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推行分封制有什么好处,汉晋明三朝建立之后为何要这么做?

推行分封制有什么好处,汉晋明三朝建立之后为何要这么做?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先秦以前的夏、商、周三朝大体都是采用的分封制,当然,这三个朝代也先后被受分封的诸侯给灭掉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有感于分封制对于中央权力大幅削弱的弊端,废掉了分封制,开始推广郡县制增强中央集权,因为郡县制明显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统治,所以这个制度从秦朝开始被延续了下来,一直到今天。

推行分封制有什么好处,汉晋明三朝建立之后为何要这么做?

秦朝灭亡以后,从汉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的各大一统王朝中,有多个王朝因为各自的需要在开国之初又捡起了分封制,只不过分封的对象变了,秦以前的分封是封给功臣,秦以后的分封是封给皇族。西汉的刘邦,西晋的司马炎,隋朝的杨坚,明朝的朱元璋,或许还要加上创立蒙古大帝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这些著名的帝王都搞过分封制。

这里面,隋朝杨坚搞的是半分封,他把国家分成几个大区,分别由几个儿子挂名管理,除了封王外,还要在中央挂名某区域总管的职务,受中央直辖,并且随时可以调任,目的不是为了真的让几个儿子做诸侯,只是为了遏制世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让儿子们掌握各地军权总比下放给各地世家们更安全,否则就真是诸侯林立开历史倒车了。

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诸子的目的恐怕更单纯一些,虽然也有害怕他死后诸子争位的因素在里面,但谁叫他老人家打下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传递个命令都不方便,最远的来回要骑马跑上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分封根本就没法管理,没有谁能单独领导蒙古人打下来的大帝国。蒙古人是真分封,除了因为关系的亲疏在争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职位上有过站队外,各自的领地基本上就是各自管理,谁也不鸟谁。

除掉上述两朝外,本文重点要说的是西汉,西晋和明朝初期的分封。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历史上因为分封制引起的朝代内部的著名动乱时期,三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刘邦、司马炎、朱元璋都是绝顶的聪明人,他们肯定知道分封皇族到各地还给予兵权、财权一定是会出乱子的,可他们为何还要坚持这么干?无它,无奈尔,两权相害取其轻。

西汉,非刘姓不得为王,既防吕后,也防功臣

西汉是刘邦击败了强大的楚霸王项羽后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到处合纵连横,拉拢了大多数的诸侯支持他,这才在实力和人心的比对上逐渐超过项羽,既然是拉拢就不可避免的要给人家好处,西汉开国后,刘邦封了八个异姓王和数百个有封地的侯爵。而在国家治理上,刘邦推崇的是秦朝传下来的郡县制,因此这些功臣们,特别是那八个有枪有地盘的异姓王就成为了维护刘氏王朝稳固的绊脚石,都成为刘邦要警惕的对象。

西汉开国的八个异姓王中的大多数都不赞同郡县制,能自治谁愿意去伏低做小啊?刘邦只好抱着老迈之躯一个个的去消灭,等异姓王消灭干净后,刘邦自己的身体也垮掉了,他感觉时日不多,皇太子刘盈才十五、六岁,无法对功臣集团和他的母亲吕后形成威慑力,刘盈并非他最喜欢的儿子,但为了有个能压制住功臣集团的强势太后,他坚持刘盈做继承人。可强势的吕后又让谁来制衡?于是有了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

刘邦分封刘氏宗亲为王,在各地掌军,目的是让吕后老老实实的辅佐儿子刘盈,不要让吕家骑在了刘家头上,此外,刘氏诸侯王也可以遏制功臣集团。诸侯王、外戚、功臣集团形成一个三角权力结构,互相制衡。而诸侯王在他这个开国之君的力挺下,在道德和法理上占据了制高点,退一万步说,即便诸侯王有了异心,总归还是刘氏子孙,江山总逃不出刘家的手心,而外戚和功臣集团就没有这个法理支持,他们可以专权和争斗,但无法谋夺刘氏江山。

如果刘邦不分封,把后代都集中在京城,还没有兵权护身,没准就会被吕氏集团或功臣集团任意一方掌权后干掉,功臣集团中好多都是老六国的贵族,难保他们不会有复国之念,毕竟汉朝建立的时间太短,刘家皇帝还没有深入人心。分封在外,有权有兵有法理,谁都绕不开他们,刘邦通过分封顺利的保证了刘氏王朝的延续。至于说后来的“七国之乱”,再怎么乱也是刘氏内战,谁赢都还是大汉朝。

