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1.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国(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主曹奂称王,吴主孙皓称侯,蜀后主刘禅称公,这其中当然大有讲究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但曹丕很快就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给他,汉朝就此灭亡,魏国取而代之。

在如何处理刘协这个问题上,曹丕持谨慎态度,毕竟那时候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孙权占据江东,与魏国成鼎足而立之势,虽然实力都逊色于魏国,但威胁还是有的,如果做得太过火,恐怕会不利。

于是,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并且,曹丕还给了刘协一些特权,可以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他甚至许诺刘协,愿意与刘协一起享受天下的好东西。

可以说,曹丕对刘协还是不错的,而刘协最后也得以善终,但曹丕之所以不封刘协为王,则是考虑到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太大,他害怕将来不好控制。

有了刘协的例子在前,我们再来看看曹奂、孙皓和刘禅都得到了什么爵位,其中又有什么讲究。

第一个投降的是蜀后主刘禅,封安乐县公。

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那是在263年的时候,魏国权臣司马昭让钟会、邓艾等人率大军伐蜀,邓艾偷袭阴平后直取成都,蜀后主刘禅被迫无奈之下投降。

第二年,刘禅率领家眷及文臣武将来到洛阳,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一万户,并赏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这还没完,刘禅的子孙及其他皇室成员、臣子,被封侯者多达五十多人,可以说是受到极大厚待了。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与汉献帝相比,刘禅在物质待遇上并不比他差,都是公爵,也都食邑万户,差就差在礼制方面,刘协可以不称臣,但刘禅却是妥妥的臣子,但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刘协可是大汉朝的皇帝,跟蜀汉皇帝刘禅是不一样的。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第2张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刘禅作为一个投降君主,为何会受到如此厚待,成为待遇很高的公爵?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出于稳定蜀地的考虑。

那时候蜀地刚刚被拿下,还没被消化,而在此之前还发生了姜维、钟会谋反之事,以及平定钟会之乱过程中的大动荡,可见蜀地人心不稳,为了安抚蜀地百姓,司马昭不得不厚待刘禅及蜀汉旧臣,让他们帮助自己达到这个目的。

后来,司马昭还启用了大量蜀汉旧臣,让他们前往蜀地任职,为稳定和发展蜀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给东吴君臣打个样。

蜀汉灭亡之后,作为盟友的东吴只能独立支撑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并不具备立刻攻打东吴的条件,为此司马昭只能现在政治攻势上做一些准备了,比如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就是个很好的做法。

这么做的好处是,会让东吴君臣看到,蜀汉君臣投降魏国后,得到的待遇这么好,那么东吴如果有一天保不住了,也没必要殊死抵抗吧?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司马炎灭东吴的时候,就有大臣劝说孙皓学习刘禅的故事,孙皓便出城投降了,后来还积极协助晋军劝降各地守将,为晋军接管东吴全境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个原因,刘禅的态度比较好。

当初,成都还未被邓艾攻克,很多人不建议刘禅投降,比如说,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请求背水一战,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而远在剑阁的姜维也依然在奋勇作战,在于钟会的对阵中不落下风。

如果刘禅不投降,集合所有力量对抗魏军,不说可以保全蜀汉,起码可以给魏军造成更大的损失,但刘禅没有负隅顽抗,而是果断选择投降邓艾,还下令姜维等人投降,这让就让魏国消灭蜀汉的成本降到最低了。

并且,刘禅投降之后,没有参与钟会、姜维之乱,来到洛阳之后也很老实,这让司马昭感到很满意,于是给他公爵的待遇,给他的子孙、大臣以侯爵待遇,就合情合理了。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第3张

第四个原因,刘禅投降导致蜀汉灭亡,让司马氏的威望得到极大提升。

在伐蜀之前,司马昭距离篡魏称帝只差一步之遥了,而他差的这一步,就是用一个巨大的功绩来掩饰住家族的黑料,从而让臣民信服,最好的办法就是灭掉宿敌蜀汉。

而在消灭蜀汉之后,司马氏的声望确实达到顶峰,司马昭为此感到很开心,给予蜀汉君臣以高的待遇,也算是报答了,只不过司马昭命薄,正当他准备篡位的时候,就突然撒手人寰了。

