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贾谊最终郁郁而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贾谊最终郁郁而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来源:聊聊历史堂    阅读: 2.5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人称洛阳天才少年。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他于汉文帝执政的第一年被征召入朝为博士(皇帝的顾问),向汉文帝献上了许多有利于汉朝统治的策略。

他当时提出的很多策略后来都陆续被汉文帝之后的汉朝皇帝们采用,对此后数百年,两汉的政治体系和治理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贾谊生前,对其才华无比欣赏,也赞同他所有策略的汉文帝却没有进一步重用贾谊,两次将其外放到诸侯王处为官。

贾谊对此很苦闷,汉文帝十二年,时任梁怀王太傅的贾谊因此前一年,梁怀王刘揖坠马死亡而深感自责,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对贾谊的英年早逝,感到很惋惜,也对其有才却不得志而愤怒。

宋朝的欧阳修就认为,如果汉文帝尽用贾谊之策,当“功比三皇”,苏轼也认为贾谊是“王者之佐”。

包括近代的毛主席,也曾专门写诗称赞贾谊,还绝无仅有的写了两首诗夸赞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贾谊最终郁郁而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汉文帝并非昏庸的皇帝,毛主席也认为其是“圣主”,汉文帝的政治能力和领悟能力都是超强的,他不可能看不见贾谊的才华和策略的重要性。

如唐朝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那么,汉文帝为何在征召贾谊入朝,又充分了解到贾谊的能力后,却两次将其外放,而不是留在朝中为官,并依照贾谊的策略治国?

从历史记载看,汉文帝本来是想提拔和重用贾谊的,而他之所以后来又疏远贾谊,也拒绝了贾谊提出的部分策略,全是因为,贾谊提出的重点策略“时机不对”。

汉文帝在征召贾谊入朝后,对于贾谊所献的《论积贮疏》中的建议,如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等,几乎全盘采用。

在这些建议实行并起到良好效果后,汉文帝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本来想提拔贾谊为公卿,也就是从只能动嘴巴的顾问,提拔成有实权,能干实事的正式官员。

恰好此时,贾谊提出了新的策略,他建议遣送列侯们离开京城,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剥夺他们在朝廷中的职务,以免这些位高权重的勋贵重臣集中在京城,影响到皇权。

这个建议明显把满朝的功勋重臣全给得罪了,于是,汉文帝想提拔贾谊的举动,遭到了大半个朝廷的反对,《汉书·贾谊传》中记载: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汉文帝在群起的谴责贾谊之声中,选择了放弃贾谊,把他外放到长沙。

汉文帝难道不知道功勋重臣对皇权的掣肘吗?他不但知道,估计也从心里赞同贾谊提出的建议,但贾谊所选择的时机不对。

汉文帝的皇位是这帮功勋老臣们送上去的,诸吕之乱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勋老臣们,没有选择出兵讨伐吕氏的刘氏诸侯王当皇帝,却选择了在封地看热闹的代王,也就是汉文帝继位。

因此,那些在诸吕之乱中出了大力的诸侯王们,对汉文帝摘了桃子的行为是很不满的。

汉文帝能稳稳当当的坐在皇位上,全是靠功勋老臣们在支持,依仗他们来制衡诸侯王。

贾谊提出消除功勋老臣们的权柄时,汉文帝执政不过短短四年,还没来得及解决功臣权力过大,掣肘皇权,以及降低诸侯王威胁的问题,这需要多一点的时间。

贾谊最终郁郁而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第2张

因此,当时的汉文帝不敢得罪功勋老臣们,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们联合诸侯王们搞政变什么的,汉文帝的皇位都坐不稳。

要知道,诸吕之乱后,这帮子功臣们,对汉惠帝的遗孤都敢一个不落的全杀掉,谁敢威胁到他们的权位和身家性命,他们是敢拼命的。

至少在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前,汉文帝还需要功勋老臣们的支持,因此,只能牺牲贾谊。

