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韩信的死亡背后是什么真相?刘邦真的容不下他吗?

韩信的死亡背后是什么真相?刘邦真的容不下他吗?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8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韩信的死亡背后是什么真相?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以上是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别人问他为何能成功时,他说过的一番话。

其中涉及到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汉朝开国功臣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

三人中,只有帮助刘邦从军事上击败项羽的“兵仙”韩信没能善终。

韩信的死亡背后是什么真相?刘邦真的容不下他吗?

韩信是被挖掘出他的伯乐萧何,以及刘邦的老婆吕后合谋抓住处死的,并被夷灭三族,罪名是谋反。

根据司马迁写在《史记》中的记载,韩信在被抓前后,确有谋反的企图,并做出了实际行为。

因此,韩信死得并不冤。

但韩信早前被刘邦剥夺异姓王身份时,又确实有点冤,那会的韩信对谋反只是犹豫不决,没有真正开干。

刘邦跟韩信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中央集权制和分封制之争,不能简单以无故陷害或杀戮功臣看待。

总的来说,就是,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因形势需要,许诺了包括韩信在内的一批功臣以后能裂土封疆。

但王朝建立后,刘邦发现这样很不妥,大一统还要不要了?

如果韩信能聪明一点,辞让部分赏赐,比如,不当这个异姓王,只要个侯爵,或许就没事了,同样能富贵传承。

比如,和他齐名的“汉初三杰”中的另外两位,都有过推辞赏赐的行为,全部获得善终。

韩信终归是被权力、富贵迷了眼。

当然,这其实也不能怪韩信,他的功劳担当得起异姓王的封赏,他是凭本事挣回的家当。

只不过,韩信对大一统皇权的认知度太低。

没办法,在汉朝建立之前,只有一个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还只存在了十来年。

地方和中央该如何相处,功臣和皇帝该如何相处,权力该如何制衡,在汉初,不管是皇帝还是功臣,可借鉴的经验实在不多。

往后推数百年,谁都知道,别跟皇帝讲权力,特别是封疆和军权

唐朝的李靖、郭子仪,明朝的徐达、汤和,都是在前人的经验中,得以存活。他们都是踩着韩信们,悟出了为人臣的真理。

韩信显然没人教他类似的道理,此前,大概也只有帮助秦朝灭六国后,主动退隐的王翦可以学习。

但王翦面对的是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韩信可能想,咱遇到的可是仁厚的刘邦,不一样的,不需要推辞功劳,该拿就拿。

暴君秦始皇和仁厚的刘邦,其实是一样的,苍天之下,皇权最大,中央集权制最大。

所以,不懂这些的韩信只能委屈被剥夺了异姓王的身份,变成了淮阴侯,然后,因不满被薄待,有了谋反的心思,最后落到生死族灭的下场。

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机会活命的。

刘邦当时不杀他,除了没有谋反的实锤证据外,也是想能尽量善始善终,反正,韩信已经毫无威胁了,不如大度一些。

可韩信却失去了年轻时的忍耐力,他的死是自找的。

有则著名的成语,叫做“胯下之辱”,这则成语就是讲韩信年轻时发生的故事。

韩信的死亡背后是什么真相?刘邦真的容不下他吗? 第2张

韩信早年在家乡时,受到一个屠户的挑衅。

屠户跟韩信说:“你个胆小鬼别整天挂把剑在腰上装蒜,不怕死的就刺死我,怕死就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当时就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于是,满大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胆小。

若干年后,韩信成了汉朝的大将军和异姓王,屠户却还是个屠户。

韩信后来还大度的对这位屠户进行了褒扬,说没有屠户的刺激,就没有自己的成功等云云。

这个故事和成语,历来被大大赞誉,被称为忍辱负重后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

后人在表示大丈夫当能屈能伸时,也大多以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为例自勉。

由此知道,韩信也曾经是能屈能伸的,可年轻时能如此的韩信,在被刘邦猜忌后,为何就不再能屈能伸?

跟皇帝妥协,总比跟屠户妥协,要更能被人理解吧?还怕别人笑话?

韩信在被贬后,如果想要活命,或者未来自己跟家族后代能过的好一点,就必须要收敛起自己的小脾气。

不能让刘邦觉得自己还有怨气,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能再轻易得罪人。

但当韩信多次有机会能跟刘邦夫妻,以及汉朝真正的掌权派系沛县帮保持友善关系时,他却放弃了年轻时的能屈能伸。

比如,刘邦在韩信被贬后,还找他喝酒聊天,两人聊到了各自的带兵能力问题,《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虽然之后韩信还解释了,刘邦不需要领多少兵打仗,能领导像自己这样的将领就行了,可刘邦心里真能舒服?

刘邦找韩信喝酒聊天,绝对不会是找不到陪他聊天的人,而是来试探韩信的态度,看这家伙被贬了官,剥夺了权力后,有没有怨气。

刘邦其实也希望韩信能服个软,到底不是嗜杀之君,能和平解决功臣问题是最好不过,关键是,要判断出,韩信是真能老实下去。

结果,刘邦被韩信讽刺,即使韩信说的是事实,但也说明了,韩信心中是有怨气的,还是个危险分子。

韩信不仅仅是对刘邦不服,包括其余正在掌权的权贵,他也看不起,史载其: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类似话语能记载进史书中,证明当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属于比较公开的言论,被猜忌时,还到处得罪人,这就是韩信的不成熟了。

这还不止,根据史书记载,韩信跑去找樊哙喝酒,樊哙对他是无比尊敬,不惜以王礼对待韩信这个失去权力的侯爵。

可韩信离开樊哙家后,却当众表态说:“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樊哙是谁?他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连襟,如果能跟他保持好关系,未来遇到困难时,樊哙是能帮大忙的。

韩信的死亡背后是什么真相?刘邦真的容不下他吗? 第3张

韩信在被困居长安时的交际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情商低了,完全放弃了当初被屠户挑衅时的能屈能伸。

或许年轻时,韩信一无所有,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哪怕是颜面。

功成名就后,受不了一朝失去权柄和地位的打击,为生存应该放弃的颜面却始终放不下了。

从上述史书中记载的实例,也能知道,韩信是真的怨气冲天。

所以,他鼓动陈豨造反,当陈豨真的举兵造反后,他也按照对其的承诺,准备在长安也开干。

然后,事情败露,就被萧何和吕后联手消灭了。

总结韩信在军事能力上当然是天才,年轻时能忍辱负重的行为,也有成功人士能屈能伸的风范。

唯独成功后,再次遭遇挫折时,却无法看清楚自己身处的位置,以及面对的危险。

从高处跌落后的不甘心,导致了韩信最终的结局。

年轻时能屈能伸的行为如果能保持一生,韩信也许能活,他的死是自我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