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为何说“烧通敌信”隐藏着曹操的“奸雄”心机与奸诈面孔?

为何说“烧通敌信”隐藏着曹操的“奸雄”心机与奸诈面孔?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烧通敌信”的著名轶事中,曹操隐藏了怎样的奸诈面孔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奸雄”曹操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在民间可谓广为人知。不过《三国演义》虽然是文学小说,但一直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评价,很多人物的文学形象与他们的历史形象相差并不远,“奸雄”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有种观点认为:由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反曹”,所以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是个“奸雄”。诚然历史上的曹操没有《三国演义》中表现得那么奸诈,但也无愧于“奸雄”之名。这在曹操“烧通敌信”的著名轶事中都有所体现,可见其奸诈面孔。

为何说“烧通敌信”隐藏着曹操的“奸雄”心机与奸诈面孔?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之后,发现了大批自己手下与袁绍往来通敌的书信。据说曹操没去查证这些通敌的手下都是谁,而是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然后下令把这些书信都烧毁了。

“烧通敌信”被认为是表现出了曹操宽宏大度,也被有些人拿来证明曹操并不奸诈的历史材料。但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却暴露了曹操在“烧通敌书”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奸雄”心机与奸诈面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何说“烧通敌信”隐藏着曹操的“奸雄”心机与奸诈面孔? 第2张

当时有位名臣叫赵俨,是曹魏的三朝老臣。官渡之战前,赵俨辅佐李通镇守阳安郡,是防御袁绍的第一线。当时与袁绍相邻的曹操郡县长官都与袁绍暗中有书信往来,但由于赵俨力排众议的劝阻,因此李通成为唯一没有与袁绍通信的人。

官渡之战后,在检查袁绍书信的时候,曹操发现地方官员中只有李通没有与袁绍通信。有知人之明的曹操知道这一定是赵俨阻止李通与袁绍通信,感慨地说:“此必赵伯然(赵俨字伯然)也。”

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中可以发现,曹操实际上查过自己的那些手下与袁绍通信了,只是不便处置而已。而官渡之战后,赵俨是官运亨通,甚至张辽于禁等大将都由其监领,而李通却逐渐被曹操冷落,再没有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