不胜,五次灭国之战史官都憋不出几个字来描述,因为真的就是降维打击。

即兴而来的北伐

赵匡胤死后,弟赵匡义继位,收复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的赵匡义把目光看向了北方,看向了幽云十六州,那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

自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三条路,从西往东数,第一条是西北,借助关中与陇右地形可层层抵抗,第二条是山西,借助山西太行八径亦是关卡重重,第三条则是幽云,借助幽云十六州亦可从燕山北坡到南坡布置重重防御。

可惜后晋石敬塘为一己之私,把幽云十六州这重重关隘一股脑全送给了契丹(辽),现在赵匡义的大宋核心在华北平原,而失去幽云的华北就是辽国的粮仓,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第2张

为了给大宋夺回国门,一直生活在大哥阴影之下的赵匡义出发了,但这是一场从出发就失败的北伐,因为他真的太“即兴”了,就像你早上去打个球,打完即兴去参加个高考一样。

征服位于山西太原的北汉政权后,赵匡义率得胜之师回到太行山以东的镇州(现河北正定),可能觉得来都来了吧,他竟直接挥军北上奔袭幽云,此时赵匡义心中所想应该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辽人也想不到吧”,实事正是如此,辽人全无防备,宋军火速攻下涿州,包围幽州。

幽云十六州以云州(大同)和幽州(北京)最为重要,云州是走太原南侵的基地,而穿过燕山南侵华北平原的几条重要通道交汇之处就是幽州。想守住广袤的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就是堵住大门,否则事倍功半,而幽州就是那张门。

包围幽州后,为堵住辽军支援,赵匡义火速分兵堵住了幽州北面的得胜口(居庸关附近),这下可以慢慢包围攻打幽州了吧,但是这次北伐败就败在“即兴”上,准备太不充足了,连幽云地理都没有打探清楚,因为幽云十六州已经丢失三十多年,差不多一代人了,汉人对幽云地理的认识已经有些模糊了,赵匡义堵住了得胜口,却漏了一个北古口。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第3张

北古口在明朝是北京连接燕山以北的重要通道,相比得胜口,北古口更偏东北一些,因为明朝边患在东北方向,而在北宋初期,北古口只是条人烟稀少的古道。正是这个漏掉的北古口,源源不断的辽军从这里涌入,在高粱河畔冲垮了宋军,赵匡义的第一次北伐以惨败告终,而他本人还中了一箭,坐驴车到了涿州才与溃兵汇合,曹孟德败走华容道还有一队人跟着呢,可见这场溃败有多惨。在他失联的那段时间里,臣子们以为皇帝殉国,甚至已经在考虑另立新帝的事了。

一场即兴而发的北伐,却因为不清楚地理而溃败,可见这次北伐有多么冲动,而一次如此冲动的北伐都差点攻下幽州,此时宋军的战力可见一斑。

运筹帷幄的第二次尝试

七年之后,赵匡义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这一次倒是准备相当充分。从第一次北伐中赵匡义吸取到了一个大教训——君子不立危墙,但是赵匡胤时代都是亲征,一生都生活在大哥阴影下的赵匡义又不想服这个输,所以他折中一下,为第二次北伐亲手定下来一个大战略,并严格要求武将们在千里外也要遵从。

赵匡义定下一个“五路北伐,汇师幽州”的战略。这个战略还颇具现代化战争的感觉,充满了迂回包抄和协同,是一个非常具有立体感的战略,从战略上来说是领先时代的。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第4张

战术将五路北伐军分为东西两条线,同时“东方主守,西方主攻”。东线由曹彬、米信两支部队,按第一次北伐的路线进军,西线由潘美、田重进、杨业(评书《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三支部分从山西进军。其中东线率先发动,但是主要是造声势,吸引辽军出来野战,在野战过程中东线采取对峙和缓慢撤退的战术,一点点将辽军主力从幽云地区调出来。西线则是真正的主攻路,先攻下幽云处于山西方向的四洲,再转向东路与东两路军一起逼近幽州。