总之,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司马昭给刘禅一个公爵,其他人得到侯爵,是最合适的选择,而刘禅的结局也还不错,一直活到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才去世。

第二个投降的是魏主曹奂,封陈留王。

三国中第二个灭亡的是曹魏,曹魏末代皇帝叫曹奂,是曹操之子燕王曹宇的儿子,当初魏帝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的统治,于是密谋发动政变,结果被司马昭察觉,为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曹髦去世后,司马昭便拥立曹奂为帝,当时曹奂是有十四岁,就是个傀儡皇帝,等到他十九岁的时候,司马昭去世了,司马炎继位为晋王。

就在司马炎继位的第三个月,他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曹奂禅位给他,曹魏就此灭亡,晋朝建立。

在如何处置曹奂这个问题上,司马炎有过犹豫,但他最终选择善待曹奂,册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在邺城宫中居住,授予曹奂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可以说,这一待遇是相当好的了,要知道大汉皇帝刘协也不过是个公爵,曹奂却得到了王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司马氏内部仍由强大的势力是效忠曹魏的,司马炎不得不考虑。

当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政权,他的弟弟司马孚就没有参与其中,后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擅行废立,还弑杀魏帝曹髦,司马孚也没有参与预谋。

等到司马炎准备篡位的时候,司马孚就极力反对,曹奂将要离开京城之时,他又带着一帮人前去送别,并哭着对曹奂说,我到死都是魏国的忠臣。

因为以司马孚为代表的一些司马氏族人,依然对魏国心存感情,所以作为晚辈的司马炎虽然篡位了,但也不得不选择善待曹奂,而封曹奂为王爵,继续享受皇帝的待遇,就是安抚司马孚等人的一个好办法。

再者说,司马炎想要坐稳皇位,就得使司马氏内部保持团结,至少不要出现反对者,尤其是司马孚,他作为功勋重臣,贵为太尉,又在司马氏一族内德高望重,可不是个好惹的角色,司马炎必须重点考虑他的感受。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第4张

而在司马炎称帝之后,对司马孚也是极尽拉拢,封他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位为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且每次见到他,都要对他行跪拜礼,由此可见他的能量有多大。

而司马孚也自始至终都以魏臣自居,对曹奂也是尽力保护,一直到他九十多岁去世为止。

第二,司马氏的江山,是曹魏打下来的,司马炎封曹奂一个王爵,也是应该的。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曹魏是曹操、曹丕和曹叡等数代君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司马氏却摘了桃子,篡夺了曹魏江山。

于情于理来说,司马炎封曹奂一个王爵,既是为了补偿曹氏一族,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安抚天下臣民,不要让人说司马氏忘恩负义。

第三,曹奂很配合司马氏篡位,司马炎也理应回报他。

曹奂继位之后,深知自己没有半点反抗之力,于是很配合司马昭一步步篡位,册封司马昭为晋公,食邑增加到十个郡,加九锡,并赐司马氏一族没有爵位者以侯爵。

等到司马昭灭了蜀国,曹奂又第一时间晋升他为晋王,封为相国,并做好了随时禅位给他的准备,只不过司马昭命薄,竟然在灭蜀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司马炎继位之后,曹奂知道自己的宿命到来了,于是积极配合,没有给司马炎制造一丁点麻烦,哪怕司马孚等人依然支持他,他还是果断禅位给司马炎了。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第5张

因为曹奂表现良好,给司马炎省了不少心,司马炎对他态度还是不错的,册封他为王爵并继续享受皇帝待遇,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炎册封曹奂为陈留王,对各自都有好处,局势也很快就稳定下来,而曹奂也是历代亡国之君结局最好的一个,一直活到302年58岁的时候才去世,而他的子孙在陈留王这个位置上待了很久,一直到南朝齐时期才灭国,享国214年。