推行分封制有什么好处,汉晋明三朝建立之后为何要这么做? 第2张

西晋,世家凶猛,为壮大皇族力量,成千古耻辱

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在建朝称帝后马上就搞分封,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个诸侯王。刘邦搞分封是为了制衡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司马炎搞分封就是为了制衡整个天下的大世家。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和在此之前的曹魏都是在世家支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世家,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将阶级固化,司马家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司马家也是通过联合世家让自己掌握住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在世家的支持下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当然会想着让司马家的江山能长久稳固,身为世家中出身的佼佼者,他很清楚的知道在王朝内部谁才是司马皇族最大的威胁,那就是世家这个阶级,世家可以抛弃汉朝支持曹魏,可以抛弃曹魏支持司马家建立晋朝,也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抛弃司马家,在“九品中正制”的严密执行下,皇族换谁都没所谓。

在世家无法消灭的情况下,司马炎为了巩固司马家的话语权,只能是通过分封制来增加司马氏一族的特权和军力,寄希望在出现动乱的时候能有司马家的人才出来扛鼎。所以,司马炎明知道分封制会造成皇族内部的倾轧和争位,但在世家这个对皇族更大的威胁下,还是选择了分封,起码从前辈汉高祖刘邦分封的效果上看,刘家子孙在两汉期间的各种动乱后依然保持着绝对优先的皇位继承权。

司马炎死后的“八王之乱”估计是在他的预料之中,这个是分封诸王必然会产生的后果,反正怎么乱都是司马家的家事,谁有本事谁做皇帝呗。只不过司马炎没料到的是,司马家封出去那么多王就没有一个成才的,没有一个司马皇族能在动乱中脱颖而出,结果越来越乱,还给了草原异族们天大的机会,导致了五胡乱华时代的到来,让司马皇族牢牢的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司马炎分封的初衷大概和刘邦差不多,可惜的是司马家在从司马懿起的三代之后把好运用完了,不出人才,前人考虑得再周全也没用。

明朝,为国戍边,拱卫中央,谁能上位自己去争

明太祖朱元璋从洪武十年开始,陆续开始分封成年的皇子到各地为王,并且给了一部分儿子领兵之权,主要是给了分封在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秦王、晋王、燕王以及在关外的宁王等,朱元璋给予他们的权力不包括地方上的民政,在军事上也没有调兵之权,所以朱元璋的目的不是造就出不受中央管辖的诸侯王,而是希望有本事的朱家儿孙能担负起护卫朱家王朝的使命,戍边卫国和威慑试图对中央不轨的叛乱者。

明朝洪武年间有四大案,最先开始的是胡惟庸案(也有说是空印案,该案的发起时间至今还有争议),胡惟庸案是在洪武十三年爆发,但朱元璋的准备时间恐怕有好几年,收集证据,准备策略都需要时间。胡惟庸案和空印案不同,空印案基本上只涉及到文官系统,胡惟庸集团却涉及到大量的武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爵位的实权武将,那么从洪武十年开始的分封是否有提前准备,防备胡惟庸集团狗急跳墙的考虑?

朱元璋最年长的几个儿子都是分封在北方,因为蒙古人还在和明朝敌对的缘故,明朝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在北边,朱元璋很有可能是让儿子们去帮助他看着军队,准备随时开始的大清洗。只要军队在手上,朱元璋牵连再多人到胡惟庸案里面都不怕,他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开国十来年后,各种贪污腐败,包括相权对皇权的掣肘都已经显现出来了,朱元璋各种看不过眼,所以,朱元璋搞分封,控制军队配合他搞大清洗是主要目的,戍边是次要目的,其次才是让儿子们去享福。

推行分封制有什么好处,汉晋明三朝建立之后为何要这么做? 第3张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意外于他之前病死,他被迫立长孙朱允炆做继承人,这个时候,几个在边疆有兵权的儿子就成了未来继承人的一大威胁,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跟朱元璋提出个这个问题,可朱元璋并没有考虑过削藩,反正都是朱家子孙,你打不赢你叔叔,那就活该你做不成皇帝,谁上位我都是太祖高皇帝。就像他用荆棘告诫儿子朱标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结果是朱允炆果然不是做皇帝的料,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都能丢掉皇位,能怪谁?

综上,包括杨坚在内,刘邦、司马炎、朱元璋这些帝王并非不知道分封皇族会带来动乱,但都因为各自要达成的政治目的强行推动分封,不管他们防备的是谁,终极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不被外姓所得,分封皇族有害,但总归肉烂在锅里,要是把皇族集中在一起圈养,出了事都没有翻盘的机会,比如北宋灭亡时,要不是宋高宗赵构提前跑了出去,宋朝就没有南宋了。所以,分封和不分封都是为了皇权稳固,无非是看哪种选择对皇权的延续更有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