巧合的是千年后的二战时期,德国占领法国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在法德交界处德军通过对峙和佯败,一点点将法军调出防区,而在北方绕道比利时的主攻部队则发动闪电战,直插巴黎。

战略是优秀的,甚至千年后都完全管用,但是这个复杂的战略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协同,如何协同五路大军以实现战略目标,千年后可以用无线电,但在当时只能靠五路大军主将的默契和直觉。

默契和直觉本来就有点玄学的意思,一两个人还能有点心电感应,五个人就有点困难了。

前期进展非常顺利,西三路军进展飞速,收复了包括云州在内的山西诸州,直逼蔚州,拿下蔚州东西线即可汇师。

如西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路,东路不是败了,恰恰相反,曹彬太能打了,连战连胜之下,立功心切的曹彬忘记了对峙、忘记了佯败,一路杀到涿州城下,尴尬的是辽军主力还没出涿州就给堵在城里了,防守涿州又要不了那么多人,恰好西线辽军溃散,于是调了一半兵力到了蔚县去堵西线宋军。

这下尴尬了,说好的闪电战,说好的一退一进,结果现在东西两路都被堵住了,局势陷入僵持,西线还好一路稳扎稳打推过来的,但是东线曹彬可是急行军推到涿州城下的,随即被辽军断了粮道,导致东路军大溃,而西路军的粮道与侧翼其实是在东路军的后方,东路军溃散后,西路军的粮道和侧翼都受到了辽军极大的压力,随即亦大溃。由于潘美指挥失误,导致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亡。

赵匡胤手下的无敌禁军,为何在赵光义手里就不行了? 第5张

雍熙北伐的惨败,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的“无敌禁军”老底算是全赔进去了,更重要的是脊梁骨被打断了,造成了此后两宋近三百年的畏战情绪。

赵匡义真不如乃兄?

首先先为赵匡义找几条客观原因

一、敌人更强

北方游牧民族本就比南方割据势力更善战,而且赵匡义面对的还是形成封建王朝的游牧民族势力。在丢失幽云的情况下确实是对手更强,但这不是核心原因,赵匡胤时代却也屡胜辽军。

二、制度不同

五代以来一直是“枪杆子里出政治”,偏向军事独裁的机制,因此从后周到赵匡胤时代,一直是天子亲征,防的就是武将擅权,而赵匡胤在统一南方后“杯酒释兵权”,宋朝的武将格局颇显尴尬。

这种尴尬集中体现在武将相互制衡的权术上,我们来看雍熙北伐,五路并进,但没有统一的将帅,每一路为各自的部队负责,因此在局势顺利时出现了曹彬贪功冒进的情况。在逆境下,西路军意图撤退时,潘美、田重信、杨业碰面后因为缺乏主将,只能按资排位,由潘美说了算,但是潘美在职权上又不对另外两路负责,因此潘美的判断和决策也是利己主义的。雍熙北伐出现的弊端在后续北宋对辽、西夏用兵时多次出现,表现为顺风就浪,逆风就各管各的。

三、他真的比不上

除了客观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赵匡义魄力不如乃兄,雍熙北伐如果按照传统依然是天子亲征则不会面对诸多问题,天子权威完全可以尽量统帅和协调五军。

从北宋定都的问题上,也能看出赵匡义和赵匡胤的格局区别,在幽云已失,华北无险可守的情况下,赵匡胤是支持迁都的,从汴梁迁往洛阳,凭山川之利在天崩地裂时保留力挽狂澜的希望,而赵匡义则是坚持保留汴梁为首都的,因为汴梁尽享运河之利,漕运发达,非常适合作为经济中心。从两人对国都的选择也能看出赵匡胤思虑更成熟更全面,而赵匡义则更适合成为守成之主,他考虑问题更片面,更考虑当下。

当然不可否认赵匡义在汴梁也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大宋,在他之后的北宋虽武功不行,但文治上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缔造了一个开明、包容、富裕、自由的超级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