如此,贾谊提出了对皇权有利的建议,却被贬斥到长沙。

三年后,即汉文帝七年时,汉文帝又想起贾谊了,而且,起用的贾谊的阻碍也基本没有了。

在这三年中,汉文帝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让皇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比如曾诋毁贾谊的周勃,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被汉文帝解除了职务,送回了封地。

汉文帝在这个时候,不但把贾谊召回到京城深谈,还把他从长沙王那调到封地离京城更进的梁王(封地在河南商丘,梁王还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幼子)处任职。

或许,要不了多久,贾谊就会被调入京城任职。

但此时的贾谊,又给汉文帝上了一份《治安策》,提出了不少新的建议,其中,有一项建议是:

欲天下之治安 ,天子之无忧,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个建议是针对刘氏诸侯王的,也就是把各诸侯国分成若干份,改变嫡长子继承制,让诸侯王的所有子孙都有继承封国土地之权,都能从原有的封国土地中继承一份。

如此,不需费一兵一卒,让诸侯国越分越小,直至对中央再无任何威胁。

这个策略后来被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采用,变成了著名的《推恩令》,对汉朝彻底解决尾大不掉的刘氏诸侯王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后世有评价《推恩令》是“贾谊兆其端 ,晁错献其身 ,主父偃毕其功”。发起人实实在在是贾谊。

但在汉文帝七年时,汉文帝不但没有采用贾谊的这个建议,从此之后,直到贾谊去世,也没敢再提拔贾谊。

汉文帝为何会如此?原因还是贾谊提出这个建议的时机不对。

诸侯王的危害,汉文帝哪能不知道,但要解决诸侯王的问题,很容易引发战争,十九年后,汉景帝在晁错的鼓动下,要解决诸侯王问题,就直接导致了“七王之乱”。

汉景帝平息“七王之乱”,是依靠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可在汉文帝七年时,汉文帝为了加强皇权,才刚刚把周勃给整治了一顿,把功勋老臣们吓的发抖。

这个时候的汉文帝,和功臣集团的关系很紧张,如果赞同贾谊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万一引发了战争,谁来帮他领军讨伐诸侯王?

用周勃?汉文帝肯定是不敢的,才整治了他,哪敢授予他兵权?后来的汉景帝敢用周亚夫,那是过了十九年,该有的怨恨也都消除的差不多了。

贾谊提出建议时,汉文帝是无法依靠功臣集团帮助自己打仗的,为此,他暂时也不能刺激诸侯王们。

如此,汉文帝只能再次放弃贾谊。

贾谊提出的策略,全是对的,虽然他也有私心,把功臣集团和诸侯王的权柄拿下后,皇帝治理天下就得靠儒生,这是他所有建议的终极核心。

但他的建议和私心,对皇权是有利的,汉文帝之后的汉朝皇帝们,在国策的制定上,几乎全是沿着此前贾谊提出的道路在走。

贾谊最终郁郁而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第3张

只不过,在贾谊生前,他的关于加强皇权的建议,都没有选择对时机,所以汉文帝不敢重用他。

贾谊或许很郁闷,直到死都郁闷,但时机不对,哪个皇帝都不敢采用他的主张,就如《推恩令》,贾谊提出这个主张的四十六年后,汉武帝才在时机比较成熟时推出。

在数百年后的三国时期,当时的智谋之士在为主君献策时,也都会考虑时机问题。

比如,鲁肃在《榻上策》中为孙权谋划帝业时,就提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诸葛亮在作《隆中对》时,也有等待“天下有变”之语。

他们谋划的战略,都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进一步进行,无一例外。

贾谊不该因郁闷而死,他就没看透时机的问题,没能审时度势,只感觉自己怀才不遇。

这种事,皇帝又不会跟他明说,需要自己领悟,他若能想通,高高兴兴的活着,到汉景帝继位时,绝对会被提拔重用。

可惜,他到死都没能想通,否则,就不会英年早逝了,急功近利才是他自身不足的根源。