第三个投降的是吴主孙皓,封为归命侯。

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东吴,东吴末代皇帝叫孙皓,是武大帝孙权的孙子,吴文帝孙和之子。

孙皓在位时间不算短,蜀国灭亡的第二年继位(264年),一直到280年才在战败后投降晋朝,在位十六年。

280年,孙皓带着家眷、宗室成员及大臣来到洛阳,司马炎亲自接见,被封为归命侯,没有食邑,只得到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我们可以发现,与刘协、刘禅、曹奂的待遇相比,孙皓的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差了,不但爵位要低一到两个等级,而且物质待遇也少得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孙皓得到这么低的待遇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孙皓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孙皓投降的时候,蜀汉和曹魏早就灭亡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必要再做样子给别人看,孙皓可以说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等于是养了个闲人,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尤其是,晋朝五路大军伐吴的时候,吴国军队虽然根本不是对手,但孙皓依然进行了顽强抵抗,晋军因此多损失了不少人马,一直到他退无可退了,这才听从臣子的建议,效仿刘禅的故事投降晋军。

也就是说,孙皓不但起不到给他人做表率的作用,还在态度上还有所迟疑,这一点司马炎就不得不考量一下了,封孙皓为归命侯,也就情有可原了,从归命二字就可以看出,司马炎认为孙皓只是顺应天命罢了,并无其他功劳。

第二点,晋朝从来就不承认吴国的地位,孙皓也就不是投降的君主了,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第6张

当初,孙权联合曹操灭了关羽,然后瓜分了荆州,引得刘备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迫于无奈,只得向曹魏称臣。

曹丕继承之后,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加九锡,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孙权欣然接受,从那时候开始,东吴就是曹魏名义上的属国了。

但是,等到曹叡继位之后,逐步做大的孙权不满足于称王了,竟然于228年在武昌登基称帝,东吴政权正式建立,与曹魏成为了平等的国家,这就让曹魏很不爽了,认为孙权僭越称帝,不承认东吴政权的合法性。

由于曹魏不承认东吴政权,自然也就不承认东吴皇帝的地位了,而晋朝又是曹魏的继承者,因此对司马炎来说,孙皓不是皇帝,顶多只是个侯爵,因为孙权最开始就是被曹操表为南昌侯的,孙皓作为孙权的孙子,得个侯爵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点,孙皓为人残暴,司马炎很不喜欢他。

孙皓刚即位的时候,还算是个开明君主,重用贤能,实施仁政,口碑还算不错。

但到了孙皓执政中后期,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沉溺酒色,昏庸暴虐,尤其喜欢滥杀无辜,他的名声甚至传到晋朝去了,司马炎听说了都感到很害怕。

三国君主投降后,为何一个称王、一个称侯、一个称公? 第7张

孙皓继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残杀宗室和臣子,比如说,他杀害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再比如说,他濮阳兴、万彧等大臣或被杀,或被夷灭三族,就连陆逊的侄子重臣陆凯死后,其家人都被杀绝。

这还没完,孙皓对后宫也很残忍,看哪个妃子不顺眼,就直接扔到水中溺死;如果有人敢多看他一眼,就会被他剥皮或者挖掉眼睛。

可以说,孙皓的残暴,在历史上都是极其少见的,而司马炎还算是个仁义之人,对孙皓自然就很不喜欢了,封孙皓为侯爵,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总之,孙皓能够得到侯爵,已经算是造化大了,但他的结局却不太好,投降晋朝四年后就去世了,死时年仅四十二岁,一说他是病死的,也有说他是被杀死了。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三国灭亡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主要是由各自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最幸运的是曹奂,其次是刘禅,最悲催的是孙皓,我猜测孙皓在洛阳的日子应该不太好过,毕竟福利待遇低又不受待见,要不然可以多活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