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秦二世而亡,郡县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秦二世而亡,郡县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4.1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本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秦之所以二世而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郡县制闹的。

秦二世而亡,郡县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首先,郡县制是好的,但并不适合初次完成大一统的秦国。

李斯在为郡县制辩护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的这段话,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反面论证了郡县制的合理,又提到可以通过“重赏”的方式来解决皇族和功臣的欲望,给人一种“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先进”的感觉。

道理是李斯说的道理,长远地看,郡县制的确比分封制先进,但是,更先进的郡县制却不适合初次完成大一统的秦国,这就好比,在哲学中,五大社会形态,一个比一个先进,但如果不辩证地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强行进入最高级的社会形态,最终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秦始皇和李斯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俩是跑步进入郡县制。

秦二世而亡,郡县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2张

秦始皇吞并关东六国的速度太快,快到六国百姓还没完全意识到,他们已经不再是齐人、楚人、燕人、韩人、赵人、巍人,而是秦人了,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转过来,他们还没有完全地、彻底地接受秦人文化,秦始皇派往关东六国或在关东六国选拔的官吏还不能像关中官吏那样对当地百姓形成有效控制,这便是扶苏说的“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远离关中的齐楚燕赵并没有接受秦文化,秦始皇强行推进包括郡县制、法家思想在内的秦文化,最终会激发齐楚燕赵百姓的不满,引发民变。

历史最终证明了扶苏的判断,陈涉、项羽、刘邦、田儋等人就是利用了关东六国百姓对秦文化的排斥,拉起了一支支声势浩大的反秦队伍,刚登上皇位的秦二世对秦国官僚系统掌控力不足、治国经验匮乏,个人威望更是无法和秦始皇相提并论,所以在面对陈涉等人的起义时最终失败了。

秦二世而亡,郡县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3张

其次,在关中及周边地区推行郡县制,在边远的燕、齐、荆等地暂行分封制,才是合乎时宜的。

秦王政二十六年,始皇帝初并天下时,丞相王绾等人就提议,在燕、齐、荆边地继续实行分封制,用以震慑当地百姓。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等人再度提议分封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在遇到“田常、六卿”这样的乱臣贼子时,分封的诸侯可以相救。

其实,王绾、淳于越等人的意见,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以后来的汉高祖为例,汉高祖也是以关中为根据地,最终完成了对诸侯的征伐,登上帝位。登上帝位后,齐、楚、荆等地放了儿子、兄弟,淮南王英布谋反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杀死,楚王刘交则继续与英布对抗,汉高祖刘邦亲至前线,齐王刘肥也带着十二万兵马与父亲刘邦、叔叔刘交汇合,“三刘”大战英布,英布最终不敌,逃至长沙,为长沙王所杀。

如果齐、楚、荆三地没有诸侯王,只是殷通那样的会稽守,他们真的会跟英布拼命吗?整不好,他们早就乖乖地向英布投降了,成了英布的马前卒了。

事实上,陈涉起兵不久,齐楚大地上就全是殷通这种吃秦国饭砸秦国碗的人了,殷通、沛令、陈婴等人,是《史记》记载下来的和秦国离心离德的官吏,如果殷通等人所在的地方是由秦始皇的子嗣及功臣治理的,他们肯定不会像殷通、陈婴那样背叛秦国,而是会像后来的刘交等人那样,第一时间和反贼对抗。这便是淳于越说的“枝辅”“相救”。

而且,如果这些地方是由始皇的子嗣及功臣治理的,殷通、陈婴这些与秦国离心离德的官吏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便是王绾等人说的“填之”。

总之,在没完成对六国故民思想统一的情况下,暂时推行分封制,才能更好地震慑野心家,才能对反贼的举动迅速反应,国家才安全。

秦二世而亡,郡县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4张

秦国之所以二世而斩,就在于秦始皇和李斯的步子太大了,秦国明明没培养出那么多忠心于秦王室且能力突出的官吏,明明没完成对六国故民的文化“殖民”,却偏偏要全部施行郡县制,分明就是毁自己的根基。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野心家还有顾虑,不敢轻举妄动,秦始皇一死,陈涉、项梁、刘邦、殷通、田儋等人全站了出来,关东六国皆反,秦国还哪有精力再来一次天下一统啊?秦国还哪有秦始皇这样又魄力又能力的千古一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